分享

周二心理学之刻板运动障碍

 赵玲文化图书馆 2019-03-28

暗中观察


Hello

这里是周二心理学,本版块将为你们普及各种生活中常见的心理学知识,希望你们能喜欢。话不多说,进入正题:

刻板运动障碍

刻板性运动障碍是指一种随意的、反复的、无意义的(常为节律性)运动,表现为摇摆躯体、摇摆头颅、拔毛、捻发、咬指甲、吮拇指或挖鼻孔等。刻板行为/习惯性动作也可见于正常儿童,多于4岁自行消失。

[精神检查]

主要评估智力水平及一般精神活动表现,尤其社会交往、语言功能,一般技巧运动能力。

[诊断]

1. 具有反复出现的刻板行为表现。

2. 临床表现具有刻板性运动障碍诊断标准症状的特征。

3. 甲状腺功能检查(T3,T4,TSH),脑电图,头颅影像学检查(CT,MRI)均正常。

4. 符合CCMD-3诊断标准——

(1) 刻板运动达到躯体受损的程度或显著干扰患儿的正常活动;

(2) 症状至少已1个月;

(3) 不是由于任何其他精神病或行为障碍所致;

(4) 如果系精神发育迟滞的伴发症状,此时对两种障碍都编码。

5. 鉴别诊断

(1) 儿童孤独症:常见有刻板运动,表现为手部或手指活动、头或躯体摇旋转动作等,但孤独症有显著的社会交往损害和语言交流障碍。

(2) 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缺陷程度越重,刻板行为及自伤行为越为多见,在诊断时须加以评估。

(3) 癫痫:儿童癫痫精神运动发作,或摇头、撞头等症状,但有意识障碍、紫绀或大小便失禁,脑电图癫样放电,抗癫药可减少发作,可加鉴别。

除上述而外,还须排除儿童强迫症的强迫动作和抽动障碍的运动性抽动及自伤行为。

 [门急诊处理]

1. 一般正常儿童刻板动作,症状轻,常可自行消失,无须特殊治疗。

2. 刻板行为严重、频繁,甚至造成躯体损伤者应及时进行治疗,须加强照管训练,预防保护措施,以防止损伤身体。

3. 以行为矫正治疗为主;安排日常活动,吸引其兴趣和注意;安排替代性动作;增加同伴集体活动等。

4. 重症患儿可选取用小剂量抗精神病药。

5. 改善环境,正确教育管理,加强社会功能训练,鼓励社会交往,参与儿童集体活动,促进康复。

学工部(处)心健科心理素质拓展部

文字来源:李瑞钦

图片来源:李瑞钦

图文排版:袁建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