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柏林电影节上,有一部中国电影让全中国影迷沸腾。 它就是王小帅导演的电影《地久天长》,这部电影不管是在体量还是在内容制作方面都是优秀的。 男女主角王景春、咏梅《地久天长》同时拿下了柏林电影节的影帝和影后,现场掌声雷动,剧组人员抱在一起哭晕一片,这样的荣耀在中国电影史上的确是史无前例的。 柏林电影节是这样解释的:从来没有哪对男女演员演夫妻演得如此默契自然,因此,这份荣誉也是不分彼此的。 上周五,《地久天长》已经在内陆各大影院上映,杉姐也第一时间去看了这部电影,三个小时,没有人说话,没有人上厕所,影迷的诚意天地可鉴。 现在豆瓣评分8·0,口碑不错,但身边很多影评人都只打了三星甚至两星,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很多挑剔更像是鸡蛋里面挑骨头。 影帝影后的演技自然不必说,就连王源、齐溪、杜江、艾丽娅一众配角也都有很好的发挥。 《地久天长》是一部横跨了30年历史的史诗级作品,讲述了两个家庭在时代洪流之下的命运变迁,同时还带出了工人下岗、计划生育、严打、下海、出国潮等社会背景。 《地久天长》是一部极其有质感的电影,蜂窝煤、生火做饭的炉子、铁锅、茶缸、录音机、服装等道具都很好的把观众带回到了当年的情境中去。 为了把一切都恢复到生活的细节里面,恢复到真实里面,给演员营造更真实的气氛,王小帅甚至人性地按照时间顺序来拍摄,不惜几次南北大对调的转场,整个剧组跟着景春、咏梅饰演的夫妻,经历了从包头到福建、再从福建回包头的人生大迁徙,给观众在银幕上呈现那种扑面而来的生活感。 举一个杉姐印象特别深的例子,星星溺水后,海燕在房间里吵浩浩,质问他为什么要带星星去水库,这个时候的背景环境音就是他们家里烧水壶水开了的声音,因为太投入,没有人注意到水已经开了,这就是生活的感觉。 有人说《地久天长》是第六代导演的《活着》,我同意这种看法,但在我看来,它更像是王小帅导演个人在时代变迁、历史裹挟之中的《芳华》;因为《地久天长》既有美好,也有残酷;而《活着》更侧重的是痛苦。 80年代中期,耀军(王景春饰)和丽云(咏梅饰)本是一对普普通通的夫妻,他们在包头的一家工厂工作,大家都穿工人的衣服、住筒子楼、吃大锅饭,没有谁比谁好一点,也没有谁比谁差一点。 工友和朋友之间隔三岔五聚聚会,下班后躲在屋子里听听流行音乐、跳跳舞,生活还挺惬意。 耀军和丽云最要好的朋友是英明和海燕一家,因为他们两家的儿子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两家的关系就更近了一层。 每次两个小朋友过生日都是一起过,父母们都希望父辈的友谊能延续下去,两个孩子也能成为一辈子的好兄弟。 可是,忽然有一天,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为英明家的儿子浩浩带耀军的儿子星星去水库玩水,星星在水库溺水而亡,耀军和丽云从此失去了唯一的孩子。 本就欠了耀军家一条命的英明一家偏偏在此之前做了一件更对不起他们的事情。 80、90年代正是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最严格的时期,海燕在工厂里负责落实计划生育的工作,最好的朋友耀军和丽云一家偏偏怀上了二胎。 是朋友又怎么样呢? 国家的利益和工作大于一切,丽云在海燕的监督下去做了流产,但流产后,她再也怀不上了。 这样一来英明家就不仅仅是欠耀军家一条命的事情了,而是让这对夫妻断子绝孙了。 耀军和丽云本就在下岗潮中丢了工作,失去了孩子之后,无法再面对熟悉的一切,他们只能远走他乡,到福建的一个小渔村去谋生。 异乡从来都是伤情的地方,但在他们看来这里真是个好地方,因为陌生的环境不容易勾起回忆,当地人说的话他们听不懂,他们说的话当地人也听不懂。 用耀军的话来说就是,“到了这里就像到了外国”,所以,身体和心灵都能得到放空。 他们甚至还在这里收养了一个和星星很像的孩子(王源饰),每天都吃着馒头、饺子、包子,装作一切都还是原来的样子。 可是生活并未就此放过他们,这个被收养的孩子非常叛逆,逃课、偷东西、最后辍学去打工、还带回来了一堆把头发染成五颜六色的小混混...... 知道留不住儿子的耀军和丽云,把刚刚托关系办好的身份证给了儿子,还塞了一沓钱,不知前路的懵懂小孩还是磕了一个头离去...... 多年后,海燕身患绝症,最后的愿望就是能再见耀军和丽云一面,耀军和丽云又重返故地,见了海燕最后一面。 当年还是小孩子的浩浩如今已经是一名医生,他面对耀军和丽云,说出了当年与星星在水库玩耍的实情,一切都和解了。 一大帮朋友都去英明家看望浩浩刚出生的儿子时,耀军的电话响了,那个当年离家出走的孩子带着女朋友回来了,老两口喜极而泣...... 这是一个关于苦难与和解的故事,耀军和丽云面对儿子的死亡,选择独自吞下苦水,远走他乡,他们躲避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 地久天长是什么,它不是友谊地久天长,也不是夫妻情谊的缠绵悠长,而是夫妻二人失去儿子后,独自面对一段看不见希望与尽头的生活。 中国人总说“日子还长着呢”,日子到底长不长我们无法判断,因为人生在世几十年,每个人的衡量标准不同,但对几千年来,一直带着“无后为大”紧箍咒的中国人来说,失去唯一的孩子会成为人生中最残酷的事情,尤其很多中国人还有着“为孩子而活”的观念,这是更要命的。 所以电影的英文名字“so long,my son”翻译过来可能更准确一些,再见,我的儿子,因为失去了你,我们的余生如此漫长(漫无目的)。 耀军和丽云因为儿子的死,后半生成了囚徒,不管是远走他乡还是收养孩子,他们一直都在想尽办法和儿子告别。 可是,在这场告别的过程中,两个人很明显发现了这个世界上还有比亲自关系更重要的关系,那就是夫妻关系。 所以,在失去孩子和养子离家之时丽云都只是悲痛欲绝,但真的发现了丈夫有可能出轨后,丽云选择了自杀。 丈夫年轻时在工厂里带的女徒弟沈茉莉正是英明的亲妹妹,她后来考上了大学,成为了整部电影中最时尚、最大胆的年轻人。 她青年时爱慕耀军,也目睹了师傅的丧子之痛,偶然的一次机会,她怀上了耀军的孩子,想为他生下这个孩子,但这个孩子耀军最终选择了不要,因为他明白了孩子本身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那是他和丽云的孩子”。 耀军非常明白这个孩子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送走了茉莉之后,他痛哭了很久,但是面对丽云,他还是选择了断。 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早已成为了对方的依靠。 有一场戏,相信很多看过电影的朋友都会有记忆,从福建回包头的飞机上,飞机颠簸,耀军和丽云两个白发苍苍的老年人紧紧的挽着对方的手,飞机平稳的那一刻,丽云说,“真可笑,我们居然还怕死”。 在他们看来经历丧子之痛、经历漂泊之苦、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去之后,已经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失去的了,这样的无所畏惧只有活过的人才明白。 不惧怕生死的人,肯定是已经坠入过生死中的人。 耀军和丽云总是有异常沉默的本事,丽云二胎被迫流产,耀军一拳打在墙上,还是跟着去了医院;第六感察觉到丈夫出轨了,丽云没有说一句话,只是蒸了一大锅馒头,静静的坐在那里等他回家。 两个人的互动很少,就连对话读特别少,但是早已成为彼此心照不宣的精神支柱和活下去的勇气。 再次回到包头,两个人去给儿子上坟,耀军拿了一瓶白酒,丽云从包里掏出来了一瓶矿泉水,两个人干杯,然后各自喝下去......这是一种默契。 很多人质疑这样的故事设计,认为耀军夫妇过于隐忍,认为坏人没有得到惩罚。 我在这里谈谈我的看法,海燕这个人物是整部电影中唯一的坏人,我认为她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 当大家都沉浸在张新建从广州淘来的音乐时,只有她一脸嫌弃的关掉了录音机;但是,当舞厅文化开始流行之时,海燕又能和大家一起在舞厅里其乐融融的跳舞。 海燕又不能算是个坏人,至少她让丽云去流产时,没有想过后果,看着紧张的丽云,她还给以安慰“丽云啊,别担心,一会儿就好了,都安排好了,有我呢”,当了刽子手一样的人物而不自知,甚至当儿子害死了丽云的儿子时,她的反应也没有太过剧烈。 为什么呢?她真的很坏吗?有很多影评人都表达出了对海燕这个人物的不满,认为随着她的死去,抹掉了一切。 但是认真想一下,海燕这样的人其实也是时代的受害者,她的思想非常单纯,一切跟着国家政策走,你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你说什么是对的,我就认为什么是对的,对之前过错的反思,反而是到了老年才逐渐加剧,因为那个时候人才慢慢变得成熟,才有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可是这时她的生命也到了尽头。 而且在那个医疗知识和个体意识都匮乏的年代,她根本无法预估让别人流产对一个家庭造成的后果,就算是放在现在,也还有人觉得人流是一件没太大关系的事情。 那么丽云和耀军呢?把隐忍和宽容当高贵,独自承受一切痛苦,真的就得到幸福了吗? 当然不是,他们只是太多顺民与善民的缩影。 我们总喜欢西方文艺作品中敢爱敢恨的角色,认为那样是血性和生命的象征;可是要知道默默消化掉一切的困苦又何尝不需要力量呢?或许还是更强大的力量。 王小帅在采访中说:“我经常被景春和咏梅所饰演的人物所感动,这种宽恕与包容的能力与我自己的成长环境息息相关。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邻居的叔叔阿姨们都那么慈悲。他们也遭遇了很多不幸,但在孩子面前,他们从不表露。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善意和慈悲。” 没有起伏强烈的抗争,所以,很多人抨击王小帅态度暧昧不明,把怯懦当高贵;但在杉姐看来,耀军和丽云本就是平平凡凡的人,他们就是生活在最底层、最普通的中国老百姓,一辈子都窝窝囔囔。 但是窝囊又如何呢?大家不都是这样活下来了吗? 艺术化的处理可能很有力量,但是终究不是我们的,说白了,大家都是平民百姓。 杉姐特别喜欢舞厅那场戏,因为那和我小时候的经历真的一模一样:大人跳舞,小孩玩闹,有时还会大人小孩一起跳。 五光十色的舞场在特殊的年也有了特殊年代的颜色,自己的丈夫、妻子在舞厅和别人跳舞,另一方大多不会多想,只是把这个当成正常的交往活动和锻炼方式,那时人心单纯,本该暧昧的场所成了合家大联欢的地方,放到现在是万万想不到的。 这种真实正是《地久天长》最动人的地方,这种扑面而来的朴素,让你分不清谁在演戏,因为演员就生活在戏里。 如果非要给这部电影做一个意义的定位,那便是它活生生的把我们带入了一段苦难、一段生活、一种人生,并且感动了每一个人,足以。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杉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