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回老家了一趟,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尤其是空气,那是相当的清新怡人,对于久居于帝都的孩子而言,能呼吸到如此新鲜的空气,真是莫大的幸运。 每次回家,都会看不少病人,其中有不少印象比较深刻的,比如我家大侄子的痘痘。 我加大侄子,好像18岁,打小跟着我身后长大的,感情还是比较深。辍学后,他在城里学修车,很少有机会回家;有一天晚上,他爸爸,就是我堂哥找到我,说他现在已经“破相”了,简直没办法看了,问我有没有好办法?既然是本家亲戚,而且还上门了,自然要好好看一番,就拨通电话,好好了解了一下病情。 他是什么情况呢?用他的话来说,就是都不敢出门见人了!我看了一下,也确实把我吓了一跳,满脸痘痘,两侧脸庞、额头、下巴,全是痘痘,色鲜红,一批还未下去,一批又起,自己吃了不少西药、也输液打针,但是效果不显;又去用了不少偏方,还是没有效果。这次听闻我回家,特意跑回老家找我看了一下。 除了满脸痘痘影响美观外,最难受的就是,痒,但越挠越痒;出汗不多,有时觉得头晕,口干,喜欢喝冷水,胃有时胀,尤其是吃饭后,但是没有反酸烧心等,大便偏干。其他没有明显的表现,看舌苔,舌质红苔薄黄,脉偏浮一些。 收集完四诊资料,心里多多少少还是有谱的,毕竟之前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很多次了,就告诉他别着急,先吃点药。其实他爸爸比他更着急,虽然孩子年龄不大,不过毕竟已经走上社会了,担心找不到媳妇。哈哈,笑了,他听了都不好意思。老家孩子很多初中毕业后,直接出去打工了,成婚确实挺早的。 于是我给开了一个方子: 生石膏30知母10生甘草6麻黄8 薄荷10郁金10金银花30野菊花10 蒲公英30紫花地丁10地肤子30白鲜皮30 吃完五副后,效果很不错,痘痘没有再起,而且消下去了很多,尤其是痒的感觉,好了一大半,至少可以悠闲地看手机了。 后来,再以这个方子吃了十副,就基本好了。效果确实很快。话说,后来,他给我说,这是他第一次正规地吃中药,没想到效果如此之好,说已经成了中医粉丝了。 我这,算不算为中医做了一个贡献? 现在我们回头看,为什么要这么处方呢?主要思想是什么呢? 其实这是受学校肖相如老师的直接启发,之前看过肖老师一篇文章,讲痤疮的,觉得很好;然后沿着肖老师提供的路径,把相应的古籍看了看,确实不错。后来就经常拿来这个思想来治疗痘痘了。在这里,对肖老师说一声:谢谢您! 再看古籍是怎么说的 《素问·生气通天论》谓:“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这句话直接点明了痤疮/痘痘的核心病机,就是“郁”字,郁可化热,形成火势;气分郁久,又可影响血分;所以,针对这个病机,则需要提出相应治法。首先,形成这个火势,需要清火,我用白虎汤打底,再合上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这是本方的基础;其次,针对这个“郁”字,需要“发之”,所以用了少量麻黄,这是本方的精髓;石膏、知母等因为有了麻黄,就彻底活了,而不是一对寒凉之药;气郁,导致血郁,所以需要加血分的药,比如郁金、薄荷,这和传统认识“病久及血”是一脉相承的。 方子的组合就是这么一个思路,清热是基础,关键是“发郁”,兼顾散血郁。 我在临床中用了不少病人,效果都不错,大家也可以试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