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中的情志养生之道

 工程院 2019-03-28

“清静”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这是调神摄的主工措施。古人之所以强调,“静者寿,躁者失”,是因为心常静则心安,神安则五赃六腑的气机协调,精气日渐充实,自可延年益寿。

1、神志养生法:

(1)少私寡欲:只有私欲少和没有“贪欲”的人才能淡泊名利,处世豁达,性格开朗,这样就会有助于心神的清静内守,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平时恬淡虚无,与世无争,自然会精神内守,阴阳平和,气血旺盛,邪无所容,百病不生《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就是教导我们要少么寡欲。(2)知足常乐:老子说:“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无忧”和“知足”即是自我内心世界的自我体验和感觉,是情感世界自我调节的结果。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所以应该对自己的位置具有充分的满足感。自己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具有充分的满足感,心情自然会愉快。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无忧无愁,知足常乐就会有一个好心情,就会感到人生的道路上充满着阳光和欢乐,这样的人自然会健康长寿。(3)心胸豁达:心胸豁达是指性格开朗,心胸坦荡,气量大中。长寿老人能够长寿的原因与其心胸豁达,性格开朗,知足常乐,衣食随缘,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精神状态有关。

想使自己的心胸豁达的方法之一,就“走出小天地,溶入大自然”。也就是说,不要总把自己封闭在家庭的小天里,要走出家门,去饱览自然界给我们的恩赐--青山绿水,风景名胜,去感受大自然的情趣。花上飞蝶,草间昆虫,枝头歌鸟,水中游鱼及山野里的小动物,都能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使人有一种脱俗人雅感觉,有利于胸襟豁达和性格开朗,试想一个“上观黄山之云海,下望碧海之波涛,以苍松翠柏为伴,以闲云野鹤为友”的人,还可能为日常生活中三瓜二枣的得失而苦恼吗?

在处理家庭问题和生活琐事上更应该豁达大度,夫妻之间要注重感情,淡化道理,强调优点,忽视缺点,忘记过去,重视现在,在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处理上要“难得糊涂”。对于子女要坚持只提供建议和帮助,绝不能包办代替的原则,要相信他们的能力,相信他们能够处理好自己的事情。(4)多行善事:多行善事是指多做些助人为乐的好事,从中体验到幸福感和满足感。

2、谦和可益寿

谦和忍让,自古被看作美德,也是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俗言“忍得一时气,换来百日春”之说,这些都是教导人们凡事和为贵,遇事自我克制,泰然处之,息事宁人,心胸坦荡,宽容大度,可免灾祛病,益寿延年。在人舞台上,人们各自扮演一个角色,相互之间难免磕磕碰碰;况且,人间不成正比的事情多,让人过不去的事情多,委屈、伤心总是难免的。鉴此,人在旅途,就应学会谦和忍让。尤其血气既衰的老年人更需如此,不能当“老小孩儿”

健康老人的共同之处就是:'对误解包涵宽容,得饶人处且饶人,谅人之短,帮人之过’。故而活得很潇洒,很健康。反之,凡事过分“较真儿”,甚至听几句闲言碎语、一点小小的摩擦,见火就着,开口骂人,招嫌结怨,烦恼重重,以致伤神损寿。医学研究证明:感情冲动、精神忧郁等强烈的精神刺激,剧烈的情绪波动,都会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平衡和体内免疫防卫机制,引起心血管等 多种疾病

3、豁达才能高寿

高下不相慕”是《黄帝内经》里一句重要养生格言。意思是人的社会地位有高有低,不必相互倾慕,而宜各安于本们一。在现实生活中,要真正做到“高下不相慕”是非常困难的,自古以来,不少人为了高官厚禄互相残杀,连脑袋都丢了,还谈什么养生呢?还有一些人中,不但嫉妒比自己地位高的人,甚至连别人的才华、品德、名声、成就、相貎等高于自己时,都觉得不舒服,常常产生一种“无名火”,使心境抑郁、情绪烦躁。现代研究表明,妒火中烧之时,体内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血压升高、血清素的活性水平降低,因而引起机体免疫功能 紊乱、大脑机能失调、抗病能力下降。

从医学角度讲,性格的豁达和心灵的宁静使人的阴阳平衡,气血和顺,情绪稳定。心静则杂念除,杂念除则气血通,气血通则身心健。假若是一个小肚鸡肠,受不了一点委屈,经受不了一点打击的人,那是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试想,在茫茫人海中,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人哪会那么一帆风顺?假若遇到一点挫折就灰心丧气,遇到一点损失就耿耿于怀,对经济利益斤斤计较,以致心怀愤懑,郁郁寡欢,忧郁不已,那么必然损害健康,未老先衰,难登寿域。正如古医籍所说的:“积忧不已则魂神伤矣,愤怒不已则魂神散也。喜怒过多,神不归室;憎爱无定,神不守形。汲汲而欲,神而烦;切切所思,神则败。”于是便短命夭亡。

4、五志反应情绪,情绪决定养生

情绪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明确指出:怒伤肝、思伤脾、喜伤心、悲伤肺、恐伤肾。喜、怒、忧、思、悲、恐、惊,在祖国医学中被 称为“七情”。一般情况,这七种情绪变化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并不致病。但如果情绪波动剧烈或持续过久则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 ,导致气血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生疾病。(1)悲忧伤肺:过度悲衰,忧愁不解,会导致肺气闭塞,情志抑郁、闷闷不乐、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等,悲忧过度,易得肺部系统的疾病,如胸闷,哮喘;肺与鼻和气管相通,又容易得鼻炎,气管炎;中医认为,肺为相傅之官,主一身之气,悲忧则气消,容易造成免疫下降,常患感冒,严重者为白血病。(2)思虑伤脾:思虑过度,则脾失健运,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便溏、形体削瘦,或睡眠不佳,多梦健忘,心悸怔忡等症。

随着当前社会竞争激烈,每个人都有着相当的压力。思虑过度,则容易得脾胃系统的疾病,如脾胃胀满,消化不良,面黄肌瘦,尤其是坚于高强度脑力工作者,如科研人员,高考学生等 ,吃不下饭是时有发生的情况,严重者容易引起胃溃疡,十二批肠溃疡等 消化性疾病。思则气结,当思绪过度,由此引起饮食上失衡而造成人体瘦弱的情况,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

另外需要大家注意的是:五味使人口盲,我们过于喜欢美食,也是心绪相迷所致。长期暴食美味佳肴,如大鱼大肉,出珍海味等,易使你拥有一身累赘肉,并且造成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症状,不贪美味,合理饮食,才是长久养生之道。暴食伤身,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请大家守住自己的心,管好自己的嘴。(3)怒气伤肝:你是否有这样的体质:当你生气时,面红目赤,青筋暴起,怒气冲天,如果有那你就要当心了,所谓怒则气逆,当你生气时,你身体整个气血都 往头上涌,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容易心脑血管爆裂,造成脑淤血、脑血栓、心梗等 严重的后果。即使你不发作出来,也同样具有危害,因为你其实也在发怒,只不过怒不敢言,压在心中罢啦。而对于那些长期搞谋略,策划,常在心中做事的朋友,长期保持这样的状态,轻则容易肝血亏虚,造成贫血,肝自身防御能力下降,易染早肝,乙肝等伟染性疾病,重则引起肝硬化、肝癌等不可挽回的疾病 。大怒不止,则肝气上逆,出现头晕目痛,面红目赤;甚则肝血失常,血随气升,并走于上,蒙蔽清窍,引起神昏暴厥。肝气横逆犯胃,则见食欲不佳 ,呕吐呃逆;犯脾则见腹胀,泄泻等症。遇事不遂愿就闷闷不乐,心情不快,久之肝气郁结,肝失疏泄而出现胁肋胀满,喛气叹息,甚至导致抑郁型精神分裂症。若遇事不冷静,暴怒伤肝还会出现肝气上冲,头晕目眩;气冲血崩出现脑血管意外,语言不清,半身不遂严重症候

    因为按照 中医的说法:肝藏血,主疏泄条达,肝在中医里被 称为女人的先天之本,对于女性朋友,当你经常闹情绪时,就容易得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盆腔炎等疾病。女子月经周期也受情绪影响密切,怒则气上,血不下行,瘀于其中,则易造成腹痛,气滞,甚则月经失调、闭经等严重的后果。故《黄帝内经》说:“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五行属木,通目,主筋,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所以,希望大家要真正做事业上的“将军”,而不要做情绪的“将军!”

(4)恐惧伤肾:《黄帝内经》云:“大惊卒恐,则气血分离,阴阳破散”。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五行属水,通耳,主骨,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支为栗,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所以,我们经常能在电视电影作品中看到,当一个人极度恐惧时,会被吓得屁滚尿流,甚则死亡。这并不是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而是现实存在的。因为恐则气下。长期的恐惧,轻则容易出现腰疼,四肢僵硬乏力,二便不畅等现象,重则易得肾炎、膀胱炎、尿毒症等 疾病。其实,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只要静静思考,都会有解决的方法,俗话说:“天塌下来,有高个顶着。”自我安慰,使自己的心绪平静下来,再好好地思考一下,任何恐惧可怕的事情便会消失的无影无踪。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而肾藏精,为人先天之本,肾又主水,为至柔之物。这就要求我们对于世间任何事都要有一颗善柔之心,多关爱他人,常做好事善事,这样才能心定理得。(5)喜笑伤心:喜则气缓,过度的嬉笑使人精神不集中,以致心气涣散,轻则易为疯癫,如范进中举,就是过度高兴以致心气涣散而疯。《医学入门》也指出:“暴喜动心不能主血”。意思是过喜则使气血涣散,血行不畅 。那么,最重的后果就是像牛皋那样因笑而忘生。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五行属火,通舌,主脉,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黄帝内经〉曰:“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这里的满脉去形,即是情志先伤阴阳,后伤形体的结果。心为君主之官,其他情绪最终都会影响到心的变化,正如〈黄帝内经〉所云:“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心受伤,人体的整个功能皆会受损,可见,心在五脏六腑中的重要。所以,拥有一颗稳定向善的心灵,拥有良好积极的心态,正确看待生活中的人人事事,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6)如何调整情绪来养生:“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那么我们怎么去调整呢?  1、端正心思。自然是平衡的。天人相应,对于人,也要求保持一种平衡的心态。“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世间万物因时而生,因时而灭,身体也是如此。不能为了享受,不顾身体的承受能力,盲目进食,一味追求刺激,最终落个身心疲惫,百病缠身。君子问祸不问福。可凡人多求富,来之即喜,失之即忧,而不知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其本意都是相同的,就是让我们经常扫除心中的不平,处事而不乱,保持一个平稳中正的心态。只有这样,我们的身体才不会受情绪影响,而快乐地生活着。2、改变生活态度。切记人生需要生活,但万万不可为生活所累。端正思想,调整心态,平静追求,凡事多以平常心对待,感悟生活之道,其乐无穷,健康幸福。“遇心绪烦乱之时,侧卧于榻上,遂静心数息,数至数百,则心火下降,气爽神清,烦劳不苦,智慧聪明。”这是清代名医汪昂所教之法。他告诉我们:心绪烦乱的时候,索性暂时抛却琐事,安静一段时间。因为此时无论你做什么事,因为受到情绪的影响 ,都不会起到好的效果,反而无益于事情发展。使我们的心常清、常明、常静,使我们纷乱的心绪犹如秋叶纷纷而落,不再困扰心神,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大有神益。这需要我们放下太多执着。放下执着不是没有追求,放下烦恼不是绝情寡欲,只是,当我们追求过多而导致自己心里迷惘的时候 ,当我们在人世中在意太多、失落太多、迷失自我的时候……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就会发现:幸福就在我们身边。

5“七淡”,老年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主张“恬淡虚无”、“志闲而少欲。”〈红妒点雪〉则强调“若能清心寡欲,久久行之,百病不生。”事实证明:只有少私寡欲,精神才能守持于内。诸葛亮有句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向老年人提倡以下的“七淡”养生是尤为必要的。(1)淡泊名利。名利这个东西,本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2)淡漠荣辱。人生道路是曲折的,有过理想和失望,有过喜悦与忧伤,也有过光荣与屈辱。不要把个人得失耿耿于怀,对荣辱更应置之度外,做到受宠不惊,受屈坦然。(3)淡忘年龄。(4)淡忘形体。庄子说:“养老者忘形”就是说:修身养生应忘记自己衰老形体的存在,这样,就什么也不怕了。(5)淡化衣食。   对于起居饮食,不要要求过高。要正视老年生理的变化,住处幽 静,衣当保暖,吃宜清淡,不可追求奢侈挥霍,不放纵饮食口欲。避免因此而伤害身心。(6)淡薄情怀。一切喜怒哀乐之事,都宜淡然若忘,使神情超脱。(7)淡水交友。

6 坚守“淡泊”那一方净土

淡泊,是别人都忙于追 波逐流时自己仍然地的那份坦然。淡泊,使人获得心理上的平衡;淡泊,使人卸去沉重,减少悲戚,平添轻劳务出口和欢乐,人生能够 淡泊是一种高品位的精神享受,是一种莫大的社分,是对生命的一种珍异。

7 敞开心扉,切莫独忍

《黄帝内经》认为:“怒则气上,思则气结”。生活中的不顺往往容易让人情志不畅,情郁于中,此时就要及时排泄,及时发遣,切莫忍气,日久会气结而成疾患。俗话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不管夫妻、朋友、上下级之间都会有矛盾,发生矛盾,要采取合适有效的“吐”的方法,把心里的怨气、怒气、恶气吐出来。因此,人们在生活中要善于驾驭自己的感情,遇到不幸或不顺气的事应泰然处之,努力解脱抑郁或痛不欲生的厌世情绪,振作精神,保持体内环境,尤其是精神情绪的平衡。性格要豁达乐观,生活要丰富多彩,这才是明智之举。

8.性格缺陷要自如

性格,是人在长期的现实生活中逐渐开成的一种比较固定的心理特征,或叫做“心理烙印”。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格表现,比如:有的人安稳好静,遇事不慌;有的人急躁,好动,点“火”就着;有的喜欢孤僻离群,兴致索然;有的爱好社交,活泼开朗;有的人做事犹豫不决,前顾后虑;有的则做事雷厉风行,泼辣果断等。心理学家根据人们的这些习惯性的表现,将人区别一来。有性格缺陷的人,一旦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其中一部分人很容易诱发某种精神疾病,而另一部分人可能终生保持这种性格缺陷。

情绪忽冷忽热,为人处世全凭感情,好当众显示或夸耀自己才能,乐意成为引人注目的中心,叙述事情喜欢添枝加叶及多言辩的人,易患躁郁症或癔病。

胆怯、自卑、敏感、依赖性强、缺乏自信或主观、急躁、好台、自制力差的易患神经衰弱。

生活规律严谨、刻板、单调、紧张有余、活泼不足、办事谨不慎微、担心时多、放心时少、优柔寡断、唯恐出错、对自己过分克制、从不苟言笑,在众人面前说话拘谨、发窘的人,易患精神分裂症、强迫症、恐惧症。

沉默寡言,襟胸狭隘,好生闷气,情绪不稳,拘谨,对自己估计过低的人,易患忧郁症 。

9 五行之人的情志养生、

10 心底无私天地宽--“宽容”养生

记得有一个故事,讲的是楚庄王一次宴群臣,殿上的蜡烛忽然地灭。这时有人暗中牵王后的衣服,王后怒而扯下他的冠缨,并要求庄王查办。楚庄王没有这样做,而是命令大家都扯下冠缨尽情欢乐。后来吴兵攻楚,有一人抗击敌人特别英勇,庄王问之,他说:“臣,先殿上绝缨者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圣贤出不例外,人总是要犯错误,这些错误常常要刺激人、伤害人、迁怒人,使平静的生活风波骤起。朋友不忠、邻里不睦、夫妻不和、同事不谐等,都会使你陷入感情沼泽,使你悲伤、痛苦、气愤甚至憎恨,即使你压抑、克制,不让“火山”喷发,但怒气也很难消失,它会像阴影一样时刻伴随着胸,影响你的思想、感情、工作、学习和生活。这时如果不用宽容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冲动,就会得理不饶人,做出损害别人的事,造成同志疏远,家庭不和,甚至 以错反错,在公众中造成不良影响。

宽容是处世做人的一种品格,对有缺点的人,对反对噎自己的人,甚至损害过自己的人,采取宽容的态度,不仅不是软弱,而是一种大度,是一种向前的远识。

宽容包含着温柔和友爱,显示了气度和力量。宽恕会使你“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不计较个人的恩怨得失中,把友爱看得更有价值要,把自己塑得比较完善。宽容需要能气,需要爱心,需要付出,需要奉献,把“宽容”的礼物送人。如果我们不能宽容别人,就有可能从别人那里得不到宽容。所以要允许别人犯错误,给别人机会和时间改正错误。有人认为宽容是姑息错误,是弱者的表现。恰恰相反 ,宽容是爱心和紧强的展示,因为只有弱者才吝异宽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