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sos天外飞仙 2019-03-28

《道德经》五千言,讲的就是两个核心概念:,而两者之间又尤以阐释“”为主。

老子阐述的道,是一种哲学上的道,这个道没有形象,没有实质,先于宇宙天地万物。它不是一种存在,因为存在即有为,即属于天地万物,而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思是说在万物出现之前这个道就已经“存在”了(这里的“存在”是加引号的,因为道不是一种真正的客观存在,任何存在都是万物之一,已经属于“有”的阶段,已经比道往下很多层次了)。这个道不是一种存在,也不是什么都没有的虚无,否则也就没有必要讨论“道”了。

“道”恍兮惚兮,无法去认识它,因为把“道”放在“宾格”上去认识的时候,就已经背离了“道”,就已经落了后手。“道”也无法用语言和文字来描述,因为一旦去形容、描述它,都是对“道”的割裂和曲解。但是如果不说话,我们也无法讨论“道”。所以我们只能旁敲侧击地、通过一些其他方面来间接形容“道”。就好像宇宙中的黑洞无法直接观察到,因为黑洞的引力场强大到光都逃不出来,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黑洞外面的高温吸积盘释放出的γ射线来间接观察到黑洞。这就是《道德经》开篇所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本句出自最新考古发现——海昏侯墓的竹简,因为避讳汉文帝刘恒的“恒”字,后世版本都改作“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此处采用最新学术成果。)

所以,在《道德经》里,用了37章来间接的描述“道”,通过“道”衍生的作用来描述道,又用了38章讲述“德”,讲述“德”其实还是在间接阐释“道”。这个道,我们从来不离,从来未失,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遍及一切。这很像印度佛教的“如来藏思想”。

《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对“道”进行了一次表述。这就要涉及到一个易学概念。《易经·系辞》说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意思是说:如果只有一个爻,可以出现阳爻和阴爻两种情况,所以是“2的一次方”,叫“两仪”;如果两个爻重叠,则会出现四种情况,是“2的2次方”,称为“四象”;如果三个爻重叠,则会出现八种情况,是“2的3次方”,称为“八卦”,而万事万物都可归入八卦,可以对应所有物质和精神事物。这就是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正解。

那么,一对应两仪,那么“道”对应“太极”这大概就容易理解“道”了。两仪就是阴阳,阴阳是一切万物的基本组成。那么阴阳未分是什么状态呢,就是恍兮惚兮、天地之先,谈不上有无,谈不上生灭,谈不上增减,谈不上阴阳,说到底就是“谈不上”,但是,又不是没有,只是无法形容、不能形容,因为怎么形容都不完整、都不确切,因为我们的语言体系是为二元对立之下而准备的,是为“一二三万物”准备的,而无法去准确描述“道”。这又非常像佛教《心经》所说的:“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总之,老子用“玄之又玄”来描述道的特殊性与深奥性,而其实这个“道”虽然“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捪之而弗得”,但老子所言之道并不远人,这里只是老子用“玄”来强调他所言之道与当时社会所言之道的差异性,并且阐述他所言之道的超然性与根基性。

所以,老子通过对道的分析和理解,认为只有符合“道”,人生才能合理,社会才能和谐,于是主张无为、反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于是《道德经》在逻辑上从哲学进入到伦理又进入到政治范畴,成为一部让思想家、丹道家、政治家、军事家等社会各个阶层都备加推崇的伟大著作。“外尊儒术,内用黄老”也因此成为中国帝王的标准治世准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