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绝世孤品 “含山玉版”

 澴川行者 2019-03-28
“含山玉版”,是从安徽含山凌家滩文化遗址出土的一只“无足玉龟”中,发现的一块带着刻纹的玉版。

 

就“无足玉龟”来说,红山文化遗址中也有出现,并不稀奇。

 

但是,凌家滩遗址出土的“无足玉龟”,又不一样。
它不是一个整体的玉龟,而是一个由背甲与腹甲上下扣合而成的合成性玉龟。
而且,合成性“无足玉龟”的背甲与腹甲上,还有一些钻孔。
再加上背甲与腹甲的扣合之中,还夹着一块具有刻纹的玉版。
这就是稀奇了。
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地认识一下这个合成性的“无足玉龟”,及其中的“含山玉版”吧。

 
 

“无足玉龟”的颜色为灰白色。背甲圆弧形,有脊与龟纹;腹甲中部较平,两边侧略弧。
两片玉甲上的钻孔,龟背数八,龟腹数五;如果上下叠加,则整个龟的中间是五孔,两侧各是四孔。

 

玉版长11厘米,宽8.2厘米,中部刻有一个小圆圈,外面又刻有一个大圆圈。
两个圆圈之间,则以直线准确地分割为八个等份。
八个等分的里面,各自刻着一个古代官员上朝时手执之玉圭的图案,且玉圭图案的尖角,都朝向外面。

 

大圆外面,又有四个这样的玉圭图案,也是尖角向外,指向玉版的四角。
而在小圆的里面,则是由两个长方形的两短边内陷而成的四角形,相交而组成的八角星纹。
在玉版四周,也有一些钻孔。左、右两条短边,各有5个钻孔。上、下两个长边,则一边为4个钻孔,一边为9个钻孔。
那么,这个“含山玉版”乃至于包含着它的“无足玉龟”,都是什么来历呢?它们又都包含着什么样的意义呢?
首先,这个“无足玉龟”里面包含着玉版,映证了史籍(《黄帝出军决》)中所记载的“元龟衔符”的说法。
玉版就是玉符。
那么,这个玉符的含义是什么呢?
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先了解一下《河图》《洛书》。
《易经·系辞》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这个意思就是说,黄河上出了《河图》,洛水上出了《洛书》,圣人就依据她们画出了《八卦》。


 


那么,《河图》《洛书》本身又是说的一些什么呢?
《河图》《洛书》,原本是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失传了的。
是后来北宋年间的陈抟老道士,不知为何,又重新抖落了出来。
而陈抟老道士亦有一篇文字,题为《易龙图序》,其中就提到:“龙图之变,歧分万途”。
又唐初孔颖达,以及东汉末年郑玄,均引《春秋纬》道:“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成”。
再则,《易传·系辞》里说:“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这里,我们先来对比分析《春秋纬》里的“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成”这句话:
“河”与“洛”相对,“通乾”与“流坤”相对,“天苞”与“地符”相对,“河龙图”与“洛龟书”相对,“发”与“成”相对。
这不就是说,《河图》表达“阳乾”,《洛书》表达“阴坤”;《河图》表达“天道”,《洛书》表达“地理”,《河图》表达“发”,《洛书》表达“成”吗?
套用现代的哲学词汇,《河图》不就是表达“变化”,《洛书》不就是表达“存在”吗?
再看一看陈抟老道士的“龙图之变,歧分万途”和《易传·系辞》里的“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不也是这个意思吗?
回头我们再想一想,关于《河图》《洛书》的“龙马负图”“神龟载书”之传说。
这“负图”的“龙马”,不也是变化万端的吗?
这“载书”的“神龟”,不也是一成不变的吗?
所以,《河图》,是表达事物的变化模式;《洛书》,是表达事物的存在模式。
这就是所谓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是什么呀?
——变化和存在也。
好了,既然我们知道了《河图》是表达变化,《洛书》是表达存在,那我们就可以对她们的图象之意义,进行更深一步的分析了。
《河图》是一个象数图,里面有象。

 

而这个象,又是由“以点为数”的,从一到九的九个自然数组成的。
既然《河图》是表达变化,那么,根据我们的基本常识,所有的变化,是否都是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是否又可以分为若干个阶段?
各个阶段之间,是否又有其顺序性、次序性?
那么,《河图》中从小到大的九个数,是否就可以据此连接成一个顺序?
这个顺序里面的各个数,是否就代表了一个变化过程中的各个变化阶段?
而《河图》中,大体上又是奇数为阳,偶数为阴。
那么,这里面的阴阳,又是表示什么呢?
为什么这种阴阳,会随着数的变化而奇偶相间,也就是随着阶段性的变化,而前后会发生变化呢?
其实,我们知道,变化不仅有顺序性、次序性,她也随着变化的顺序性、次序性的进行,具有量变和质变的两种状态;并且,这两种状态又总是交替地进行的。
质变之后是量变,量变之后又是质变。
质变给人的感觉显著;量变给人的感觉隐晦。
因此,我们就可以肯定,《河图》中的阴阳交替,就是表示质变与量变之间的交替变化。
也有例外的情况。
《河图》的中央,有三个五,且只有最中央的一个五为阳,符合众数所形成的“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的套路;而上、下两个五,则为阴,打破了“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的规矩。
这该怎么理解呢?
五,在从一至九的九个数之顺序中,正居于顺序的中间。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变化过程分为九个阶段,那么,其第五个阶段,就在这个变化过程的中点。
而中点连接两头,一头是变化的开始,一头就是变化的结束。
那么,这个中点,就是这个变化过程中从弱到强,又从强到弱的转折阶段。
那么,为什么一个变化过程会从弱到强,又从强到弱呢?
这是因为,变化,是一个对立统一关系,在一定的环境状态中所产生的变化。
就如一个儿子与他的父亲,是一个对立统一关系。
这个对立统一关系因为内外的环境原因,而不断地变化,其根本的趋势,就是强者变弱,弱者变强。
而强者变弱就走向灭亡,弱者变强呢?
弱者变强,就又与另一个新的弱者,他自己的儿子建立一个对立统一关系。
而这个新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变化过程,实际上,又是重复前一段的故事。
这也就表明,任何一个变化过程,都是来自于其前一个变化过程,同时,它又为下一个变化过程做好准备。
所以,《河图》中的三个五,就是分别表示三个变化过程各自的第五个变化阶段,而这三个变化过程,又是前后相互关联的、。
这其中,两个阴五,当然就是分别表示,过去进行时和未来进行时中的第五阶段;中间的阳五,就是表示现在进行时中的第五阶段。
《洛书》也是一个象数图,里面也有象。

 

因为《洛书》是表达存在,所以,《洛书》中的各个点数,当然就是表示一个个的关系结构之单元了。
其中,偶数为阴,就是表示相对具有稳定性的主体性结构单元;奇数为阳,就是表示相对具有变化性的功能性结构单元。
这就像一个人和他所拥有的金钱、财产、乃至于他的体力。
他这个人的本体结构,是相对稳定的,是相对不会发生变化的;但是,他所拥有的金钱、财产、乃至于体力,相对就是不稳定的,是相对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
他的身体本体,就相对为主体性结构;他的金钱财产和体力,就相对为功能性结构。
《洛书》中:
阳一是阴八的功能性结构,它受阴八的支配,对外,与整个《洛书》的总体结构之外环境发生作用;对内,与阴六发生作用。
阳三是阴六的功能性结构,它受阴六的支配,对外,与阴八发生作用;对内,与阴四发生作用。
阳七是阴四的功能性结构,它受阴四的支配,对外,与阴六发生作用;对内,与阴二发生作用。
阳九是阴二的功能性结构,它受阴二的支配,对外,与阴四发生作用;对内,与比阴二的层次更低、并且与阴二形成对立统一的单元结构发生作用。
为什么主体性结构单元的层次越低,其功能性结构越强大;主体性结构单元的层次越高,其功能性结构越弱小呢?
因为,道者,反之动。
在惯性原理的作用下,主体性结构单元的层次越低,其所受的压力越大,它就越有相对发展的倾向,遇到合适的环境,它就会尽力地发展;主体性结构单元的层次越高,其所受的压力越小,它就相对越不具有发展的倾向,也就相对没有发展的可能。
所以,我们所看到的《洛书》,实际上是一个关系结构的终极模式。
在这个终极模式的前面,是还有一些量变与质变的过程的。
这个过程,就是《河图》所描述的过程。
但是,这个终极模式,还是表现了事物结构之存在的一些规律。
如:阴二与阴四对立统一,阴六与阴八对立统一,这两个低层次的对立统一,又组合成一个高层次的对立统一。
如:阴二阴四阴六为一个三角关系;阴四阴六阴八为一个三角关系;
如:阴二阴四阴六阴八联结成一个S型,这相当于一个极简式的DNA模型。
如:《洛书》的“四维四正”皆“合于十五”,横竖斜三条线上的三数之和都等于十五。
这就是表示,《洛书》实象为方、抽象为圆。
《洛书》实象为方、抽象为圆的意义是什么呢?
这就像一个鸡蛋变成鸡仔,它虽然外形上不再是圆的,但是,在它的大脑支配下,它的身体各部分相互配合,使它的抵抗环境压迫的防御范围,还是圆的。
《河图》《洛书》是怎么产生的呢?
这当然,一方面是当时人们的思维能力,已经达到了她们可以产生的程度;二方面,也是价值决定存在,当时的历史环境,需要她们出来发挥作用。
“龙马负图,神龟载书”的传说,向我们提示了《河图》《洛书》产生的情形。
那么,“龙马”,是一种什么东西呢?

 
“龙马”,就是一种龙。
但是,它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龙。
龙的形象,一共经历了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伏羲氏入主中原、红山文化、五帝时代、和夏以后,等多个时代的变化。
兴隆洼时代,龙就是以恐龙为原型的形象;赵宝沟时代,龙是“猪首蛇身”的形象;伏羲氏入主中原的时候,龙就是“龙马”的形象;到红山文化时代,龙的形象,就又变成了蛇了;五帝时代,开始的龙,为云龙,就是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龙那种形象,后来又变成蛇;到夏朝,龙就再次变成云龙,然后,就是我们现在常见的样子了。
那么,“龙马”的形象,具体又是什么样子呢?它这个样子,又代表什么意义呢?
在距今6400年左右的濮阳西水坡遗址,就出土了一种龙,那种龙,就是所谓的“龙马”。
“龙马”,就是扬子鳄的脖子上,加上一些马鬃,以此显示,它既有扬子鳄的霸道之情,又有草原烈马的奔腾之势。
这个形象所赋予的意义,当然是不言而喻的,就是“崇尚武力,霸行天下”。
那么,“龙马负图”,又是什么意思呢?
“龙马负图”,就是女娲氏要劝说伏羲氏放弃武力,放弃称霸,与大家和平共处。
而她知道,凭她自己,是不可能说得动伏羲氏部族的那些人的。
所以,她就要做一个局,以伏羲氏之“祖先神”的名义,来向他们做一个“神的喻示”。
具体办法,就是把《河图》刻画在伏羲氏部族的图腾——“龙马”之背上,然后埋在河边。
当洪水把这个“龙马”冲出来时。
它就是“天降神物”了。
当然,这个“天降神物”,伏羲氏不一定看得懂。
于是,女娲氏就去向他们讲解,这个“天降神物”的意义。
但是,女娲氏的这一招,大概是没有管用。
伏羲氏部族还是继续实行他的“霸行天下”的政策。
于是,女娲氏只好“杀黑龙以及冀州”。
就是联合当时的共工氏部族和东夷氏部族,共同打败了伏羲氏。
伏羲氏战败之后,逃到了湖南。
这时候,不肯罢休的,就又是共工氏部族了。
于是,女娲氏又故技重施,搞了一个“神龟载书”。
龟,就是共工氏部族的图腾。
女娲氏把《洛书》刻画在龟的背上,埋在河边。
然后,洪水又将其冲出来。
这就又是一个“天降神物”了。
这一回,共工氏听信了“神的喻示”。
于是,他们接受女娲氏“四岳并举,天下结盟”的主张,和伏羲氏部族取得和解,大家共推盟主,实行天下结盟。
这就是所谓的“断鳌足以立四极”。
说到“断鳌足”,我们大概就应该想到前面所说的“无足玉龟”了。
不错,“无足玉龟”,就是由女娲氏“断鳌足”而来。
那么,“断鳌足”,具体又是一些什么内容呢?它怎么就又转化为“无足玉龟”了呢?
因为,《洛书》是刻画在龟的背上的,《洛书》中代表四个主体性结构单元的“阴二、阴四、阴六、阴八”,正好分别对应着龟的四条腿。
而代表四个主体性结构单元的“阴二、阴四、阴六、阴八”,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又正好对应着当时天下的四大部族,分别是伏羲氏部族、共工氏部族、女娲氏部族、东夷氏部族。
那么,这四大部族,就正好相当于当时天下的“四条腿”。
只要这“四条腿”,各自能够收敛各自的个性,而集中形成一个天下之中央,共同维护天下的和平,那么,天下,就能够稳定太平。
这就是“断鳌足以立四极”的意义。
“断鳌足”,就是要四大部族收敛自己的个性。
“以立四极”,就是要让四大部族派员组成一个中央机构。
中央机构由四大部族的代表共同组成,这就相当于天是由四根柱子顶着的。
这也就是“立四极”。
“无足玉龟”的来历,就这么讲完了。
她就是四大部族的领袖,要收敛自己的个性,并立于中央的意思。
所以,“无足玉龟”,也就是四大部族领袖进入中央时的身份象征。
那么,“含山玉版”呢?“含山玉版”上那些刻纹,又是什么样的意思呢?
“含山玉版”,我们首先要看其中心的小圆里面,由两个长方形的两短边内陷而成的四角形,相交而组成的八角星纹。
如何理解这个由两个长方形的两短边内陷而成的四角形,相交而组成的八角星纹的含意?
我们首先将其与湖南汤家岗文化遗址里的两个“八角星纹”做一番对比。



 
 

在湖南汤家岗文化遗址里的这两个八角星纹中,其中心,明显的,首先都是四个部分,然后,由里面的四个部分,再发展为外面的八个部分。
这个由里面的四个部分发展到外面的八个部分,是怎么发展来的呢?
这就又要看《洛书》了。
《洛书》里面,除了中央的阳五之外,四周,是四个阴性的偶数,四个阳性的奇数。
四个阴性的偶数,是稳定性的主体结构;四个阳性的奇数,是变化性的功能结构。
对应到当时的社会现实,四个阴性的偶数,是否就相当于当时的四大部族?而四个阳性的奇数,是否就相当于当时四大部族下面的各个部落?
所以,“八角星纹”中的由四到八,实际上就是要虚化四大部族的存在,而扩大其下面各个部落的独立性,这样,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以四大部族为基础的宏观对抗。
所以,“八角星纹”,实际上就代表“八方共和”。
这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联合国安理会,与联合国成员国大会。
四方在内,就相当于联合国安理会;八方在外,就相当于联合国成员国大会。
为什么小圆圈里,开始的简单的四方,后来又变成了由两个长方形的两短边,内陷而成的四角形呢?
这大概是为了显示,《洛书》中阴二阴四的对立统一,阴六阴八的对立统一,然后,这两个小对立统一,又组成了一个大对立统一吧。
当我们理解了小圆里面的“八角星纹”之后,我们再看小圆和大圆之间的八个玉圭形刻纹,和大圆外面的四个玉圭形刻纹,我们就应该明白他们代表了什么吧?
八个玉圭形刻纹,就代表了天下的所有部落,代表了八方共和。
四个玉圭形刻纹,就代表了四大部族,就代表了天下四极。
最后,我们还要谈一谈,玉版和玉龟上的孔,都是怎么回事。
玉版上的孔,是左、右两条短边,各有5个钻孔。上、下两个长边,则一边为4个钻孔,一边为9个钻孔。
短为阴,长为阳。
对应于《河图》,两条短边上的五个钻孔,是否就代表《河图》里面的两个阴五?
两条长边上的四个钻孔和九个钻孔,是否就分别代表《河图》内圈的阴四和《河图》外圈的阳九?
因为,《河图》《洛书》是代表一个事物的一体两面,既然玉版中间的刻纹,都是对《洛书》意义的延伸,那么,在玉版边上,简单地表现一下《河图》,也是相得益彰嘛。
那么,“无足玉龟”之两片玉甲上的钻孔,龟背数八,龟腹数五;如果上下叠加,则整个龟的中间是五孔,两侧各是四孔,又是什么意思呢?
龟背数八,龟腹数五。
背在上,为阳;腹在下,为阴。
背上之八,表示《洛书》中的阴八;腹上之五,表示《洛书》中之阳五。
如果上下叠加,则整个龟的中间是五孔,两侧各是四孔。
两个四孔就是八孔,还是表示《洛书》中的阴八和阳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