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让家长焦虑很容易,不断提醒他关注自己的孩子就可以了。

 黄寿根图书馆 2019-03-29

亲爱的朋友:

您好!

天气见暖又凉,春寒尤在。

上午有秋同学带了两岁的儿子来访,目的是让我这个“马爷爷”看一看孩子的情况。

孩子进了中心认真的四处观察环境,妈妈一直在解释,说孩子就是有这样的习惯,到陌生的地方一定要认真观察一会。

说话当中,妈妈的眼睛一直就没有离开孩子,虽然一面在热情地和我聊天,但头一直是转向孩子的方向的,同时,不断地提醒着孩子和爷爷打招呼。

秋同学说她带孩子去看过中医大夫,是专门看多动症和抽动症的,大夫也没说出什么来,她这次是带孩子来让我看看。

昨天晚上已经有一个家长说:“我观察自己十个月的孩子有“注意力缺陷的倾向”,可以做什么训练呢?”

我回答说:“你训练自己可以抬起头来,观察一下窗外的风景,看看花开了没有。”

这时有一位家长说:“那应该去医院,是不是大脑发育问题.......”

我觉得现在的家长似乎都已经失去理性了,十个月的孩子有什么“注意力集中”可言呢!

给孩子买一个小黄鸭,10个月的婴儿可能会好奇的玩一会,很快孩子就会去玩其它的东西。

如果妈妈再把小黄鸭拿回给孩子,这个小婴儿也可能会不大理会。

有点“育儿知识”的妈妈经常会想:“我晃玩具给孩子,孩子不理会,这是不是有注意力缺陷或者自闭症呢?”

10个月的婴儿大脑信息加工的方式主要还是靠“习惯化”这种基本的方式,就是当一个玩具反复出现时,婴儿就不会再注意它,或者对它就不再做出兴奋的反应。

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婴儿开始不断认识这个世界,把接触过的都变成已知的迅速“习惯化”,这样才不至于让婴儿的神经系统过度负荷。

如果你的小孩对于新玩具玩了一会就不再玩,丢到一边去玩别的,说明这孩子是正常的;如果你的小孩对于一个玩具一看到它总是和第一次一样的兴奋,那是要去注意了,这是有问题的。

于是,我回答说:“如果去医院,也是妈妈自己去,妈妈想的太多了,要吃点抗焦虑的药。”

昨晚是十个月的怀疑是注意力缺陷,今天的孩子是两岁,妈妈怀疑是多动症。

我脑海里想到的是鲁迅的《狂人日记》。

缺失的瓦片综合症

我在11年前在QQ空间里写过一篇《失去的瓦片》的短文:

当我们看到墙上美丽的瓷砖时,尽管有时是几千片美丽的、色彩斑斓的瓷砖妆点出绚目的造型,如果有一个地方少了一块,我们总是会问“那一块怎么会不在?”。 

这叫做“缺失的瓦片综合症”。

就是这一点点,就足以毁掉我们的幸福。

因为,当我们享有这些美好的事物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将注意力放到其缺少的部分上去,不管是多细小,我们会不断去寻找,去追问,而将眼前的大好春光忘却。 

我们会更关注那失去的瓦片,那天井越是美丽,我们就越会关注那失去的瓦片,而让人很难去欣赏这近在咫尺的美丽。

只是在物理世界当中,这失去的瓦片要完美起来,可能还容易些;而在人生当中,却没那么容易。 

在生活中,总有些瓦片是缺失的。我们可以去欣赏,去享受这美好的部分;我们也可以去选择只关注生活中的裂纹与瑕疵,从而来减少我们的幸福感受。

让我们的一生,只关注脸上那个恼人的黑痣,而忽视了其它的美丽。 

我们可以选择,让这些缺失的东西,成为我们生活的中心,或者让那个永不满足的贪心占据我们的心灵。 

我们也可以选择,将注意力放在生活中美丽的瓷砖上,欣赏这美丽的天井。

焦虑是为人父母的宿命吗?

当家长每天观察和注意孩子时,孩子身上所有正常和优秀的地方都会变得平常,甚至被忽略;孩子身上所有细小的毛病和缺点都会变得巨大,吸引着家长的注意力。

家长会不遗余力的去“帮助”孩子改正,多数情况下是在家长的帮助下,一个毛病改正了,更多的毛病站起来。

父母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任何差错都逃不过他们的慧眼。

当父母发现问题时,首先要自查自纠,提升自己的能力。

本周微信上有一篇很火的文章《别得罪中年人,他们狠起来什么都学》,就是说这些爸妈为了养娃,无所不学,无所不会。

不停的学习,让家长本身就承担了太多的压力;加上不断地观察和监督孩子的一举一动,眼里看到的都是问题,都是亟待改善的问题,这就是最真实的压力和焦虑来源。

很多家长来问动力催眠工作坊学完以后是不是可以催眠孩子?

我告诉这些家长,我们的经验是家长学习动力催眠后,每天坚持自我催眠,孩子的学习能力就自然提升了,因为家长不焦虑,孩子才有可能在温暖安全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好了,今天我们就聊到这里。

有什么问题可以加下面“春树林”的微信,到我们的家长群里讨论。

如果是想学习动力催眠或做给孩子做催眠训练的,可以加下面“马博士动力催眠”的微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