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丸就是乌桓,是东汉帝国东北部的一个游牧民族,在历史上时叛时降,与帝国的关系非常复杂。袁绍占据幽州时,极力笼络乌桓,封蹋顿为乌桓王。袁绍死后,其子袁尚、袁熙丢了自家地盘后,走投无路,只得前去乌桓避难。乌桓王蹋顿拍着胸脯保证,要以武力帮袁尚、袁熙夺回被占的地盘。此后,乌桓骑兵频频入侵,不打垮乌桓,北方永无太平。 为了北征乌桓,曹操先是挖了几条人工运河,以作为运输粮食的通道。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之役打响。 曹军渡过易水后,沿着渤海海滨推进,向辽西进军。然而天公不作美,时值夏季,天降大雨,路上泥泞难行。乌桓王蹋顿见曹军远道而来,紧急调军队占据险关要隘。曹操要出其不意,攻敌无备,显然十分困难。 这时,曹操想起一个人。此人名叫田畴,本是幽州牧刘虞的部下。刘虞被公孙瓒害死后,田畴率领宗族以及追随者数百人,隐居无终(天津蓟县),在徐无山一带开荒种田,很多人前来投奔,短短几年时间,有五千户人家在这里扎根,这里成为一块世外桃源。 袁绍灭了公孙瓒后,多次派人前往无终,请田畴出山,还颁给将军印信,田畴一概拒绝了。又过了几年,袁氏集团垮台,袁尚、袁熙逃亡乌桓后,乌桓骑兵频频南下,田畴的老家右北平屡遭蹂躏,令他非常愤慨。正好曹操有意招揽田畴,征召田畴前往冀州。田畴把打败乌桓的希望,寄托在曹操身上,遂随军参军北伐乌桓之战。 曹操正在为道路难行而犯难时,想到田畴久居幽州,熟悉地形,遂召来询问。 田畴对曹操说:有一条古道,是从卢龙通往柳城(乌桓大本营),自从光武帝年间就毁坏严重,道路断绝,至今两百年了。荒废时间虽久,但道路仍然隐约可辨,可以穿行。他建议曹操绕开乌桓的防区,转道从卢龙越过白檀,袭击敌人守备薄弱的后方。这条路虽然较险,却比较近,可以击其无备,出其不意。 于是曹操决心改走卢龙道,并放出风声,称大军要等到雨季过后,待秋冬季节时再进军。乌桓人察知曹军人去营空,认为曹操已经知难而退了。 蹋顿哪里想得到,此时的曹军在田畴的带路下,入了徐无山,凿山开道,填平谷地。郭嘉提议说,千里奔袭,兵贵神速,不如留下辎重,轻兵疾进,杀敌措手不及。曹操听从其计,轻装上阵,急速推进,在荒废的古道上穿行数百里,直奔乌桓老巢柳城。 乌桓王蹋顿发现曹军的动向后,曹操距离他只有两百里的距离。两百里虽然不算很近,但没有重兵把守,曹军可以长驱而入。蹋顿慌了手脚,赶紧把主力从南部调回。只是一着错,先机尽失,乌桓军仓促上阵,优势全失。 曹操率先头部队抵达白狼山,与乌桓大军相遇。乌桓骑兵有数万兵力,曹军上下看到乌桓军人多势众,心里也有几分畏惧。但曹操毕竟是曹操,见过的世面多了,临危不乱。他登高而望,看到乌桓军队人虽多,却来得匆忙,混乱不堪。 此时不击,更待何时! 张辽率先出击,以寡击众,他率部冲入队型不整的敌阵,勇不可挡。在曹军的疯狂猛扑下,战斗成一边倒的格局,兵力更多的乌桓军根本组织不起有效的反击。更糟糕的是,乌桓首领蹋顿在战斗中被击毙。头头都死了,这仗还怎么打呢?乌桓兵败如山倒,一路溃退。曹操得势不饶人,奋起直追,乌桓全线崩溃,其控制下的胡人、汉人二十余万向曹军投降。 一战破乌桓,曹操威名,震动北疆。北征乌桓,之所以能速战速决,与曹操选择卢龙道方向发动进攻有直接关系。伟大的将领,总能从敌人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发动进攻,击其软肋,搅乱其军事部署,以达到奇袭的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