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到篁岭

 辽宁本溪高明达 2019-03-29

▲ 

篁岭油菜花田和民居

小桥流水女儿浣纱,白云深处粉墙黛瓦,江西婺源风景如画。作为古徽州的人文之乡,中国最美的乡村之一的篁岭,位于江西省婺源县东北部,是一座距今约600年历史的徽州古村落。篁岭不仅浓缩了婺源旅游的精华,也是我国“晒秋”文化的起源地,“篁岭晒秋”被誉为“最美中国符号”。近年来,篁岭也荣获“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示范点”“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国家AAAA旅游景区”“江西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 

春到篁岭

油菜花,村落的“黄金外套”

在江西婺源东北边陲,与浙江开化的交界处,耸立着一座巍峨的石耳山。篁岭村,就窝在石耳山的另一座山岭上。据清道光版《婺源县志·山川》记载:“此地古名篁里。篁岭山,县东九十里,高百仞。其地多竹,大者径尺,故名。篁岭村,离城八十五里,曹氏世居。” 我来到篁岭,是某一年的春天,江南的春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更增添了婺源田野和山林的神秘气氛。我所乘坐的车辆从婺源县江湾镇顺着201省道,在莲花芯村右拐前行4公里,就抵达了篁岭游客服务中心。

我与同伴排队购买好门票,沿着约1里长的弯弯曲曲的栅栏,终于进入景区索道口,然后坐进索道滑轮车箱,沿着长约960米、落差约195米的索道,开始进入篁岭村。索道车缓慢前行,我们透过滑轮车箱的玻璃门窗,看见一块块长满金黄色油菜花的梯田,这些梯田盘旋而上,一圈又一圈,好像在山上画着一个个逗号。金黄的油菜花,一丛丛地盛开在这片梯田上,热烈而奔放,浓郁而芳香,好像是给篁岭村披上了一件黄金外套,特别引人注目。

油菜花,中国大地一种极其普通的农作物,在不同月份遍布于全国大江南北。阳春三月,江南的油菜花铺天盖地而来,镶嵌在长江以南广袤的原野上,带有些许壮美的浓黄,像一幅幅浓烈的油画在任何贫瘠、偏僻的土壤上铺展开来。油菜花,不仅是属于大自然的美丽之花,也是大自然馈赠给农人珍贵的油料作物。


▲ 

篁岭春色

篁岭是典型的山居村落,平坦的田地十分稀有,当地人为了种植农作物,只能够开垦山上梯型田园。春季,播种在篁岭山岭和谷地的油菜籽多达数万亩,那层层叠叠的梯田,是一幅让人醉美的水墨油画。篁岭梯田曾被网友评为“全球十大最美梯田”,可见它的知名度有多高,风景有多壮观。

春到篁岭,虽然寒气微袭,但是到篁岭看油菜花的游客多达数万人,油菜花给篁岭带来了大量的人气,多少相机镜头在山间闪烁,许多摄影爱好者边赏花边拍摄这一年中难得的时刻。在美丽的春天里,因为油菜花的生长面积广阔、色彩浓烈,引来众多游客的青睐和观赏。

我想,这时油菜花不仅是大自然的产物,更是人们内心深处坚韧、顽强的精神象征。我们站在高处,观赏着春风下的油菜花,它们如出落得亭亭玉立的少女,纤细的腰肢、淡淡的花香,奏响明艳、壮烈的韵律,暗暗流淌在篁岭的梯田沟谷间和游客的心灵深处……

▲ 

篁岭徽式房屋

古建筑,篁岭的文化遗存

缆车到达篁岭村后,我们首站来到建于篁岭村口的曹氏宗祠。曹氏宗祠原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现祠是在原祠基础上重建的,占地约360平方米,为中轴歇山式建筑,三进五开间。原来篁岭曹氏,是明代宣德年间从邻近的上晓鳙迁居而来的,与上晓鳙曹氏一样,在宗祠内祭祀先贤上蔡侯曹恤、唐节度使忠烈公曹全晸以及他的两个儿子忠愍公曹翊、忠武公曹翔。原祠正堂上方的匾额,是太史汪思题写的“上蔡世家”。

篁岭曹氏的始祖名为曹文侃,传说在大明宣德年间的某一个秋日,婺源上晓鳙曹氏的十八世曹文侃赶牛来篁岭野地翻土种油菜。到傍晚他驱牛回家时,凭他怎么赶,那头牛都赖着不肯回家,曹文侃当时很生气,就对着牛说:“你这畜生是否看中了这地方?那好,但是有两个条件:一是我在你面前放一把稻草,你不能吃一根;二是我在你身边点一把稻草,明天我来时,应有明火在此中,如果这两个条件实现了,我定当把家迁到这里来。”到了第二天,当曹文侃来到牛身边时,竟然发现牛真的没有吃一根稻草,那把燃烧的稻草也还冒着青烟。当时曹文侃大惊失色,于是对天长叹一声说:“天意不可违呀!”于是就把自己的家迁居到了篁岭。对于这个传说,我不敢肯定它的真实性,曹氏何时搬迁到这座荒僻的半山腰上定居,我也不想做过多的研究,我感兴趣的是这半山腰上的村庄出现的许多曹氏名人。

篁岭在历史上氏族繁盛,名人众多,其中以曹鸣远、曹元功和曹文埴、曹振镛父子的名气最大,他们的故事多被当地百姓所津津乐道。他们遗留在篁岭村中的建筑物,也保存得完好无缺。在天街街道的两边,矗立着许多威武古老的建筑厅堂,这些厅堂大多是篁岭的历史名人遗留下来的,也是他们辉煌人生的见证物,如今这些古老建筑也成为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的参观地。

树和堂位于天街的北头,听导游说,它的原主人是曹鸣远。曹鸣远是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官至抚州府临川县知县,其在职期间,政声显著,后来因故隐逸林泉。与树和堂相呼应的是培德堂,它的原主人是曹鸣远的族兄曹鸣鹤,他是万历十一年(1583年)兵部会举。

▲ 

篁岭村慎德堂

从两座老屋的取名就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对传统道德的重视和推崇。当我们走到慎德堂时,我不禁想起孔子的“慎独”名言,“慎德”厅堂的名字是否也告诉我们:人在独处时,也要做到谨慎守德。经导游介绍,这座厅堂就是曹鸣远的父亲曹孜学的宅第。据说曹孜学对自己的母亲十分孝敬,对兄弟也很友爱,见义必为。其儿曹鸣远中进士后,在临川为县令,遂为父母兴建此屋,以彰父德,告慰母心。后来朝廷有司旌表其宅第为“孝友”。

在天街上,我们还叩访了一座名叫五桂堂的厅屋。五桂堂是篁岭古民居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它的正屋占地约120平方米,加上圈围内的院子,总占地超过200平方米。在篁岭,拥有如此面积的房屋自然也是大户人家。走进五桂堂院门,左种香柿,右植红梅,还有芭蕉和天竺,再加右边这座半月形泮池和院墙上的漏花窗饰,十分清新雅趣。

泮池一般建于文庙前,其用意是鼓励族人致力科举,光宗耀祖。民居建泮池是很少见的,其用心不言而喻。走进大门,挡在我们面前是一道屏门,也叫中门。在篁岭的民居中,设有中门的,独此一家。中门的好处是:正堂与门口相对隔开,主人在正堂会客或休息时,防止外人在门口往内窥看;真正有事上门的人,可以通过中门的偏门走到堂前来。在过去,中门平日不开,遇到婚嫁或丧殡大事,或者有贵客临门,才开中门。

五桂堂正屋分为前堂和后堂两部分。前堂是典型的对朝堂结构,四披水檐天井下的坍池,已没有明代坍池那么深,这也体现了清代建筑的风格。天井上方则是跑马楼,也就是说,楼上靠天井的四面都是通的,可以围着天井跑一圈。天井下面两旁的隔厢上,是《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由朱熹第十七代孙、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知名学者朱柏庐(原名朱用纯)所撰写的,用来教导后代儿孙的“人生守则”。

《朱子家训》影响力非常大,从封建社会一直至民国时期,《朱子家训》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弟子规》等传统文化读本一样被广泛传播。那时的儿童,常常背诵:“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五桂堂堂前是典型的徽州厅堂摆设格局:上门头,在堂匾下,是中堂画和对联;再下则是厢椅桌,中间摆座钟,两边摆花瓶、方镜等。八仙桌摆在堂前正中央,宴请、会客、议事等正式活动,往往需要在八仙桌上完成。堂前往往体现庄重和威严。

五桂堂原主人曹廷启是曹文埴的父亲。曹文埴,字近薇,号荠原,歙县籍篁岭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进士,历任经筵讲官,派充南书房供奉,晋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管顺天府府尹事。为不忘身世,倡导孝友,曹文埴在显贵之后,出巨资兴建了这座五桂堂送给父亲曹廷启,以报答他的养育之恩。据家谱记载,五桂堂与篁岭曹氏宗族的族房有关。篁岭曹氏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以五桂堂的五兄弟为代表的“五大房”,“五大房”均统称为五桂堂。在过去,凡是结婚、出嫁、建房、出葬等红白喜事,文帖、器物上常常要郑重地写上“篁里五桂堂”这五个大字,家家如此,无一例外。

一座厅堂,就是一个家族辉煌灿烂的历史。这样的建筑物不仅具有历史文物的价值,它们还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历史的天空。如果说篁岭那些有名的堂屋能让游者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精髓,那么篁岭的竹山书院更让我惊讶不已。

在曹氏宗祠的侧边,我看到一座有些不起眼的堂屋,它的门楣上有“竹山书院”四个字。古代书院文化是江西文化的精华之一,婺源县素有“书乡”的美誉。篁岭这座不起眼的小村庄,在历史上能够出现那么多曹氏名人,肯定与这里倡导读书之风相关,想到这里,我不禁随着人群跨进了这座山村中的小书院。

根据导游介绍,篁岭的竹山书院其实是一所学校,一所乡村的高级学校。虽然在传统的婺源县志里没有篁岭竹山书院的记载,但它的名气很大,因为在歙县的雄村,也就是曹文埴、曹振镛的家乡,就有同名的竹山书院。这座竹山书院的原书院由曹文埴的儿子曹振镛捐款创建。他把竹山书院建于曹氏宗祠侧畔,含有“仰承祖宗以绵世泽”的意思。

原来,曹振镛的曾祖父曹国昌是乾隆年间江南的大盐商,富甲天下。曹国昌出资,由曹振镛的祖父曹景宸在雄村建造了竹山书院之后,就有了曹文埴、曹振镛这对“父子进士”“父子尚书”。由此看来,篁岭的竹山书院比雄村的竹山书院要晚好几十年。但是,它们又都与曹文埴、曹振镛相关。

▲ 

篁岭五桂堂正厅

古代书院的功用在于教育,古代教育特别强调“敬慎”。所以,整座书院的建筑风格简洁朴素、格物致知而远离奢华。门楼上的砖雕造型是典型的徽州五凤楼格式,整体是一卷打开的书卷或画轴。“竹山书院”之上是“喜上梅梢”,之下是“望子成龙”,左为“兄弟登科”,右为“孟母教子”,都与读书有关,寄托了篁岭人对后代儿孙的殷切期望。

走进竹山书院大门,有风雨廊遮风挡雨。侧边墙壁上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是朱熹为岳麓书院题写的碑刻,它不仅是岳麓书院的核心思想,也是大部分以传播朱子理学为主的书院的核心思想,其“孝悌忠信、守节自重、廉洁自律、济世救民”的思想,作为书院教育的优秀传统,被世代继承和发扬着。

婺源是朱子故里,他既是婺源人的骄傲,顶礼膜拜的偶像,他的学说和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世世代代的婺源人,扎根于婺源人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就像基因流淌在婺源人的血脉里。

竹山书院分前堂和后堂两大部分,前堂是教学区,类似一个开放的大教室,原来读书士子就是在这里接受先生教诲和指点的。墙壁上的万字砖图案,两边厢的行书屏风,都对讲堂起烘托、警策的作用。书院后堂的正中是读书处,相当于阅览室,楼上是藏书楼,准确说是藏经阁,在书院教学的先生则住在后堂的边厢。

当我们走进后堂后就心存一个疑问:后堂的厢板上怎么会装有这么多花玻璃?玻璃本来是西方人的发明,而篁岭的竹山书院建于乾隆末期,在此后的200多年间曾数毁数建。根据村中老人回忆,原来我们现在看到的书院是民国时期的竹山书院恢复重建的。清末民初,西洋货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当时凡是有钱有势的中国人,都以居室安装西洋花玻璃窗为荣。

▲ 

篁岭村晒秋图

晒秋图,绝版最美乡村

晒秋,是篁岭景区特有的农俗景观。篁岭地势崎岖,村庄建立在山腰上,房屋层叠、高下不齐,为了不占地方,人们就在自家的屋檐上固定一排四五米长的木头棍子,用竹匾晾晒收获的各类农作物,当然也可以晾晒衣物。

时间一长,就形成篁岭村农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景观。晒秋,部分人会从字面上理解,认为篁岭村只是在秋季才晒各类作物。其实,晾晒这种农俗现象并非秋季专属,一年四季都有展示,只不过秋季是丰收的季节,此季节的晒秋表现更为丰富,已成为农家喜获丰收的盛典。

一年四季,篁岭晒秋所展示的农作物有所不同:春冬有绿色的青豆、白色的干笋、青色的萝卜等;夏秋有金黄的稻谷、红红的辣椒、青绿的野菜等。它们在硕大的竹匾上铺展,色彩缤纷。各类农作物在这里演绎着一场场丰收的视觉盛宴,吸引众多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赴宴”。

我们不仅在篁岭观赏了油菜花,在村庄里我们更是欣赏到了篁岭村的绝版风景画“晒秋图”。一排排高低不一的木棍上摆放着一块块大小不一的竹匾,它们像一个一个的圆形符号,铺陈在山间的天空中。竹匾上晾晒着各种各样的农家作物,有茶叶、野菜、辣椒、豆角等。

这时,我站在一个较高的石阶上,正看见一位身穿红色旗袍的美丽姑娘用手慢慢地拾起那硕大古旧竹匾上的干红辣椒,她那明亮的眼睛直视前方的山岭,仿佛在做一个遥远的乡村之梦……这时,“咔嚓”声响个不停,许多摄影爱好者将镜头对准了她,拍摄下这个难得的晒秋图。

篁岭晒秋被评为“最美中国符号”之后,也成了江西婺源县的特色旅游产品。每年,篁岭村都会举办为期5个月的晒秋节,它已成为一种文化体验和一种文化精神。篁岭,也因晒秋而名闻天下。

行走在篁岭村的天街上,那些民居散发着古老、温馨的韵味,在悠长狭窄的街道上漫步,享受着悠闲、安静的春光,呼吸着春风中淡淡的油菜花香,有一种沉浸在古老时光中的雅韵风致。天街上那一间间食铺里飘溢出来的食物香味,也让人禁不住前去品尝。汪一挑饭馆里的馄饨、查氏酒坊里的桂花酒、老磨豆腐店里的臭豆腐、篁岭桥上小店里的米线、天街食府里的烧饼等各类小吃应有尽有,让人垂涎三尺。

春天里的篁岭,是婀娜多姿、美丽典雅的。古老别致的徽式民居、密密匝匝的各类树林、古老雕花的木制门窗、悬挂在屋檐下的一串串大红灯笼、潺潺流淌在村庄里的溪水、高大挺拔的绿色芭蕉……那许许多多的乡村元素,渲染成了一幅天上人间的美丽画卷。

▲ 

篁岭村天街小巷

当我们一行人返程时,顺着另外一条山路,踩踏在光滑的石板路上,穿越过一个个茂密的红豆杉树林,我们尽情呼吸着从那浓郁的绿色空间氤氲出来的清新空气,感觉一股勃勃生机融入到沧桑岁月的深处……

春到篁岭,春暖花开;铭记篁岭,篁岭隽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