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故事(2):一封撼人心魄的公开信

 木香草堂 2019-03-29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位从纳粹集中营中逃脱的幸存者做了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老师来到学校,他都会交给位老师一封信。这封信中写道:

“亲爱的老师,我是集中营的生还者。我亲眼看到人类所不应当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由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死;妇女和婴儿被受过高中或大学教育的人们枪杀。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不应当被用于制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

◎胡言乱语◎

这是一封撼人心魄的信,它尖锐地批评了那种仅以知识为本的教育,不仅提出了“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一关涉教育终极目的的根本性问题,而且旗帜鲜明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教育的终极其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

显然,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仅仅教授某种专业知识或技能。试想,在二战时期,从德国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日处理量竟达l000具尸体的高效焚尸炉,到日本法西斯731部队在中国人身体上试验的细菌武器,哪一项不是出自德国、日本教育培养出来的高级研究人员之手?这些人属于有知识、有技能的精英阶层,但却没有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无数事例证明,一个有知识而无道德的人,比一个无知、缺德的人更可怕。只有培养出“具有人性的人”,“读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因此,“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才是教育的第一要义。

我国古代教育家韩愈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传道”,也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具有人性的人。在学校教育中,“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使学生“成人”应该是教育的首要目的。基础教育阶段,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不可粗心大意,必须“目中有人”。

在当下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许多教师的努力,或许没有被用于“制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教育的屠夫”,但这种努力也许正被用于批量制造情感冷漠、灵魂崩塌、自我沦落的“精神残疾者”。

在迎着晨曦走进课堂时,在声嘶力竭地讲课时,在灯下批改学生作业时,您关注、思考过这一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吗?

(胡兴松编著:《教育故事品读》,未出版,有意出版者请联系,请尊重著作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作为他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