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础】《伤寒论》的舌象

 温暖中医 2019-03-29

tongue image

舌象

舌诊是祖国医学诊断病的独特内容和重要依据,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内经》中就有了“舌干”、“舌上黄”、“舌卷”的记载。

而前人有《伤寒论》重脉不重舌之说,其原文记载舌诊的内容确实不多,仅6个条文讲到4种舌象。但从后世发展来看,舌诊在整个祖国医学,特别是温病学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即在《伤寒论》所述疾病的范围内,舌诊亦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决不能因为原文记载较少而忽略。

现将原文记载的几种舌象分述于下

白滑苔

〔原文〕

问日: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何谓脏结?答曰: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132)

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133)

〔分析〕

这两条的白滑苔都是脏结证的重要依据。

(132)条“舌上白苔滑”即白滑苔是区别结胸与脏结的重要之点,但必须与“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而关脉小细沉紧”等合参,方能确定。

这里的白滑苔是阴寒内盛,阳气衰微之象,乃为脏结。

结胸证虽未言明舌苔变化,但从(141)条大陷胸汤证之“舌上燥而渴”一句,结合其里实而热的病机推测,知其舌苔必黄燥而脏结苔白滑,白为有寒,滑为阴盛,乃胸中无热,阳气衰微的表现。

尤在泾:“舌上白苔滑者,在里之阳不振、入结之邪已深,结邪非攻不去,而脏虚又不可攻,故曰难治。”(133)条更明确指出此证“不可攻也”,其治法当以温阳散结为宜。

白苔

〔原文〕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233)

〔分析〕

本条为阳明少阳合病,本应二阳同治,如大柴胡汤。此“舌上白苔”为辨证关键,说明病仍偏于少阳之半表半里,故可用小柴胡汤和解。

如果舌苔黄燥,再加上潮热,腹满等,则是燥屎已成,里证为多,小柴胡汤就嫌不足了。

舌上燥

一、阳明胃热津伤证之舌上燥

〔原文〕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73)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26)

二、热实结胸重证的舌上燥

〔原文〕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141)

一、阳明胃热津伤证之舌上燥

〔分析〕

阳明胃热津伤,其“舌上干燥”乃热甚伤津之象,舌苔不黄,且有其他阳明热证可参。故给白虎加人参汤,辛寒清热,益气生津。

二、热实结胸重证的舌上燥

〔分析〕

此乃热实结胸重证,水热互结于胸成里热实证,津不上承不得滋润于舌,故亦出现类似阳明证之“舌上燥而渴”。本证极似阳明腑实之证,当结合其他见证审查。治以大陷胸汤泻热逐水破结。

舌上苔

〔原文〕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226)

〔分析〕

本条为阳明病误治后的变证,此栀子豉汤证之舌上苔,必薄腻而微黄,乃因无形邪热扰于胸膈,必兼见心中懊憹等证,与白虎加人参汤的黄燥程度不同,救以栀子豉汤清宣郁热即可。

以上简述了《伤寒论》原文记载的几种舌象。《伤寒论》一书对舌象记载十分简略,应注意与其他见证参合分析,不可孤立看待,更须结合后世的发展来加深理解方能在临床上有指导意义。

舌为之苗,又为之外候,通过经络直接或间接地又和许多脏腑相联系。例如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经挟舌本;足阴肝经络舌本。又如足少阳之筋结于舌本;手少阴之筋入系舌本等等。故脏腑之精气均能上营于舌,脏膀如有病变亦必能在舌象上有所反映。

查舌又包括查苔与质。一般认为舌苔反映邪气的深浅,舌质反映正气的变化。舌苔乃胃气上蒸而成,正如《形色外诊简摩·舌质舌苔辨》所说:“苔乃胃气之所熏蒸,五脏皆禀气于胃,故可借以诊五脏之寒热虚实也。”可见舌象的意义很大,但祖国医学贵在整体观念,必须四诊合参,全面占有资料,岂能全凭舌象定夺?

就伤寒病而言,一般的情况是:

太阳经受病,多为外感风寒之邪,且病位在表,舌质多无变化,舌苔则多白。白主寒,其薄或厚则反映病邪之深浅轻重。太阳病初起多以薄白苔为常见。

阳明经病乃因寒邪入里化热,舌质变化不大,热盛则可较红,舌苔则多黄。黄主热,其润或燥则反映津伤的程度如何。如热扰胸膈的栀子豉汤证苔多薄黄而腻;热盛伤津的白虎加人参汤证则苔多黄而干。黄苔的厚薄则往往还能反映邪热在胃肠结实的程度,如几个承气汤证的区别,在舌苔的厚薄上也可反映出来。调胃承气汤证舌苔黄燥,小承气汤舌苔黄厚干燥,大承气汤舌苔老黄甚或焦燥起刺。

少阳经病其邪在半表表里之间,舌质变化不大,苔则黄白均可见到,或见黄白相间出现,但都较薄。有时苔色是区别邪热的偏向何经而决定不同治法的关键。如前述原文第(106)条,白苔就是确定病偏少阳,是应用小柴胡汤的依据。

太阴病属脾虚寒湿,中阳不振,运化无权。其舌象多见舌体胖嫩或有齿痕,质淡苔白。脾阳不振,运化水湿不力多成白腻苔。

少阴病当分寒化热化之不同。少阴寒化者阴盛阳衰,苔多白滑;少阴热化者阴虚阳亢,虚火上炎,又多舌红少苔或舌尖红赤与口燥咽干并见。

厥阴病为阴尽阳生,寒热错杂,舌象变化亦多端,常随证之寒热变化而变化。

另外,就舌苔而言,白主寒、黄主热,腻为湿阻,滑主水停或阴盛,燥主津伤,薄主邪浅,厚主邪结较深。就舌质而言,体胖有齿痕主脾虚,质淡主脾气虚、阳虚、血虚;体瘦薄主阴虚;舌有瘀点或瘀斑为内有血瘀之象;舌质深绛为热入营血分或热入血室之据。

这些一般性的规律,在外感内伤都有指导意义,在《伤寒论》所述的疾病中,当然也不应例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