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脑血管解剖学习笔记第2期:棘孔的解剖

 牛晓旺 2019-03-29

编者按:

在学习颅底解剖时,我们都了解颅中窝底有呈一条线样排列的三个骨孔,从前到后分别是圆孔(foramen rotundum)、卵圆孔(foramen ovale)和棘孔(foramen spinosum,FS)。圆孔内走行三叉神经的第二支上颌神经,卵圆孔内走行三叉神经的第三支下颌神经,而棘孔内走行的是脑膜中动脉(middle meningeal artery)。

往期文章回顾

棘孔的解剖

颅底内面观(Fernandez-Miranda, 2016)。

脑膜中动脉通过棘孔从颞下窝进入颅内,棘孔的解剖在理解脑膜中动脉的解剖中有重要的作用。

棘孔命名的历史

棘孔(foramen spinosum)是由18世纪的丹麦裔法国解剖学家Jakob Benignus Winslow最先描述的。因为棘孔与位于其后方的蝶骨大翼上向下突起的棘突(spinous process)关系密切而得名(Krayenbuhl 2008)。

首先命名棘孔的Jacob Benignus Winslow(1669年4月17日—1760年4月3日),是一名丹麦裔的法国解剖学家(来自wikipedia)。

棘突,在18世纪也称为“styliform process”,解剖名称“spina angularis sphenoidei”,今天简化为棘突(spinous process)或称为蝶骨棘(spine of the sphenoid)(Krayenbuhl 2008)。注意此处棘突,不是茎突(styloid process)。

棘孔穿过棘突的根部或内侧,实际上呈骨管状,所以棘孔也认为应当称为棘管(canalis spinosus)(Krayenbuhl 2008)。

从颅底下面观理解一下棘孔、蝶骨棘突和茎突的关系和区别(Black, 2016)。

棘孔的形态

棘孔位于卵圆孔的后外侧,下颌窝的内前方。棘孔常呈卵圆型,一般比卵圆孔小,直径约1-4.3mm(平均2mm)(Krayenbuhl 2008)。

右侧中颅窝,蝶骨嵴和前床突上面观。脑膜中动脉额支骨沟从棘孔处延伸到蝶骨嵴(Liu 2001)。

棘孔上面观(Krayenbuhl 2008)。

颅骨外侧观,显示颧弓,下颌骨和外耳道的关系。红色部分显示棘孔的入口(Krayenbuhl 2008)。

棘孔的下面观(Krayenbuhl 2008)。

棘孔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图和示意图(Krayenbuhl 2008)。

棘孔的变异

两侧棘孔不对称,直径相差大于1.5mm占1%,直径相差大于1mm占2%。在0.4-1%的病例,棘孔缺如,但棘孔双侧缺如罕见。棘孔也可以呈双孔。

右侧卵圆孔有骨质突出。双侧双棘孔(Khairnar 2013)。

棘孔在体表的相对位置

有些教科书描述棘孔在体表的投影大致位于颧弓中点处,但这一描述并不准确。

Krayenbuhl等(Krayenbuhl 2008)研究了棘孔在体表的相对位置,从棘孔垂直于颞骨鳞部到颧弓外表面的距离,平均28mm(23-33mm)。从颧弓外表面到外耳孔前缘的距离,平均13mm(10-21mm)。

棘孔的内容物

通过棘孔的是脑膜中动脉,脑膜中静脉和下颌神经的脑膜支(Khairnar 2013)。

经棘孔垂直于岩上窦的冠状位组织结构,通过棘孔的结构主要是脑膜中动脉、脑膜中静脉和下颌神经脑膜支(Shibao 2017)。

棘孔的CT显示

得益于现在影像学的发展,特别是CT的发展。棘孔可以在颅底CT上清晰显示。

颅底3D CT显示颅底的部分骨孔(Krayenbuhl 2008)。

棘孔在颅脑外伤中的应用

以一例头部外伤,伴颅中窝骨折累及棘孔为例,显示棘孔的位置。术中清除血肿后,直接在棘孔处处理脑膜中动脉的损伤。

CT平扫示右侧颞部硬膜外血肿(Aguiar 2015)。

CT骨窗显示右侧颅中窝底部骨折,累及棘孔(Aguiar 2015)。

CT骨窗显示右侧颅中窝底部骨折,累及棘孔(Aguiar 2015)。

小结

1、脑膜中动脉从棘孔入颅。

2、棘孔位于卵圆孔的后外侧,常呈卵圆型,一般比卵圆孔小,直径约1-4.3mm(平均2mm)。

3、通过棘孔的结构主要是脑膜中动脉、脑膜中静脉和下颌神经的脑膜支。

4、CT可清楚显示棘孔的结构。

作者简介

赵沃华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后,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出血性脑血管病区主任。

1996年硕士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2000年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分别师从赵洪洋教授和朱贤立教授,学习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在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工作五年后,赴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宣武医院做博士后研究,师从凌锋教授学习神经介入技术。2007年底回到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主持脑血管病介入和手术工作。

主要从事脑和脊髓血管疾病介入和显微手术,如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脑动静脉瘘、烟雾病、脑出血、颈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狭窄等疾病的治疗。

学会任职: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学会心脑血管疾病分会委员

中国抗衰老学会神经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毕业后教育委员会(CBNS)师资委员会委员

湖北省卒中学会常务理事

湖北省卒中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湖北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秘书

参考文献

  • Aguiar, G., Silva, J., Souza, R., & Acioly, M. A. (2015). Skull base fracture involving the foramen spinosum - an indirect sign of middle meningeal artery lesion: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Turk Neurosurg, 25(2), 317-319.

  • Black, S. (2016). Chapter 27 External skull. In S. Standring (Ed.), Gray’s Anatomy (41th Edition ed., pp. 416-428). Berlin: Elsevier Limited.

  • Fernandez-Miranda, J. C. (2016). Chapter 28 Intracranial region. In S. Standring (Ed.), Gray’s Anatomy (41th Edition ed., pp. 429-441): Elsevier Limited.

  • Khairnar, K. B., & Bhusari, P. A. (2013). An anatomical study on the foramen ovale and the foramen spinosum. J Clin Diagn Res, 7(3), 427-429.

  • Krayenbuhl, N., Isolan, G. R., & Al-Mefty, O. (2008). The foramen spinosum: a landmark in middle fossa surgery. Neurosurg Rev, 31(4), 397-401; discussion 401-392.

  • Liu, Q., & Rhoton, A. L., Jr. (2001). Middle meningeal origin of the ophthalmic artery. Neurosurgery, 49(2), 401-406; discussion 406-407.

  • Shibao, S., Borghei-Razavi, H., & Yoshida, K. (2017). Intraspinosum Middle Meningeal Artery Ligation: A Simple Technique to Control Bleeding in the Middle Fossa During the Anterior Transpetrosal Approach. Oper Neurosurg (Hagerstown), 13(2), 163-17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