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谈溆浦(连载之一)

 苍沧 2019-03-30

编辑图

禹经安 向芳瑾

漫谈溆浦(连载之一)

漫谈溆浦(连载之一)

溆浦位于湖南西部,沅水中游,雪峰山北麓,为湘西东大门。溆浦因境内溆水而得名,最早见于屈原《楚辞.涉江》“入溆浦余儃佪兮”之句。与隆回、新化、洞口、安化、沅陵、辰溪、洪江、中方等县市接壤,面积3440平方公里。人口近100万,有汉、瑶、苗、土家等16个民族。

漫谈溆浦(连载之一)

一、历史悠久源于先秦文化

溆浦历史悠久,厚重的先秦文化更赋于她独特的魅力。经考古发掘证实,早在一万余年前,我们的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从县境内沅水和溆水流域出土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遗址证实,溆浦同中原地区一样,有着悠久厚重的文明历史。夏、商、周溆浦属荆州,春秋战国属楚巫中地黔中郡所辖。战国至西汉时期,溆浦是个人口众多经济繁荣的楚南重镇。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境内的洑水湾、江口、马田坪、桥江、思蒙、小江、花桥、卢峰镇等地发现大面积分布密集的春秋战国至西汉各期古墓葬群。从出土近两千余座古墓葬的族属来看,多为楚人、巴人、秦人和少量越人墓葬。从现已发掘出土的古墓葬数量及其分布面积来看,都居湘西各县之首。同时从考古发掘证实,县城梁家坡古城遗址,应该就是楚黔中郡治所在地。

漫谈溆浦(连载之一)

西汉是溆浦历史上鼎盛时期。战国末期刘邦与项羽的楚汉之争,引发项羽杀楚义帝与郴州的事件,溆浦人闻讯楚义帝死后,披麻戴孝哭于县南茅坪坳“招屈亭”。汉高祖刘邦被溆浦人的这种义举所感动,于汉高祖五年(前202)将溆浦改名为“义陵县”,来纪念这位被项羽所杀的楚国最后一位皇帝熊心。同时还将原黔中郡改名为武陵郡,郡治仍设义陵县内(溆浦)。据古文献记载,当时的武陵郡管辖十三县:索县(辖今常德市武陵区、鼎城区、汉寿县地)、孱陵县(辖今湖北公安县与湖南南县、华容、岳阳、安乡、澧县等县地)、临沅县(辖今常德市武陵区、鼎城区大部和桃源县地)、沅陵县(辖今沅陵、沪溪、吉首、麻阳等县地)、镡成县(辖今洪江市和黔阳、靖县、绥宁、会同、通道、怀化等县地,错入今贵州省境)、无阳县(辖今芷江、新晃、怀化等县地,错入今贵州省境)、迁陵县(辖今保靖县地,错入今四川省境)、辰阳县(辖今辰溪、麻阳、花垣、凤凰等县地)、酉阳县(辖今永顺、龙山、古丈等县地,错入今四川省境)、义陵县(辖今溆浦县地)、佷山县(辖今湖北长阳县地)、零阳县(辖今澧县、慈利、石门、临澧等县地)、充县(辖今大庸、桑植县地)。当时的溆浦就是这一广阔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武陵郡又称“义陵郡”,晋代《先贤传》记载:“晋太守赵厥问主薄潘京曰:贵郡何以名武陵?京曰:鄙郡本名义陵,在辰阳县界,与夷相接,为所攻破,光武时移东出”。这里所说的“夷”指的是“五陵蛮夷”。武陵郡所辖各县,除古文献有记载外,最近在湘西里耶出土的“秦简”中也有所记载。由此可证“汉继秦制”,在地域和行政区划上是没有多大的变动。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改武陵郡为“建平郡”,改义陵县为“建平县”,莽败恢复原名。

东汉初年,武陵郡内的蛮夷起义,古文献又称武陵蛮为“五溪蛮”或“五陵五溪蛮”。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武陵蛮占领武陵郡治义陵县城,从而迫使东汉朝庭把武陵郡治搬迁到洞庭湖畔的索县(今汉寿),顺帝阳嘉2年(公元133)郡治又由汉寿搬迁至临沅(今常德),武陵郡治设在溆浦的时间共有232年。正因为这次战争,朝庭还废了“义陵县”,把原义陵县划归辰阳县(今辰溪县)管辖。自后历东汉、三国、晋、宋、梁、陈至隋共592年,溆浦一直属辰阳县辖。这次战争也改变了溆浦过端午节的习俗。自后直到唐武德五年(公元622),朝庭才把原西汉义陵县地从辰阳县划出,复置(战国时期的地名)溆浦县,县治也由原卢峰镇梁家坡迁至今溆浦县城,溆浦县名也一直沿袭至今。

漫谈溆浦(连载之一)

二、楚韵巫风,湖湘文化源头

屈原,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世界历史文化名人,我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唯一一位被民间所纪念的历史文化名人。两千多年前,这位伟大的文化巨人流放溆浦,他用伟大的爱国情感和高尚人格所创作的《楚辞》,已成为中华民族及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为我们古老的中华文化增添异彩。他的到来,使溆浦这块土地上两千年来闪耀着屈原文化的光芒。

约在公元前296年间,屈原怀着对亡国的深切忧患,带着一腔热血反被排挤的悲愤;带着“世人皆浊唯我清,世人皆睡唯我独醒”的痛苦离开了“郢都”,离开了他生长和奋斗过的地方。屈原迎着风站在船头,望着两岸漫野的萧瑟景象,想着客死在秦国的怀王,热泪纵横,一路拔涉直奔溆浦而来。他身着“奇服”,带着“长铗”,头上还戴着高耸的“切云冠”;他骑着马,坐着车,再乘舲船,过长江,经庭洞,上沅水,宿辰阳,入溆浦。这在他《涉江》一文中作了详细记载。

屈原为什么来溆浦,是因为“流放”还是组织楚黔中郡军民“抗秦救国”;屈原在溆浦住了多久?是二年、九年、还是十六年;屈原《楚辞》中的哪些作品是在溆浦完成的?是《离骚》还是《九歌》、《天问》;从溆浦的地方方言,地理物产,风土人情,地方戏剧,巫傩祭祀中能否破解《楚辞》中很多千年不解之谜,溆浦凭着何等魅力能吸引屈原的到来。两千年来,人们在这些问题上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有专家说:屈原是“流放”来溆浦的,说屈原如果没有被“流放”,他就写不出《楚辞》,没有《楚辞》就没有伟大的屈原。他们还说,溆浦是屈原在成就楚王霸业的理想破灭后,使他从一位政治家转换成一位伟大的诗人,是他把自己的忧国、忧君、忧民的思想深深渗透在他的诗歌之中,从而奠定了他世界历史文化名人的地位。也有专家说:屈原没有被“流放”,他来溆浦的目地是为了组织楚国黔中郡军民“抗秦救国”,是为了实施他没有完成的政治抱负和人生价值。这种学说也得到古文献记载和溆浦出土文物的支持;还有专家认为:屈原是为了“追慕尧舜大禹的美德”而来溆浦,因为溆浦有唐尧时期“善卷”、“大禹”、“祝融”的遗迹。他们说:屈原自认为是舜的后裔,并有着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建功欲望,当他被驱出“郢都”的那一刻,他想到的是他平日里向往的地方,在那里可以安放自己的灵魂,溆浦就是这么一个使他向往很久的心仪之地。

漫谈溆浦(连载之一)

不管哪种说法,两千年来从没有人质疑过,溆浦是屈原创立湖湘文化的源头,立下了中国知识分子“心忧天下”的标杆。中国屈原学会第一任会长汤炳正教授早在1976年考察溆浦时说:“进入溆浦地域,在思想意识上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仿佛时时都能看到屈原彷徨行吟的伟大身影。”第二任会长禇斌杰教授在解读屈原《涉江》时也指出:“这是有关诗人晚年被流放所经历地区的一项重要的史料。”名誉会长殷光熹教授说:“两千多年前,溆浦敞开了他那博大的胸怀,接纳了一位后来成为中国文化巨人,世界文化名人的屈原。溆浦是屈原生命历程中重要而难忘的一站,这里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的传世作品,他的心声和历史回声,他的文化精神。”不管哪种说法成立,都说明了溆浦成就了屈原,是溆浦老百姓的关爱,使屈原伤痕累累的心得到了慰籍,是溆浦的山山水水和古老的民风习俗,激发了屈原创作的灵感。有位记者在考察溆浦之后说:“是溆浦古老的地域文化,让屈原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骚体,更因为他借助骚体的形式,将自己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为后人不仅留下文学魂宝,更展现出他那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屈学专家张中一先生撰写了一本约30余万字《溆浦—屈原文化发源地》的专著,系统用古文献资料,和溆浦地域内的出土文物资料,研究了屈原及其《楚辞》与溆浦的关系。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当屈原站在溆水边,仰头向天发出172个“天问”。他从天上问到地下,从万物问到人间,从历史问到现实,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一一质疑,他凝固了中国知识分子一个最优美的姿态。373句《离骚》谱写了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从这里涌现出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源头,这个秘密在哪里?在民间,在创作《楚辞》的现场沅水和溆水边,又一位楚辞研究专家如是说。

屈原入溆浦的溆水,是沅水中游的一条主要支流,也是溆浦县境内的一条内河,溆水两岸有许多纪念屈原的名胜古迹,有中国古文献最早记载纪念屈原的“招屈亭”,有建于明代的“屈原庙”,清代的“三闾大夫祠”;有相传屈原作《山鬼》的“明月洞”和“洞垴”,作《国殇》的“吐钱岩山”,作《桔颂》的“桔花园”和溆浦古八景之一的“溆水屈儃”、“芦潭渔唱”以及“鹿鸣山”、“鬼葬山”、“三闾滩”、“正本潭”和“屈子峡”等名胜古迹。相传,这些地方都是与屈原有关的美丽传说。早在明清时期《溆浦县志》就记载有上百首歌颂屈原的诗词歌赋。著名语音学者陈抡先生先后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考证了溆浦等地的方言与楚辞学之间的关系,撰写了一本名叫《历史比较法与古籍校释—越人歌、离骚、天问》的学术专著,从而揭开了溆浦地方方言与楚辞的关系,用溆浦方言来解释楚辞中很多未解之词,已引起屈学界和古文字研究界的高度关注。尤其近代溆浦地域考古调查和发掘所得的考古资料,证实了战国时期的溆浦,并不是部分屈学研究者所说的“不毛之地”和“非人之境”,从而推动了对屈原入溆浦研究的又一轮高潮。早在六十多年前,沈从文先生就说过:“战国时被放逐的诗人屈原,驾舟逆流而上,许多地方还可以推测得出,便是这个伟大诗人用作选材的山精灵洞,文章中常借喻的臭草香花,也俨然随处可以发现。”屈原在《涉江》中述描的“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以敞日兮,下幽晦而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的溆水下游屈子峡的景色,至今仍历历在目,这里已成为湖南“新瀟湘八景”的旅游胜地。

漫谈溆浦(连载之一)

屈原《楚辞》中所作的《九歌》,就是取材楚南邑民间祭神仪礼中的祭歌。东汉文学家王逸在考证《九歌》时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而作《九歌》。”王逸所考证的就是沅水和溆水流域盛行的巫傩祭祀。《汉书·地理志》云:“楚人信巫鬼,重谣祀”以沅水和溆水流域最盛。《溆浦县志》也载:“溆浦人好鬼神……疾病祈赛,听命于巫。”溆浦地域的巫风傩俗,有着悠久的历史。前不久我国著名巫傩文化研究专家李怀荪来溆浦考察,对发现溆浦周氏傩坛收藏的巫傩典籍和面具而兴奋不已。他认为:“原生态的溆浦巫傩,蕴涵丰富,积淀深厚,它的古扑与奇特更耐人寻味,它所传递的文化信息,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其中还有很多祭祀和傩戏直接与屈原有关,或与屈原所作的《楚辞》有关。”这一发现不得不令人对溆浦巫傩文化悠久的历史感到吃惊。朱熹说:“《九歌》起初本是民间口头创作,后经过屈原写定或修改,因《九歌》既是楚国民间祭神歌曲,祭祝的进行是由巫来主持,很可能是巫祝所编。”这次在溆浦发现的150余本巫傩祭祀和傩戏唱本,就是朱熹所说的“民间口头创作”手抄科仪本,这些手抄科仪本上自明代,下至民国早期,以清代为主,都是通过历代巫傩们口传手抄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这是我国巫傩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大发现。这批手抄科仪本中,还保留着许多原生态的巫傩祭祀和傩戏唱本,其中的“游船送瘟”,“独脚云霄”等节目直接或间接与屈原有关。而周氏傩坛所收藏明末至清末时期的古傩戏面具,它同在溆浦马田坪西汉墓中出土的“兽面”有着惊人的相似,这不能不引起研究者高度关注。

“游船送瘟”是湘西巫傩的一种祭祀活动,毛泽东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指的就是这种民间祭祀活动。周氏傩坛《造船歌》记载溆浦“游船送瘟”有别于湘西其它地区,它把屈原的第五个女儿尊为送瘟之神,这在全国只有溆浦巫傩仅有。李怀荪教授认为:“这是与屈原长期生活在溆浦分不开的,是溆浦人们怀着对屈原崇敬的心情,把美好的愿望寄托于这位前辈先贤。”“独脚云霄”是溆浦巫傩中的一位傩神。“云霄神”在《溆浦县志》记载中是位至高无上的女神。按溆浦地域民间习俗,民户家的神龛上所供的神,分上坛和下坛,上坛必须供奉正神,而“独脚云霄”虽然是“殇亡之神”,但他是为国捐躯的殇亡,受到人们的尊重,因此可以供为正神,所以溆浦家家户户神龛上都把他尊为正神来祭祀。溆浦的“独脚云霄”也是一出祭祀的傩戏,这出傩戏在演出时非常悲壮隆重,傩师扮演的是一位在战场上被敌人砍去了一只脚的士兵,表演时傩坛响起大鼓大锣并吹牛角号,气氛非常凝重。傩戏在平常表演时都必须带面具,而唯独只有这场戏的表演不带面具,而是用祭祀烧过的纸钱灰醮水涂在演员脸上。独脚云霄唱着傩歌,一只脚跳出不同的战斗姿势,以展示战争之激烈和他的浩然正气。从“独脚云霄”的表演中不难看出,这就是表演屈原笔下的《国殇》:“带长剑兮狭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即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的楚国士兵与秦军英勇战斗的场面。梁绍辉先生曾指出:“作《九歌》不临沅湘其境不成,临其境而不亲睹沅湘巫歌傩戏更不成”。两千多年前屈原笔下的千古名篇《国殇》,至今仍保留在溆浦巫傩的祭祀和傩戏之中,这应是一个奇迹,更是一个重大的发现。同时,从溆浦周氏傩坛所发现明、清时期的傩戏面具来看,他同溆浦马田坪汉墓中所出土的“兽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从而证明溆浦地域内巫傩有着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

溆浦的巫傩文化,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沧桑而传承不衰,这不仅是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也是屈原精神在溆水儿女心中永远的传递。溆浦“巫傩文化”,现正在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受到永远的保留。

漫谈溆浦(连载之一)

遍及溆水两岸的屈原名胜古迹和古风民俗,彰显出屈原文化在溆浦举足轻重的地位。传承屈原文化是溆浦的历史责任,推出屈原文化是溆浦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屈原文化是屈原留给溆浦的宝贵文化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连载一、二未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