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历史真相系列--第一部,烽火戏诸侯背后的真相

 金色年华554 2019-03-30

(绪)

准备看猎奇、翻案的小伙伴,对不起,可能要让你失望了。

这是个历史探究系列,有些问题说实话我也没有答案,因为年代越久远的事情,能找到的史料越少。

只不过每当看到酒池肉林、烽火戏诸侯之类的故事时,脑中都充满了疑问。

这情节是不是太玄幻了?

历史,还是应该有它该有的样子。

(一)

第一次读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是这样的。

周幽王宠爱一位高冷的妃子褒姒,为了博美女一笑,视重要的国防工程---烽火台系统为儿戏。他们点燃烽火--诸侯火急火燎地跑来救急--发现无事,悻悻而去---再点燃---诸侯又跑来---再悻悻而去。

看着乱哄哄的诸侯军队,美女嫣然一笑。结果等外敌真来了,点燃烽火却再也无人响应,西周灭亡。

故事的结尾,作者还恨铁不成钢地点评道:“如此无道昏君,岂能不亡国!”

可我却没有这种感觉,而是在想:“这不就是个古代版《狼来了》的故事吗?”

长大后,读到故事的原版(史记.周本纪)。为了不让小伙伴们觉得文言文枯燥,我直接用白话文了(下同):

褒姒受宠,周幽王不仅为了她“烽火戏诸侯”,更是将自己的王后申后,原太子宜臼废掉并赶回娘家--申国了。

眼见女儿和外孙落魄的惨状,申侯大怒,约上犬戎起兵造反,并攻破王都,杀死周幽王。

周幽王被杀死后,申侯与各路诸侯拥立自己的外孙宜臼即位,是为周平王

恩,还不错,比我们小时候看到的故事精彩、严谨多了。故事层层递进,逻辑无懈可击。

尽管申候有带路党的嫌疑,但也属于“君王无道,有德者居之”的传统套路,符合司马迁先生一贯的历史观。

可我始终觉得这故事太过离奇。

就如同今天的美国把核导弹的井盖全部打开,就差反射了。可在全世界一片哗然、紧张万分的时候,美国又得意一笑,说道:“我闹着玩呢,没事,没事哈!”

喂,这是不是太儿戏了。

 (二)

于是我又认真读了一遍这个故事,突然发现,在这篇几百字的故事里,司马迁老先生用了大半篇幅,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一个昏庸不堪,贪恋美色的无道帝王。可描写申国起兵和周平王即位的只有寥寥数笔。

是不是过于强调原因了?当时我的脑子里出现了这个念头,于是满世界去翻其他史料。

这一翻,还真有收获。戏诸侯的典故最早出自《吕氏春秋》,不过请注意,其中并没有提到烽火,而是说用大鼓召集诸侯,其他描写是一样的。

恩,也对,司马迁所处的汉代才更熟悉烽火系统。

可我还是不甘心,大鼓也好,烽火也好,是不是太儿戏了。

于是继续找。

在更早的史书,《左传》、《竹书纪年》,以及2008年被清华大学收藏的竹简《清华简》中,我惊讶的发现故事完全不是这样。

下面的内容有些毁三观,请吃瓜群众坐稳了。

褒姒与周幽王曾生育了一个儿子,名伯盘(请注意这个伯字)。伯盘和父亲周幽王一起赶走了兄弟宜臼(周平王)和他的母亲申后。

宜臼来到申国后,在外公申候的支持下自立为王,为周平王(这段不确定,因为这三份材料也不太一样)。

这种另立山头的做法或是其他什么原因吧,反正周幽王很不开心,后果很严重,周出兵攻打申国。

申国眼见大兵压境,引犬戎入境。不仅如此,申候还拉拢各诸侯国,组成联军击败幽王的军队,周幽王和伯盘全部被杀。

故事到这里还不算完。

周幽王死后,不满申国行为的其他诸侯们拥立幽王的弟弟余臣即位,是为携惠王。

于是周王室内战再起,直到当时的大国晋国明确表态支持周平王,出兵参战,将惠王杀死,周平王才算坐稳江山。

是不是太震撼了,没事,我们来缕缕头绪:

A.周幽王与褒姒的儿子非常有可能是长子(伯盘的伯字),所以褒姒的年纪应该不小。所谓年轻貌美,贪恋美色之类是存疑的。

B.周平王很可能属于自立为王。如果是真的,那从传统礼法的角度,这可以说是一场赤裸裸的叛乱。

C.周平王和申国的举动并不服众,国内有相当数量的实力派不服从他们,所以才会另立新君。

D.晋国的角色非常特殊,没有它的加入,周平王不可能坐稳江山。

E.最关键的是,压根没人提到什么烽火戏诸侯。

(三)

这哪里是后宫争宠,这整个一个赤裸裸的父子反目,国家内战啊。

可问题依然存在:为什么周幽王要赶走儿子啊,难道真是老了昏庸了,而周平王的外公申候又是个什么角色呢?

于是,我继续向前翻,想看看周王朝发生了什么。

下面的内容更让人震撼。其实从周昭王时期起,周王室已经面临一个严重的恶性循环:对外战争的连续失利--自身实力大减---直辖领地不断被诸侯蚕食---继续扩大对外战争,企图扩张领土---再次失利--实力进一步减小。

周初天子的领地范围

周初,天子的直辖领土范围相当广阔,包含了今天陕西大部、甘肃西部、河南北部等大片土地,远强于当时其他诸侯(以晋国为例,建国时主要在山西中南部,后期才扩张到河北、河南)。

正因如此,周天子有本钱去养活庞大的军队--“王六军”(后期是八师)。靠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周天子才能成为天下共主。

但到了周昭王时期,随着“昭王丧师”,周的军事实力迅速衰落,与之相应的,天子辖地不断缩小。

这里要补充一点。与我们熟悉的不同,周代除了晋、鲁、齐等世袭诸侯外,在天子直辖领地内,还有很多非世袭诸侯。

即他们的领地是天子随时可以收回的。

在周天子实力强劲的时候,这种分封,收回的操作非常顺利,可到了天子实力衰落的时候,就有点尴尬了。

毕竟拳头硬才是真的硬。

到了周幽王的父亲周宣王时代,虽然有着短暂的中兴,但随着晚年南征的失利,周王室军力尽丧,此时的周天子已经很难压制各路京畿诸侯了。

可是宣王的儿子周幽王偏不信邪,他要励精图治,他要重新振作,他要去削弱京畿诸侯。

很巧合,在目标清单里,有一个国家叫申。

(后记)

都说只有唐太宗时代喜欢篡改史书,可我看,先秦时期的很多故事也同样存疑。

毕竟类似刻舟求剑、掩耳盗铃之类的故事真的只能当寓言听。这种故事更像为了结果,而硬生生造出来的因。

不知为何,我突然想到东汉名臣赵充国评论其他民族的一段话,大意是:虽然人们习俗、信仰不一样,但是在趋利避害,畏惧生死等价值观方面是完全一致的。

我想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历史,历朝历代的故事虽然不同,但背后反应的价值取向是很相似的,即对于权力、土地、军队等等的争夺和控制。

那种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就当评书听听吧,毕竟事出反常必有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