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帕多瓦到浙江:蚕丝织出的丝绸之路

 吴越尽说 2019-03-30

      古丝绸之路的没落,并不能切断中国与丝路另一端的意大利的联系,这一次,在蚕丝的牵引下,一条新的丝绸之路再次将两个国度连接了起来。

      19世纪的欧洲,当欧洲人越来越爱上这些美丽的纺织物时,蚕胞子虫病的肆虐导致大量蚕死亡,以至于地中海沿岸的养蚕业和丝织行业受到巨大损失,其中尤以意大利处境最惨,蚕丝产量大幅下降。

      一时间,欧洲多地丝绸市场都受到冲击。

      为了挽救这一局面,欧洲人想起了古丝绸之路另一端的那个丝绸大国,“去东方购买健康的蚕”,这或许是唯一能够解救危机的方法。作为商人的Castellani敏锐察觉到其中的商机,于是主动提出带领那支前往中国的考察队。

      出发前,为了获得资金的支持,考察队成员前往英国、法国等地,并迅速获得了6万盎司蚕种30万里拉(当时约等于6万美元)的订单,可见当时欧洲对蚕种的巨大需求量。

      1859年1月11日探险队离开意大利,兵分两路,一队前往印度,一队来到中国。

考察队航线图

1859年,湖州,Castellani的考察队所住寺庙外景。

      “4月16日,那支前往中国的考察队抵达湖州,并在一个寺庙中住了下来。在湖州,他们用了50天的时间,观察当地人养蚕的方法,并以文字和图片形式进行记录。”中国丝绸博物馆社会教育部副主任楼航燕介绍说。

      “因为纬度相似的缘故,湖州的气候和意大利分别不大。”Castellani的笔记中这样记录到,“养蚕季节湖州地区的湿度相比意大利北部在正常年份没有高很多”。

      相似的气候环境使得Castellani意识到,中国的养蚕方式或许可以在意大利推广,因为这一次考察使他了解到许多中国特有的养蚕技巧。

新出生的蚕被放在床上,并用蚊帐保护起来(根据Caneva的照片所绘制)

右边的妇女以一种纹路细密的料子装了一袋石灰粉,并用这个料子作为筛子,将石灰粉撒在蚕的身上(根据Caneva的照片所绘制)。

将要用来装蚕卵的蚕连纸在加入了石灰和盐的水中浸泡(根据Caneva的照片所绘制)

      难道说正是这些技巧使得中国养蚕业和丝绸生产能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抱着这个疑问,Castellani进行了一次实验,即对比在中国用欧洲和中国的方法养蚕的成果。

      “繁重实验和考察的任务使得摄影师Caneva也不得不加入了试验队伍,这位出生于帕多瓦的摄影师一路上对于这次考察的影像记录,也成为了我们如今了解这段历史的最好图片资料。”楼航燕继续解释道。

由Caneva拍摄的实验经过

      最终,Castellani发现,使用欧洲的方法饲养,蚕的死亡率要远远高于用中国方法养蚕。因为用欧洲的方法需要对蚕饲养的环境进行人工干预,这或许会对蚕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中国的方法则更加自然。

      1859秋,考察队离开中国。临走时还带走了12万盎司蚕种,但是从1860年意大利蚕农用中国蚕养殖的结果来看,这些蚕大部分都产出了劣质的蚕茧,这一结果使得当时探险队的首要目标“从中国带回大批健康优良蚕种”落空了。

      “正是这一商业性考察行动的失败,使得Castellani在湖州对中国养蚕技术的研究和试验成果也并未得到重视,那本记录了他考察成果的蚕书也并未得到关注。”楼航燕无不遗憾地说。

      但历史最终没有辜负Castellani的努力,这本意大利文的蚕书来到了现已从意大利比萨大学退休的Claudio Zanier教授手中。

意大利文原版蚕书

      巧合的是那批流落在外的Caneva拍摄的照片,也被Claudio Zanier的老乡意大利人Giuseppe Vanzella在中古市场上找到了。

      一切似乎都在循着既定的轨道,就像拼图,正在一片一片完整起来。冥冥之中的安排,使得Claudio Zanier结识了中国丝绸博物馆的赵丰馆长和楼航燕。

      “我手上有一本书,是19世纪中期由一位意大利人写的关于湖州丝绸生产的书,你们有兴趣翻译成中文吗?”

      这一问,牵出了中国丝绸博物馆和意大利帕多瓦大学之间一系列的合作,从对这本书的翻译,到蚕茧标本中心,谁能想到,几个世纪前的考察,竟然会成为如今中国和意大利两国对丝绸合作研究的引线。

      “Claudio Zanier教授很热心,碰到书中许多的意大利古语,他都会主动地为我们详细解释每一句话,这使我们收获颇多。”楼航燕坦诚地说,“这个将意大利语翻译成英文,再由英文翻译成中文的过程很艰辛。”

      为了对书中所记有一个更加准确和直观的把握,楼航燕他们拿着当年Caneva留下的照片,回到书中记录的那个地方——湖州,进行实地考察。每到一处,他们都要停下来比对现实和照片中的场景,以确定那里确实是书中所写的地方。

      “我们前后两次去湖州考察,这对我们的翻译工作来说也是好的,因为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发现书中有许多湖州话,它们都被用意大利语直译过来,到今天已经不知所云。”楼航燕说,“只有到实地探访,才能搞清楚书中的话语究竟是什么。”

      一行人走走停停,碰上仍旧在书中地点生活的人就上前询问,这一番下来,“尽管仍有许多不确定,但更多的事项,都找到了来源。”楼航燕对此无不欣喜。

       “翻译工作前后两年历时才完成,但其中还有一些地方在查阅诸多资料后有些地方仍不能确定,所以我还要继续完善。”楼航燕介绍说,“这本书将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由一本蚕书延伸到今天厚厚的一本书,一次因前人的考察活动而带出的合作已然成为中意两国间关于丝绸之路的合作的一个好开端。

      如今,一系列由中国丝绸博物馆与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合作的项目,正在或是将要不断开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