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代升:说说清明节

 岚韵 2019-03-30

作者:周代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晚唐诗人杜牧的著名《清明》诗句。在这里,我们领略了一派酒香花飘,风华流美的大自然清新与芬芳。姑且不论诗人是在踏青,亦或祭祖途中,但“小杜”的只身行路触景伤怀,无限孤寂,飘然纷乱和路人伤心欲绝,神魂散乱的心境却尽显其中。更向人们展示了清明节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古代关于清明的诗词甚多,比较熟悉的有孟浩然的《清明即事》,黄庭坚、王禹的《清明》,诗圣杜甫也有《清明二首》。

周代升:说说清明节

清明与端午、中秋、春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曰。在我国24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唯有清明。每年的清明节都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即公历4月5日左右。清明具有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在清明左右扫墓祭祖,缅怀祖先。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的共同记忆,还可以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清明时节,大地呈现春和景明现象。清明节将节气与民俗融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祖先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清明节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又是人们亲近大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日子,故历史上清明节又被称为踏青节、行清节等。

清明节最早只是24节气中一个节气的名称,2006年,清明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被正式定为我国的法定假日。其演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历史上的寒食节有关。其中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清明节又称寒食节,另一种说法是当年的晋文公把寒食节的最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周代升:说说清明节

相传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十几年,后由秦国送回即位。取得政权后,晋文公就想请早已带着老母隐居绵山的介子推出山做官。因为重耳在危难之时,介子推曾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让他吃,救他一命。可是介子推得知重耳之意后,却始终不愿出山做官。而晋文公求贤心切,便在清明节这一天,下令用放火烧山之法相逼。

周代升:说说清明节

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不仅没有逼出介子推,反而将介子推活活烧死在深山之中,火后“唯余一足”,并留下血书衣襟遗言于一大柳树洞之中,“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介子推受火宁死而不愿出仕,是铁骨铮铮的文人气节,故被千古传颂“足下”美谈。为此,重耳伤心至极,便下令在清明节这一天禁火寒食。这个故事至今还充满着悲伤。而重耳更是从此励精图治,终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

周代升:说说清明节

清明扫墓自古有之。唐朝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一诗,就曾记述过清明时节凄凉的景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真可谓牵肠的梦,断肠的情。

周代升:说说清明节

如今古风犹存,每逢清明之时,人们定要忙里抽闲,不远万里,一家人来到祖先的墓地,烧纸钱,燃鞭炮,送鲜花,肃立、祈祷。以寄托后人深深的哀思。千古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而清明照旧源源流长。清明节除了扫墓、祭祖、踏青等习俗之外,古代还有大量的游乐习俗,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喜爱,如延续至今的牵钩(现代的拔河)、放风筝、荡千秋、斗鸡、植树等。惟今已不复见的射柳、蹴鞠(用脚踢的一种球)等。

有关清明的农谚也很多,“清明晴,谷雨淋,”古代农谚说明,清明这一天,人们希望是晴天,而谷雨这一天最好是下雨,哪怕是下点小雨,那么这一年便有望风调雨顺,预示着丰收在望。此外还有“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之说,“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一夜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等等。清明节气的名称即意味着天地晴明。作为节令,农民开始春耕生产了,开始种瓜点豆了。作为时令,人们便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开始踏青郊游,扫墓上坟,祭祀亡灵。在中华民族这一传统的日子里,清明寄托着对亡灵的哀思,也饱含着对丰收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想往与追求。

周代升:说说清明节

清明是大自然清新明丽的绿色之梦。清明之时,虽有悲伤,却也有不少快乐,更充满期待。既是中华民族文化长廊里的一幅绝妙丹青,也是中华民族对待死与生的一种豁达心态的真实写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