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馆包括ROOM 4古埃及雕刻、6-10亚述、34伊斯兰世界、52古代伊朗、53古代南阿拉伯、54安纳托利亚和乌拉尔图、55、56美索不达米亚、57-59古黎凡特、61-66古埃及 古代中东覆盖了现代中东的大部分地区,包括海湾各国、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约旦、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土耳其。其中心是叙利亚和阿拉伯沙漠,人们生活在底格利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其东南部分叫美索不达米亚沿地中海东岸向南的部分称为黎凡特地区。 两河文明,是人类歷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古希腊人把两河流域叫做“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地方”。美索不达米亚又分两个部分,南边叫巴比伦尼亚,北边叫亚述。就今天来说,两河流域相当於今天的伊拉克一带。 两河文明时代最早的居民是苏美尔人,他们在西元前4000年以前就来到了这里,两河流域的最初文明就是他们建立的。后来的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以及迦勒底人,继承和发展了苏美尔人的成就,使两河文明成为人类文明史上重要的一页。其中巴比伦人的成就最大,因此,两河文明又被称為巴比伦文明。 ROOM 52古代伊朗 1935年,波斯国王礼萨·汗宣布国际上该国应被称作“伊朗”。在中文里,“波斯”被用于描述1935年之前的事,或该民族从古就有的事物,如波斯语和波斯地毯。现代政治、经济等事物则用“伊朗”一词。 伊朗是世界著名文明古国。这里曾经是原始人生活的摇篮之一。早在公元前3千纪初,伊朗胡泽斯坦地区就形成了由当地居民埃兰人建立的埃兰国家。它在历史上曾多次被两河流域国家(苏美尔城邦、阿卡德王国、巴比伦帝国、亚述帝国)所征服,也曾多次击败这些国家,重新获得独立。公元前7世纪初,伊朗族居民崛起于西亚。埃兰人逐渐与伊朗人融合成一体,称为胡泽人。埃兰灿烂的文化成为伊朗文化的一部分。 伊朗语居民在伊朗建立的第一个国家是米底王国。这个国家曾统一伊朗各部落,消灭西亚最强大的亚述帝国,盛极一时。公元前6世纪中期,米底为阿黑门王朝所灭。 阿黑门王朝对古代伊朗和古代世界都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阿黑门王朝与希腊进行了长期的争斗,其中最著名的是希波战争。这场争斗最后以阿黑门王朝的彻底失败而告终。公元前330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火烧波斯波利斯王宫,标志着阿黑门王朝的灭亡和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这是伊朗希腊化时代的开始。在亚历山大去世之后,帝国立即瓦解为许多大大小小的希腊化国家。公元前312年。伊朗又成为塞琉古帝国的一部分。公元前238年,在伊朗人民反抗马其顿希腊殖民统治的斗争中,伊朗东北部游牧部落阿帕勒人的首领阿萨息斯夺取塞琉古王朝的帕提亚行省,建立起安息王朝。公元228年,内部分裂而衰弱的安息王朝被新兴的萨珊王朝所取代。萨珊王朝在伊朗古代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古代伊朗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顶峰和最高成就。公元651年。萨珊王朝在经历长期的政治动乱之后,被阿拉伯人彻底打败,萨珊末王耶兹德格德被杀。伊朗历史开始进入伊斯兰时期。 
塞勒斯圆筒,1897年出土于古巴比伦
亦是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塞勒斯是波斯(现伊朗)第一个阿契美尼斯王朝的国王,他在公元前539年征服巴比伦后,发布了关于军队和政策的法令,后来作为国家人权的宪章,用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形式----巴比伦文字刻在一个粘土圆柱体上,这就是第一个关于人权法的宣告。圆筒上的文字大致为:波斯是崇尚自由的帝国,期望在世界各地的波斯人民回到祖国怀抱。圆筒上的铭文鼓励波斯帝国崇尚自由,允许离散在外的人群回到祖国,被视为容纳和尊重不同民族和不同信仰的象征。这个圆筒被单独存放在一个玻璃柜,可见博物馆对其十分珍惜。
 萨珊王狩猎盘 银 公元309-379年 在这件银盘制作的时期,琐罗亚斯德教是中东主要的宗教,也是伟大的萨珊王过的国教、萨珊帝国是罗马强大的对手,其核心部分位于今天的伊朗。银盘描绘了一位乘骑牧鹿的萨珊国王,他正持剑刺入鹿颈,表现出狩猎中的勇武形象。琐罗亚斯德教与萨珊统治者紧密相连,因此当伊斯兰军队征服了萨珊后,他们的信仰也被摧毁。如今,伊朗的琐罗亚斯德教徒只是极少数。 中东地区以往的狩猎纹样都是表现统治者远距离与猛兽搏斗,因此这件圆盘上所表现的狩猎场景显得与众不同。国王头顶王冠,因为没有鞍鞯、马镫装备,所以在给予身下坐骑致命一击时,他只能抓住鹿角。这一图像表现的是一个只身与猛兽搏斗的人,不仅仅是为了展现萨珊人对狩猎的喜爱,更象征着国王对混乱无序的征服。其中毁坏庄稼的牡鹿代表着混乱,而杀死它的国王则代表着利民敬神的善的力量。圆盘的底部还有另外一只被制服了的牡鹿,已然奄奄一息。作为神的代言人,国王成功地重建了神圣秩序。
 奥克瑟斯宝藏是塔吉克斯坦塔赫提库瓦德地区出土的一批波斯金属制品的总称,共计170件,包括了实用器和宗教礼仪用器,如容器、雕塑、人像、马车模型、硬币、印章、臂钏、指环、祈愿用的牌匾等,大部分被划定为产自公元前五至四世纪,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现存最重要的金银器。宝藏大部分存于大英博物馆。 四马战车金模型是阿契美尼德时期遗留下来的最重要的金银藏品 。这个了不起的模型是奥克瑟斯宝藏中最著名的藏品之一,可以追溯到大约公元前5-4世纪。模型战车由四匹小马驹拉着。里面有两个身着米底国服饰的人像。米底人来自阿契美尼德帝国的中心伊朗。战车前面是用埃及的一位广受人们喜爱的守护灵侏儒神贝斯作装饰。
 一对金手镯 公元前5-4世纪 这是古代波斯工艺遗留下来的最重要的物品之一。很可能是用来展示,而不是佩戴的。  臂环两端的鹰首狮身怪身上的空格原本都镶嵌有五彩的石头、玻璃和彩陶,后来被取走了。这种镶嵌是这一时期的高级珠宝的典型。

奥克瑟斯宝藏 
奥克瑟斯宝藏 





ROOM 53 古代南阿拉伯
古代的南阿拉伯半岛以现在的也门为中心,但也包括沙特阿拉伯和阿曼南部的部分地区。它在古代世界作为一种重要的香和香水的来源而闻名,由于它的生育能力,古典作家们把它称为阿拉伯菲利克斯(“幸运的阿拉伯”)。 在公元前1000年和公元6世纪伊斯兰教兴起之间的不同时期,几个重要的王国在那里蓬勃发展。其中最古老和最重要的是萨巴,在圣经中被称为示巴。 这件青铜手是献给神灵塔拉布·里阳(Ta’labRiyam)的供品。里阳是也门的一个山丘城镇,塔拉布是当地人民的守护神。一些不同寻常的细节——比如内凹的指甲和骨折过的小指,显示这只铜手可能是由真人的手翻模浇铸制成的。 
波斯波利斯宫殿石膏饰板 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是古代阿契美尼德帝国的行宫和灵都,兴建于大流士一世在位时的公元前518年。掌握众多附庸国的波斯帝国皇帝,受美索不达米亚诸都城的启发,将波斯波利斯建成一座拥有众多伟大、巨大宫殿群的建筑城。整个古城巧妙地利用地形,依山造势,将自然之地理形貌和人类之艺术精华完美的融汇在一起。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大帝攻占了这里,并为了报复波斯人烧毁雅典神庙之仇,在疯狂的掠夺之后无情地将整个城市付之一炬。在2500年后的今天,波斯波利斯已只剩下一副骨架。1979年波斯波利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一对格里芬妖雕像(上层左侧)
 香炉(画有耳机的)



ROOM 54 安纳托利亚和乌拉尔图 公元前7000年-公元前300年 古代安纳托利亚和乌拉尔图是连接欧洲和亚洲的重要陆地,也是现代土耳其共和国、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伊朗西北部的所在地。早在公元前19世纪,安纳托利亚高原黑海沿岸就出现了成熟的赫梯文明,到公元前14世纪发展为强大的赫梯帝国,与埃及帝国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公元前12世纪左右,毁于外族入侵,并最终被亚述帝国攻灭。 展品显示了从史前到希腊时代的不同文化。中青铜时代商人的商业档案显示了中安纳托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现代伊拉克)之间的贸易。 美索不达米亚高度发达的文学和学习表现在尼尼微的阿斯班尼帕尔国王(公元前668-631年)的图书馆用楔形文字书写的泥板上。 
精美的黄金首饰和雕像可追溯到赫梯时代。 
 来自乌拉尔图的铁器,包括用来装饰家具的有翅膀的公牛和狮鹫。
 早期青铜时代工艺的例子包括银牛。

 陶器

ROOM 55 美索不达米亚 公元前1500-539年 公元前一千年,巴比伦和亚述的文明蓬勃发展。政治事态发展导致整个近东地区成为一个单一的帝国,而国际接触和贸易的增加影响了该地区的物质文化。 展厅追溯了喀什人统治下的巴比伦的历史,追溯了巴比伦国家和帝国的发展,直到公元前539年被波斯国王塞勒斯接管。 亚述国家和帝国的发展,直到公元前612年灭亡,都被宫殿中挖掘出来的物品所证明。 
太阳神界石 上面雕刻着国王的形象和众神的象征,记录着皇家的土地赠与。

濒临死亡的狮子 约公元前645年 新亚述帝国时期 北伊拉克尼尼微城遗址 这是一块小型雪花石膏板浮雕,展现了亚叙艺术家观察和描绘动物的高超技巧与功力,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杰作。在2千6百年前,狮子是威胁城市文明的象征,那时侯的百姓看到这濒临死亡的狮子,不会有怜悯之心,报与的是会心的微笑。那时候人是弱小的,需要保护的,没有什么珍稀动物,人是最珍贵的。  “大洪水”记录板(100件文物讲世界史之16)
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过关于洪水的故事,我们有大禹治水,圣经故事中有诺亚方舟。而下面这块“大洪水”记录板,讲述了一个男人得知大洪水即将发生,受神的旨意建造了一艘船,把他的家人和其他“一切生灵”带到船上,拯救了他们。听上去是不是像“诺亚方舟”的翻版,但是它比圣经早了400年。
 世界上第一张地图 当时古巴比伦人认为,他们是世界的中心。  伊士塔尔门釉面砖
巴比伦城是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城市,19世纪末的德国考古学家在它的遗址上挖掘了10年才完成了这一遗址的发掘工作。巴比伦城是一座正方形的城市,长达11英里,幼发拉底河从城中穿过。城围有两道厚墙,上面设有塔楼。各道城市分别用巴比伦的神抵命名。其中最重要的主门是伊斯塔尔门,这座城门有前后两道门、四座望楼,大门墙上覆盖着彩色的琉璃砖:蓝色的背景上用黄色、褐色、黑色镶嵌着狮子、公牛和神兽浮雕,黄褐色的浮雕和蓝色的背景构成鲜明的对比,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 

安萨哈利情侣雕像 今巴勒斯坦的伯利恒 公元前9000(100件文物讲世界史之7)







ROOM 56 公元前6000-1500年美索不达米亚 “美索不达米亚”一词,希腊文意為两条河,指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地方;其地大抵北起拖鲁斯山脉南麓,南至波斯湾,西至叙利亚沙漠,东至札格鲁山脉的地区。因是冲积平原,地势开阔,地质肥沃,人类定居於此甚早,是世界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公元前2369年,杰出领袖萨尔贡一世(2369-2314BC)建立了阿卡德王国,后征服了苏美尔人,统一了城邦,创立了世上第一个统一国家,设立了第一个首都阿卡德,后形成了第一个帝国阿卡德帝国。萨尔贡的孙子纳拉姆辛(2254-2218BC或2290-2254BC)执政时,王国到达鼎盛时期,纳拉姆辛死后王国迅速衰退。阿卡德王朝灭亡后是乌尔第三王朝(前21纪末,也称新苏美尔王朝,创建者乌尔纳姆Ur-Nammu ,乌尔纳姆法典比汉谟拉比法典还要早)。乌尔第三王朝后王国分裂,直到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1792-1750BC)重新统一了两河流域。约前15纪,来自卡帕多西亚(现土耳其)的赫梯人灭了巴比伦后退出,加喜特人统治了几百年(1518-1165BC),随后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尼布甲尼撒二世的空中花园和巴比伦之囚)。前6世纪波斯灭新巴比伦。前4世纪亚历山大使两河流域希腊化。 苏美人最早在两河流域建立城市,创造了楔形文字,也发展出宏伟的神庙、殿堂,以及精美的祭器、神像、雕刻等;亚述人是最先在美索不达米亚建立帝国的人;亚历山大则将希腊文明带到此地。总之,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是由两河流域不同部族政权相继承袭创造的,形成了多彩多姿又多元的特性。 
早期写字板 伊拉克南部 3100-3000BC(100件文物讲世界史之15)  英国考古学家伦纳德伍莱在苏美时期的城市乌尔(Ur现今伊拉克波斯湾附近)的皇家陵园里发现好几件竖琴,琴旁有十位身佩华丽珠宝的女性尸体,推测她们应该是献祭的牺牲品。陵墓中还有无数珠宝和各种金属器皿。
金山羊与圣树 山羊在两河流域中亦备受尊崇,乌尔王陵出土的《金山羊与圣树》是最好的见证。圣树用黄金包裹,山羊的头和脚用黄金打造,身上镶嵌贝壳和青金石。黄金、青金石和贝壳是当时最宝贵的材料,成了乌尔王朝以及苏美尔文明的标志之一。  皇后的竖琴 公元前2600-2400年 苏美时期南伊拉克 乌尔遗址 青金石 贝壳 红石灰岩 黄金 高122公分 宽94公分
竖琴的木质部份已经腐朽,但伍莱将熟石膏灌入木头腐朽后形成的空隙,得以把竪琴的装饰保护下来。竪琴前面的镶嵌板是由青金石、贝壳、红石灰岩製成,原来是以沥青粘合。共鸣箱前端装饰的金质公牛头已经被压碎,必须进行修补;然而尽管是经过复原修补,牛头上的胡须、头发、眼睛还是原来的青金石。 

乌尔皇室博弈( Royal Game of Ur )约公元前2600-2400年。 它是远古世界最流行的游戏之一。棋盘与伦纳德·伍利(Leonard Woolley)在乌尔皇陵发现的其它几个棋盘布局相似。上面的木头已经腐烂,但镶嵌其上的贝壳、红色石灰石和青金石还在,因此可以恢复其原来的形状。棋盘由20个贝壳制方格构成:5个方格一组分别刻有玫瑰花饰、"眼睛"和小圆点。剩下的5个方格内则是对5个点的不同设计。据古文献参考资料显示,游戏双方是比赛谁更快使棋子从棋盘的一端到达另一端。游戏开始时,只有掷到特定点数的骰子才能将棋子放在棋盘上。
 黑夜美后,公元前1792-公元前1750 被认为是巴比伦、吾珥(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美尔的重要城市)或尼尼微(古代亚述的首都)民间匠人的作品,是用赤土烧制而成。巴比伦国王罕莫拉比(公元前1792-公元前1750)统治时期传世的文物迄今只发现了两件,“黑夜美后”即是其中之一。另一件是6英尺的一块石碑,上面刻有罕莫拉比法典,目前保存在法国巴黎的罗浮宫。 这块“黑夜美后”浮雕长19英寸,宽14英寸。30年代,这块价值高达150万英镑的美女雕像是一件极其罕见的美索不达米亚文物,一名被认定是黎巴嫩人的商人伯尼将它带到了伦敦。自那个时候起,大英博物馆就一直想买下它。大英博物馆的专家在8日表示,终于将“黑夜美后”买到手后,他们激动得全身颤抖,因为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市场上出现的最重要的近东文物。 浮雕上的美女有翼,全身赤裸,戴着角状的头饰、项连和手镯。她的一只手持正义棒,一只手持正义圈。她的脚呈爪状,踩在狮子身上,身边是两只象征阴间的鹰。仍能辨认出的黑、白、红、黄线条说明它原来是一块装饰非常精美的浮雕。 大英博物馆古代近东部的研究专家多米尼克·科伦表示,浮雕上的人物不是巴比伦主宰阴间的女神艾里什基加尔,就是他的妹妹——宇宙女神伊什塔尔,她的角色类似于希腊神话里的阿芙罗狄蒂,也就是爱与美的女神。  乌尔旗(Standard of Ur) 乌尔皇家墓地 伊拉克 BC2600-BC2400(100件文物讲世界史之12)
它的两面,一面表现战争,一面表示和平。
 军旗的一面饰板描绘的是战争情节,上下共划分三层:最下层为军队的出征与凯旋,四轮战车奔驰战场,车上站着驭手和士兵,右边第一辆象征着军队出征,第二辆至第四辆战车下面躺着敌人,即表示在战争中获胜;中间一层表现战斗与胜利后的战士行列,左边乌尔王国的士兵手持武器,穿戴着盔甲,整齐地向前进军,中间部分为激战场景。右边,敌军正扭头转身,狼狈逃窜。最上一层,中央是乌尔王,他侧身向右,他手拿王鞭,在士兵的簇拥下,正在视察。身后是他的卫兵和马车,前边是被巡视的士兵及部分战俘。
 乌尔王陵饰品 






ROOM 57-59 古黎凡特 黎凡特源于拉丁语Levare,广义上一般指的是整个东地中海地区及其所有岛屿;狭义上讲,黎凡特指的就是古叙利亚。古叙利亚,其领土自然比今天大的多。按照古典时代晚期(约公元3-8世纪)学者们的定义,包括美索不达米亚以西、阿拉伯沙漠以北、托卢斯山脉以南的地中海东部地区,大体包括今天的叙利亚、以色列、约旦、黎巴嫩、巴勒斯坦和土耳其南部地区。 黎凡特地区也早早就有人类活动。到了青铜器时代,开始有正式的王国逐步登场。最早是约公元前3000年埃勃拉古国(Ebla)。 57-59室在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下,展示了该地区的物质文化,从公元前8千年的新石器时代的农民到公元前539年新巴比伦帝国的灭亡。 展出的物品展示了整个这一时期南部黎凡特的迦南人文化的连续性。他们强调以色列人和腓尼基人的土著起源。将这种文化与叙利亚中部地区的人民、亚摩利人和亚兰人的文化相比较。 
拉吉信件 lachish letter 材料:粘土 书写腓尼基文字/古希伯来文字 创建C.590公元前 1935年,考古学家J.L. Starkey在拉吉发现了二十一封刻在陶器碎片上的信件。其中十七件目前位于伦敦大英博物馆。这是最早记载古代犹大国文化的文字。 
书架上全部是泥板制作的书。也许是最早的图书馆。 
鱼形状的化妆盒
 来自西顿的大理石石棺 古代腓尼基北部奴隶制城邦,滨地中海东岸,即今黎巴嫩的西顿约建于公元前二千年代初,与推罗并称为腓尼基两大商港城邦。

母狮和努比亚男孩,象牙雕刻,出自公元前800-750年,尼姆鲁德。 这枚腓尼基风格的牙雕,展现了一个努比亚男孩正在遭到一头母狮的袭击。世界现存历史最久远的象牙雕刻。

 阿拉赫国王伊德里米的雕像 公元前16世纪 用菱镁石雕刻,眼窝里的镶嵌着玻璃眼睛。
 杰里科头骨(上层左侧) 杰里科 (Jericho) 位于约旦河西岸, 耶路撒冷以北, 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连续居住的城市, 早在11000年前就已经有人在这里居住 。 被认为是大英博物馆里最古老的塑像,此前也是最为神秘的馆藏——一个被截掉的人类头骨上覆盖着古旧的石膏,眼眶中装饰着贝壳无神地看向展示柜外。如今,得益于数字成像、3D打印和法医颅面复原技术,专家得以将杰里科头骨原主人的面容重现。并发现那是一位鼻子骨折的40岁左右男性。 
美索不达米亚的圆柱形封印和印章,阿卡得时期,公元前2333-2193年。 天青石制成,配有金帽。将封印在未干的泥板或容器和门上滚过,可以起到密封保护作用。 
大部份的石章都是圆柱形的,印痕以肖形印为主,也有符号文字以记载人名。印材多为石头,阴刻神话中的情景、文字或动物,按在柔软的粘土上,滚动印章,就会显出连续性的小型浮雕。印章中的题材丰富,且镌刻精美。这些圆筒印章上钻一个直上直下的孔,以便主人可以将它们钉在衣服上,或者用一根绳子串起来挂在脖颈或手腕上。这些滚印圆筒章不但是“标志”,还是身份的象征。“滚印”一般都属于传家宝,有的国王甚至把“滚印”作为玉玺,为的就是显示统治的合法性。 


 亚述(Assyria)古代西亚奴隶制国家。位于底格里斯河中游。公元前三千年代中叶,属于闪米特族的亚述人在此建立亚述尔城后逐渐形成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城邦。公元前883~公元前627年,在国王辛拿切利甫和国王阿西巴尼浦等人执政期间,帝国先后征服了小亚细亚东部、叙利亚、腓尼基、巴勒斯坦、巴比伦尼亚和埃及等地,除了希腊和意大利,地中海沿岸几乎都被它占领了。在辛拿切利甫之后的亚述王伊萨尔哈东手中,亚述帝国达到又一高峰。公元前671年,伊萨尔哈东远征埃及,攻占孟斐斯城。伊萨尔哈东之后继位的是世界文明史上赫赫有名的巴尼拔,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博学多才,堪称政治家和外交家。巴尼拔兴建了巨大豪华的巴尼拔王宫。他自称“世界之王”, 以尼尼微城(Nineveh,位于如今伊拉克北部)为首都,将亚述帝国带入了鼎盛时期。帝国疆域从地中海东海岸一直延伸至伊朗西部山区。
巴尼拔去世后,亚述帝国迅速瓦解,埃及宣告独立,叙利亚和腓尼基也不再俯首听命;公元前626年,迦勒底人和米底人结成反亚述同盟。公元前605年,亚述军队在卡尔赫美什进行了它历史上的最后一次激战,然后这个庞大帝国连同它的首都就从地面上消失了。其遗迹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直至19世纪40年代才被发现。 这些石雕在1845年至1855年间出土,多数是亨利爵士发掘的。然而,剩下的扔保留在原址的石雕像就没有那么好运了。“伊斯兰国”声称,亚述古城里的那些古老雕塑和神庙是“虚假的偶像”,必须摧毁。2015年3月,伊拉克的亚速古城遗址尼姆鲁德Nimrud被极端组织isis摧毁。 
ROOM6 亚述雕刻与巴拉瓦特宫青铜大门 这一对带翼狮身人头像是亚述国王阿淑尔纳西尔帕二世(Ashurnasirpal II,公元前883-859年在位)的王宫门前的雕像,是叫拉玛苏(Lamassu)的守护神。王宫位于当时的首都尼姆鲁德。 
这是当时发现城门时的照片。 
仔细看会发现雕像有五条腿,以便从正面或侧面都是看到四条腿。 

浮雕之于亚述,相当于雕塑之于希腊,绘画之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亚述的浮雕艺术代表了美索不达米亚艺术的最高成就。长幅巨制的亚述浮雕以描摹战争、狩猎等激烈场面为主,充满了动感与张力,是亚述人对强悍生命力的诠释,也显示了亚述人的审美理想。 亚述浮雕的造型语汇练达精妙,简洁精炼的线条与疏密有致、强弱跌宕的节奏合拍谐鸣,凸显出强烈的装饰意趣。人物造型基本遵循“正面律”风格,五官服饰严格追求“对称”规律,体现出亚述艺术家扎实的解剖功底和敏锐的几何量感。 亚述浮雕多以浅浮雕的形式出现,对体积感的强调和肌肉的夸张赋予了浮雕遒劲蕴藉的生命张弛。 亚述浮雕人物则一律以侧面出现,简练硬直的阴刻线条遒劲雄浑,使得他们的体魄和肌肉得以强调。亚述浮雕中视野宽广的平面造型,随心所欲地组合的形体结构,启迪着现代艺术家们的想象力。时隔几千年,亚述浮雕中那一只只侧面的眼睛和毕加索、夏加尔笔下的人物似乎心照不宣地对视着。 守护神两侧对称地布置两个相同的浮雕。这两个带翼像都是保护国王和王宫的神灵。 
鹰首人身神像。古代的艺术家特别强调神像小臂和小腿的肌肉,非常强健有力,加上腰间插着两柄短剑,都象征着亚述人的尚武精神。神像右手手腕上有一个手表状的饰物,手中举起一个松果状的东西,左手还提着一个小水桶。  鹰头人身石雕像是古埃及神——莫(Month)。曾经是底比斯的主神,战争之神。
浮雕上方有几排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英文:Cuneiform script)由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建于六千年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苏美尔人使用芦苇杆或木棒在泥板上压印,笔画大都具三角形的线条,字形随着文明演变逐渐由多变的象形文字统一固定为音节符号。十九世纪以来,大量泥板石板上的楔形文字被陆续译解,从而形成一门研究古史的学科——亚述学。 
后面的大门叫巴拉瓦特大门,也是亚述王宫的,这个是复制品,门柱来自于整棵树的木料。 
雕刻多精细,展示了当时的战争场景。 
大门左侧是巴拉瓦特大门上的青铜片。 

王宫对面  石狮雕像。
 亚述国王阿淑尔纳西尔帕二世(Ashurnasirpal II,或称亚述那西尔帕二世,公元前883-859年在位),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两河流域再到地中海沿岸数十个国家。以残暴著称的阿淑尔纳西尔帕二世建造了亚述新的首都尼姆鲁德(Nimrud,现伊拉克摩苏尔东南,圣经《创世纪》10:11-12中的伽拉)。这尊阿淑尔纳西尔帕二世雕像出自尼姆鲁德的伊西塔神庙,雕像高113厘米,宽32厘米,厚15厘米。这尊亚述纳西巴尔二世(公元前883-859)的雕像立于爱神伊西塔神庙中。雕像以菱镁矿石刻成,置于微泛红色的石基座上。这些特殊的石材很可能是亚述征战后从国外带回。亚述国王乐于以具有异域情调的战利品进行炫耀。国王目光炯炯,正视前方,雍容大度,威风显赫,披着长发,蓄有胡须,体现着当时的亚述宫廷风尚。他身着短袖束腰长袍,披裹着长披肩,遮到腰部以下。其胸部的铭文记录了他的称号和家谱,记载了他曾向西远征,直抵地中海。
 亚述国王沙玛什-阿达德五世(Shamshi-Adad V,公元前823-811年在位)的石碑。他胸前的交叉是太阳神的标志。石碑上的楔形文字描述了直至公元前814年为止国王征战四方的战绩(他击败了巴比伦王,亚述第一次將巴比伦納入帝国的版图)。

沙尔马那塞尔三世的黑色方尖碑 沙尔马那塞尔三世(英语:Shalmaneser III)是一位亚述国王,在位时间为公元前858年-公元前824年,其父为亚述的重要国王阿淑尔纳西尔帕二世。沙尔马那塞尔三世继续开动其父的亚述战车,一生指挥了34次战役,超过其父两倍,“沙尔马那塞尔三世”这个名字出现在铭文和编年史中的次数比任何一位亚述君主都多。 方尖碑四面有20个画面,每面5组图案,用于讲述五个战败国家向亚述王沙尔马那塞尔三世朝贡的盛况。 
以色列王耶户叩见亚述王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对古以色列人的描绘。浮雕中的耶户(也可能是他差派的大使)叩拜的是亚述王撒缦以色三世。 圣经中记载了耶户为复兴以色列,轰轰烈烈废除偶像崇拜的历史大事(列王记上19,王下10),只简略提到‘耶户不尽心遵守耶和华以色列神的律法’。  被驱赶着的成群牛羊,使者手中或扛,或捧,或拎着各色的贡品,整齐而行。



ROOM7、8亚述 尼姆鲁德 尼姆鲁德在公元前13世纪由撒在公元前13世纪由撒缦以色一世建造。亚述纳西拔二世时期被选作为王室驻地和军事首府,是亚述帝国的首都之一。公元前7世纪,由于萨尔贡二世迁都尼尼微,此城地位逐渐没落。 展厅门口左右放置着舍杜(牛蹄)和拉玛苏(狮蹄),舍杜和拉玛苏也被称为“亚述之牛”,它们是亚述人的主神之一,其脸部据说是按照国王萨尔恭二世的形象雕刻而成。 
门内亦有两尊《守护神》,约公元前875-860年,出自尼姆鲁德的“西北王宫”,高224 厘米,宽127厘米,厚12厘米。他身上带翼,形如天使,左手抱山羊,右手握麦穗,象征繁殖,充满张力。另一尊抱鹿。  这是尼姆鲁德(古老的卡鲁或圣经卡拉)的亚述国王亚述那西尔帕二世(公元前 883-859)的西北宫殿,马萨诸塞州,(现代伊拉克),亚述帝国的首都。被忽视了2500多年后,英国考古学家亨利·莱亚德爵士于1845年发现了西北宫的遗迹。 莱亚德将许多浮雕于1849年1月抵达英国。
 从羽翼和头部可以看出当时雕工精细。在石雕中下部分刻有楔形文字,吟唱着每一幅石雕的故事。
《守护神和圣树》,约公元前875-860年,出自尼姆鲁德的“西北王宫”,高141厘米,宽95厘米,厚4厘米。亚述守护神有带翼的鹰头,怒目勾鼻,骁勇无比,守护亚述,传承文脉。他腰插两短剑,一手拿洁物,一手提液桶,直立在圣树旁。圣树在亚述文化中十分重要,代表着受魔法保护的土地的丰产。 
亚述那西尔帕登基的场面,国王身边站着带翼的守护神 
国王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手中紧握弓和箭,身边站着带翼的守护神。 
骁勇善战的士兵与丰富充足的畜牧资源。 
国王亚述那西尔帕身穿传统的长袍,手握象征权力的权杖,他的前面是象征生命的圣树,而他正在礼拜书上带翼圆盘中的太阳神,国王身后各站着一个带翼的保护神。这块浮雕被放置于王座的后方,还有一块相似的浮雕被放置于王室正门的前方。 
ROOM 9 亚述 尼尼微 尼尼微(Nineveh),从前11世纪到前605年,大部分时间都是亚述帝国的首都(部分时间在尼姆鲁德和杜尔舍鲁金)。前605年,被亚述帝国被新巴比伦王国和米底王国联合所灭,尼尼微也逐渐衰败。圣经创世纪中的“大城”,可能就是指尼尼微。 尼尼微王宫的浮雕墙。 
 这些浮雕是装饰尼尼微宫殿的雕刻。反映当时运送巨型雕刻塑像的场景。
 这两块浮雕可看出当时那里水源充沛,植物茂盛。


ROOM 10 亚述 猎狮、围攻拉吉和豪尔萨巴德 两侧都是带翼牛身人头像,叫“舍杜”。 
亚述巴尼拔猎狮图 画面生动的叙事性, 使得没有多少中亚文化背景的我们,现场大致也看懂了“猎狮图”。 每年的猎狮节国王都亲自参加,为炫耀其武功,命人将猎狮场面刻于墙上。 出猎准备。 
放狮出笼 
围猎 国王带领武士,身披甲胄,骑在马上向着一头被箭射中后又返身猛扑的雄狮,国王的长矛正向狮头刺去。此时在国王的后面,又有一头受伤的狮子怒目而视,张牙舞爪地向后面一匹无骑手的马背扑去,前爪已经搭在马的屁股上,情势特别紧张。 

阿舒尔巴尼拔二世与雄狮搏斗,右手执剑穿透了雄狮的胸部。 
杀戮的场面震撼人心。
 身中数箭的雄狮。  垂死的牝狮(浮雕)〔亚述〕(西元前668~前627年)
描写一头牝狮已身中数箭,是一种生命垂危之际的可悲形象。它的后腿无力把后半截身子抬起,而强壮的前爪仍然极其有力,挣扎著想让全身都站起来。它昂首怒吼,发出悲鸣,形象动人,给人以一种悲壮感。在亚述的其他雕刻都显得十分僵硬的情况下,这一块浮雕的完美性就显得特别突出。作為一种宫殿装饰性浮雕,它已超越了装饰本身的含义,成為古代亚述美术中最值得珍视的现实主义杰作之一。
 多人齐杀雄狮。
 拉吉浮雕(100件文物讲世界史之21) 由三块浮雕构成,描绘了亚述与埃兰王国之间爆发战争时埃兰国王泰乌曼被打败并被杀死的情景。该组浮雕总宽约 4.4米,总重达4.3吨,是现存亚述文物最重要的叙事性浮雕之一,其复杂的场面和恢弘的气势令人叹为观止。 拉吉,今天被称为“泰勒杜威尔”。是继犹大王国的耶路撒冷之后的第二个城市,它勉强独立于亚述人之外。公元前700年左右,犹大国王希西家背叛了亚述人,希拉基立王动员了亚述帝国军队,参加了一场精彩的战役,夺取了拉吉城,杀死了它的守军并驱逐了它的居民。亚述战争的巨大胜利正是这些雕刻中所庆祝的。 
城市置于树木和葡萄园之间,而下面的亚述士兵、弓箭手和长矛兵正在行军。 
亚述人一波接一波地越过城墙,最终占领了犹大。 


难民奔逃,这是最早的难民图。 

世界之王亚述王西拿基立坐在宝座上,看着拉吉的战利品从他面前经过。后来,很可能是在被他的儿子谋杀后,浮雕上西拿基立的五官遭到了损毁。
 伊斯兰的历史始于公元622年的阿拉伯半岛,教主穆罕默德从麦加迁到麦地那,多年后,伊斯兰世界从东部的阿富汗伊朗和伊拉克,经叙利亚埃及和北非海岸一直延伸到西部的西班牙。其文化除自己的传统外,也吸收了希腊罗马的文化。在和东方国家交流贸易时也引入了中国的丝绸和瓷器。伊斯兰的制陶技术工艺非常先进,威尼斯彩饰玻璃制作就是得到了伊斯兰制陶工艺的启发。 原来在34厅展出,现在正在博物馆最新的画廊里重新布展,尚未开放。日本馆也正在改建,秋季开放。遗憾至致! 感言: 中东馆使我大开眼界,原来,中东地区的历史如此悠久!怪不得中东战火不断,其祖先均崇尚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