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年五月英伦自由行之28-泰特现代美术馆

 hsgzlgg 2019-03-30

       1897年,泰特美术馆(The Tate Gallery)首次对外开放,当时只有一个收藏了极少部分的英国作品的展馆,而现如今已发展成为四个美术馆的总和——位于伦敦的泰特不列颠美术馆、泰特现代美术馆、泰特利物浦美术馆,以及泰特圣艾伍兹美术馆。

       泰特现代艺术美术馆位于泰晤士河南岸,与圣保罗大教堂隔岸相望,连接它们的是横跨泰晤士河的千禧大桥。外表由褐色砖墙覆盖、内部是钢筋结构的美术馆原本是一座气势宏大的发电厂,高耸入云的大烟囱是它的标志,是瑞士建筑师的杰作。

泰特美术馆三楼的咖啡厅望去是千禧桥和圣保罗大教堂 。






高耸入云的大烟囱是它的标志。







夜景




       入口下方,仰望高塔。这个原来电厂的烟囱高达99米,使得与圣保罗大教堂隔河相望的这座前工业建筑具有不输教堂的恢弘气质。工业建筑也不总是枯燥无味,细看红砖肌理丰富细腻。


       泰特的一层并没有明显的大门,是开放式的入口。它与周围城市和广场自然衔接,连地面铺装都像是室外广场。


一颗超级大重力球。

       这个大厅便是著名的涡旋厅(Turbine Hall),它是由原先巨大的涡轮车间改造而成的,既可举行小型聚会、摆放艺术品,又具有主要通道和集散地的功能。





       纪念品店几乎就是一个剔透的水晶盒子,问讯处等公共功能也分布在这附近。走廊更像是街道。




最有特色的旋转楼梯。






       泰特现代美术馆总共分为7层(0-6层),艺术收藏品及展览集中在2,3,4层,它们揭示了国际性现代艺术的多样性,聚焦在这个主要的艺术运动并探索现代艺术的起源和当代的艺术家们对此的回应。  第2,3层,既有免费入内参观的收藏永久性藏品的展厅,也有付费的阶段性的展览,这些展览基本上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当代艺术家的个展。

       泰特现代美术馆正在举办首次毕加索个展:“毕加索1932——爱情、名望、悲剧”(The EY Exhibition Picasso 1932 – Love,Fame,Tragedy)。展出时间2018年3月8日 - 9月9日 票价£20。


       此次展出呈现了毕加索在1932年间的作品,展览以1932年的每一天为序,将艺术家每天的“兴趣、活动与人际关系”一一呈现,虽为小切入口,却能挖掘得极其深入,或许能给观众提供一个认识更为立体丰满的毕加索的机会,解构1932年在毕加索传奇中的意义。其中包括大量绘画、雕塑等,数量超过100件。

       1932年,是毕加索的艺术生涯关键的“奇迹之年”(year of wonders),他的绘画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度。时年50岁的他在巴黎举行了首个回顾展,并在9月巡展至苏黎世美术馆;期间还出版了首卷大型编年画册;同年12月,超现实主义杂志对其工作室进行拍摄。感情生活也间接导致了毕加索在这一年的多产,在这一年中,毕加索创作力超过300幅作品,包括了风景、抽象人体、裸女,材料上涵盖了速写、油画、摄影和雕塑。而毕加索自己曾说这些作品同他的个人生活经历密不可分,“我创作作品就像在写一部个人自传”,并在这一年声名鹊起,成为20世纪早期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

       其中不少以他情人玛丽-特蕾兹·沃尔特为对象的肖像画,透过作品,可以看到毕加索对情人的爱恋,以及在妻子与情人间的矛盾和挣扎。

       1904年,毕加索与波希米亚的模特费尔南德于一场暴雨中相遇,并很快堕入爱河,他们在蒙马特高地被称为“洗衣船”的小阁楼上同居了。毕加索开始了他的“玫瑰时期”,浪漫的粉红色取代了忧郁的蓝色。

《妇女头像(费尔南德)》,1909

       最初以粘土捏塑,后来被铸成了青铜作品。1909年,毕加索在西班牙奥尔塔度过了夏天,并画下了大量费尔南德的画像,《妇女头像》也作于这期间。《妇女头像》以立体主义的原则和非洲民间木雕的几何化手法,将人物的五官组构成交织的几何形体,是依据毕加索立体主义造型理论探索出的雕塑作品。


       1911年,毕加索遇见了艾娃·谷维,对费尔南德愈发冷淡。不久后,费尔南德离开了他,跟随一名意大利画家私奔了。1912年,艾娃的介入终结了毕加索和费尔南德的感情。这一年,毕加索还开始了“综合立体主义”的探索,以拼贴画的方式表达对艾娃的爱意。艾娃带给毕加索安定和愉悦,可惜红颜薄命,1915年因病去世。毕加索这一时期的《J’aime Eva(我爱艾娃)》等画作都表达了对艾娃的挚爱之情。




       奥尔嘉·科克洛娃。她出身于沙俄乌克兰军官家庭,身份高贵,受过贵族教育。1918年两人正式结婚,成为毕加索第一任妻子。毕加索也借老婆的社交圈成功混进了上流社会。由于奥尔嘉是个超级爱古典画派的人,于是毕加索投其所好,画画也进入了新古典主义时期。



       据说当45岁的毕加索在巴黎地铁站偶遇17岁的Walter时,激动地拉住少女,告诉她:我是毕加索!你和我将一起去做伟大的事情。果然,艺术家的嗅觉灵敏异常,那些关于情人的作品都为其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名望。


       这段神秘的地下情维持了八年的时间,即使毕加索身旁的众多密友都一无所知。直到1935年,毕加索的妻子奥加不仅发现了丈夫有了一位情妇,那个时候玛丽已经有了六个月的身孕。奥加愤怒至极,带着儿子搬离了他们在巴黎的公寓,并向毕加索提出离婚。毕加索不但没有与原配奥加离婚,还逐渐对玛丽生厌了。          1940年,玛丽离开了毕加索,她带着年幼的女儿移居巴黎。虽然毕加索和摄影师多拉陷入新的恋情,但是他仍旧画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玛丽。因为女儿玛雅,毕加索时常去探望她们母女。痴情的玛丽在离开毕加索之后没有结婚,她仍然充满激情的给毕加索寄去一封封热情澎湃的情书。

       可是在1955年,当毕加索的原配奥加去世的当天,毕加索立刻打电话向玛丽求婚,却被她拒绝了,并停止与毕加索通信。可是这个男人在她生命中的印记已经无法褪去。玛丽的青春完全被毕加索占据,而后的一生也都充满他的阴影。

       1977年,在毕加索去世后四年,玛丽选择在他生日的时候,在车库里自缢,结束了她悲情又传奇的一生。

       本次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作品是毕加索在5天内完成的3幅油画——《裸体、绿叶和半身像》、《黑色扶手椅上的裸体》和《镜子》,这3幅油画均以玛丽-特蕾兹·沃尔特为原型创作

       《裸体、绿叶和半身像》2010年5月5日,在纽约拍出1.06亿美元的天价。身体虽已扭曲变形,却显得青春丰美且充满吸引力。女体的上方,是玛丽的石膏头像,散发温柔的光芒。画面左方有一株从女子身上长出象征青春活力的三叶草。头像与绿叶背后,悬挂着蓝色布帘,布帘围绕着熟睡的玛丽,形成一个安全的空间。沉浸在爱情里的毕卡索,将心中所感受到的欢愉与柔情蜜意都表现在画里,赋予玛丽爱神般美丽的形象。


《黑色扶手椅上的裸体》

《镜子》

       则将镜子的妙用发挥到极至。这幅画画的也是玛丽·特蕾丝,她也许是毕加索的所有情人中用情最深,也是毕加索最深爱的女子。他为她画了一生中最美丽的图画:几乎全部都是这位玛丽·特蕾丝!画中的特蕾丝柔软似小鸟,她只有上半身出现在前景里,不过,毕加索用了一面镜子,就将她无比曼妙的身影较为完整地呈现出来了。


      《梦》(The Dream)是第一次在英国展出,画面描绘了睡梦中的沃尔特,在一盏明亮暧昧的灯下,金发女郎将脑袋靠在一侧肩膀上,不知不觉地睡着,散发出闲适、慵懒的气息。女人肢体没有作更大分解,只稍稍做了夸张划分,用线条轮廓勾画女人体,并置于一块红色背景前,色彩极其单纯。这幅作于1932年的绘画,可以说是毕加索对精神与肉体的爱的最完美体现。2013年3月,美国投资家史蒂芬·科恩以1.55亿美元买下这幅油画,是迄今成交价第二高的毕加索画作,本次展览专门从藏家手中将这幅作品借出。


《镜前的少女》也是耐人寻味的立体主义,但重在平面分解。女人的各个局部予以几何化,并规范成各种圆形:圆形有脸、镜子、乳房、臀部和圆形镜中的反映物,镜中镜外的圆形构成,成了富有装饰趣味的圆形图案。镜前的女子很漂亮,既能看到背面也能看到正面。除了镜子的功能,镜前的那位少女已经是带有毕加索商标的作品:即半张侧面脸与半张正面脸呈90度弧角的叠加。这种形象依毕加索自述,为一个少女“同时着衣、裸体、且受X光透视”的三种态势。









《红色扶手椅上的裸女》

       在毕加索为其情人创作的上百幅画作中,这一幅画无疑是最美最温柔的。作品创作于她23岁生日不久后的夏天。


       在女儿玛雅两个月大的时候,毕加索再次出轨,这次他爱上了美貌和才华兼具的先锋摄影师多拉。毕加索可以同她畅谈艺术,多拉甚至从摄影的角度,为毕加索的创作提供了许多新思路。

1935年的多拉。


1937年毕加索画的多拉。

      毕加索经常殴打她,并声称多拉哭泣的脸给了他更多灵感。1945年,毕加索的肖像画中几乎都是新欢,Dora精神崩溃,时不时想要自杀。与此同时,她最好的朋友也去世了,雪上加霜。毕加索不得不把她送进医院,对她进行了为期三周的电击治疗。出院后,Dora再也没有回到毕加索的身边,他们正式分手。与Dora Maar在一起的十年,是毕加索画风的成熟期和高峰期,他们一起经历了西班牙内战和二战,Dora给了爱人无限灵感,很多人认为,如果没有她,毕加索达不到今天的高度。

《哭泣的女人》

       该作品画面上是一张看上去杂乱无章的面孔,眼睛、鼻子、嘴唇完全错位摆放,面部轮廓结构也全被扭曲、切割得支离破碎 。该作品中,画中女子的眼里看起来好像有黑色的星星,但细细看来,它们其实是西班牙城镇格尔尼卡上空徘徊着的正在空投战备物资的轰炸机。她的嘴唇因痛苦而紧皱,苍白如骨,牙齿紧咬手帕,带着死气的绿色和黄色浸染了她的脸颊。泪珠滚滚,汇聚成河,化作她的发。一只昆虫正舔舐着从她眼中淌出的溪流。作品表现了底层社会人们肝肠寸断、痛苦无助的景象。该作是毕加索融合了立体主义与超现实风格的代表作。


《沙滩上的女人》


《拿匕首的女人》


自画像

       在1932年年底,毕加索受马蒂亚斯·格吕内瓦尔德(的《伊森海姆祭坛画》影响,开始了一系列黑白水彩画的创作。他将这些可怕的画面变为了一群睡着的女人,田园牧歌式的想象与恐怖相伴而来。

       到了1932年底,他的作品中出现了新的主题,其中有几件显示淹没和被救出的人物。相信这可能是由Marie-Therese生病的状态引发的(她曾经感染过严重的病毒,并且在污染的马恩河中游泳后暂时失去了头发)。

《拯救》

       受害者宛如仙女。画作中再次出现了淡淡的兰花紫色:这是玛丽·泰瑞丝的标志性色彩。

《斜倚的裸女》

       女性甚至变幻成为章鱼的形态,用触角缠绕着人骨;也有着没有嘴唇只露出牙齿的可怕女性形象。尽管毕加索拒绝对他贴上的任何标签,他作品中确实涉及到超现实主义并借助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同时展出的作品中的确能看出在他在童年死亡的妹妹和破碎婚姻给他心理带来的影响。

其它画作。










毕加索雕塑作品


弗朗索瓦丝·吉洛

       毕加索在1943年遇到弗朗索瓦丝,并于1946年和她定居法国南部。弗朗索瓦丝为他生了两个孩子:克洛德和帕洛玛。7年后,弗朗索瓦丝带着两个孩子离开了毕加索,并于1964年出版回忆录造成两人决裂。毕加索为她画了《Buste de Francoise(弗朗索瓦丝半身像)》等作品。


《Buste de Francoise(弗朗索瓦丝半身像)》2011年6月21日佳士得Christie's伦敦拍卖会拍得1,070万英镑。

       1953年,70多岁的毕加索认识了26岁的雅克琳Jacqueline并于1961年完婚,成为毕加索第二任妻子。

      与之前的才女情人不同,雅克琳没有多少文化,是个普通女性,从此以后,雅克琳是毕加索唯一的模特,他为她作画的数量,最终超过了Dora Maar,成为留存肖像画最多的女性。          从那时起,大师的一切都由雅克琳决定。对于年迈的毕加索来说,她兼具母亲、朋友和情人;对于终有依靠的雅克琳来说,毕加索是她的一切,兼具老师、丈夫和孩子,她全心全意的关心他、照顾他。

       1973年,毕加索逝世,雅克琳和大师的孩子们展开了长达七年的遗产争夺之战。但不论如何,雅克琳和他的孩子们最终达成了一致,在巴黎建立毕加索博物馆,他们要向全世界展示大师的作品,让他的精神发扬光大。

       雅克琳生前没有卖出毕加索的任何作品。她整理出来他的作品,捐给了新建立的毕加索博物馆;她把他生前的收藏——塞尚、高更、雷阿诺、马蒂斯、米罗、莫蒂里安尼等大师的作品捐给了卢浮宫。

       她一直想念毕加索,无法摆脱失去他的孤独。她说:“失去了毕加索,我的生命就失去了意义。”毕加索去世13年后,1986年的一个凌晨,雅克琳躺在床上,从抽屉取出左轮手枪,对准自己的太阳穴,扣动了扳机,她自杀身亡。




结论:她们都是美好的女人。而大师,也是一个值得爱的男人。

       特纳的作品被陈列在侧面一个叫丁香馆的独立展区,走进丁香馆,首先是特纳24岁时的自画像。

       这幅《海难》绘于1805年,画面中的几艘船正与汹涌的波涛搏斗。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作品非常写实,无论是白色的波浪还是惊恐的船员都表现得生动细致。


     《跨过溪流》创作于1815年,那一年正值英法交战的关键时刻。英军取得滑铁卢战役的胜利后,极大地激发了国民的爱国热情,这幅画也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迦太基帝国的衰落》绘制于1817年。这种人物在画中只占很小比例而以风景为主的构图方式让人想起法国风景画家克劳德·洛兰,我们在国家美术馆看过洛兰的《圣乌尔苏拉在港口登船》便是如此。画家用落日象征帝国的衰落,让人想起国家美术馆中看到过的《无畏号战舰》。特纳画这幅画还有一层寓意,1815年拿破仑兵败滑铁卢,一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帝国无可避免地走向衰亡,而迦太基帝国的衰落可以看作是以史鉴今。

     《英格兰:里奇蒙德山,于摄政王官方生日当天》绘于1819年,画的是站在里奇蒙德山西望的美丽景色。标题所说的摄政王即是后来的乔治四世,他在乔治三世73岁健康恶化时出任摄政王。这位摄政王的生日本该是4月15日,但是英国自乔治二世(George II,1683-1760)起开创了将私人生日与官方生日分开的习俗。所谓“官方生日”是官方指定一个用于全国人民为国王庆生的日期,比如当今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私人生日在4月而官方生日在6月。我们这里讲的摄政王的官方生日是4月23日,与英格兰国庆日“圣乔治日”是同一天,这样二合一庆祝起来也方便。巧的是,4月23日也是特纳自己的生日,所以这幅画也算是画家自己的生日之作。




       这幅《诺勒姆城堡,日出》绘制于1845年。画家已是古稀之年,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特纳的画风变得非常写意。画面中的景物只剩下一个轮廓,留给观众的是一种光影的感受。一切是那么的安静祥和,浅滩中的马儿形单影只,似乎表达出画家淡然而略显孤寂的内心。

       美术馆的主展区按年代顺序布展,首个展厅从16世纪的英国绘画开始,但其实直到18世纪英国都没出什么值得称道的著名画家,因此我们要看的重点实际是从18世纪展厅开始的。头一个要介绍的是英国首位风俗画家,西方连环漫画的先驱,被称为“现代卡通画之父”的威廉·荷加斯。他是英国第一位在欧洲赢得声誉并富于民族特色的画家。这幅《画家和他的哈巴狗》是他的自画像,他将自己绘制在一个画框里望向观众,他的狗则对一切漠不关心。画框前的调色板上有条S曲线,是他在美学著作《美的分析》(欧洲美学史上第一部关于形式分析的美学专著)中提出的“美的线条”。根据他的理论,S线比直线、平行线或直角线更有活力,更能激起注意。


       这幅《老英格兰的烤牛肉》绘于1748年,背景是法国加莱的城门。那一年,荷加斯去加莱旅游,当他对着城门写生时被法国士兵当作英国间谍抓了起来,画中最左边跟在士兵身后的便是荷加斯本人。画面中间一个厨师抱着牛肉准备去给英国游客做他们爱吃的烤牛肉,旁边胖得流油的修士和瘦如麻杆衣衫褴褛的士兵形成鲜明对比,但他们都对厨师怀中的大块牛肉垂涎欲滴。画家刻意用这个标题表现英国人生活的富足,即便到法国旅游也能吃上法国人自己都吃不起的老英格兰的烤牛肉。

      庚斯博罗是18世纪英国最伟大的画家,这幅《拖货车的马在溪中饮水》创作于1760年,是这位画家比较少见的风景画。表现一家农民在忙碌一天后,赶着马车回家途中让马匹在溪中饮水。庚斯博罗曾长期在乡间生活,这里也表达出他对那段生活的一种思念。

       雷诺兹的作品。这幅《装饰海曼像的三个贵妇人》以蒙哥马利爵士的三个女儿为模特,表现她们用花环装饰希腊婚姻之神海曼的雕像。雷诺兹一直想画高尚的历史题材,但迫于生计只能接更多的肖像画,因此他煞费苦心地将二者结合起来。此画中他把三位女士打扮成希腊女祭司,因作品为中间那位女士的未婚夫为其婚礼订制,因此选择装饰婚姻女神雕像的主题,表现出对婚姻的敬意。

    《阿克兰上校和悉尼勋爵》更是一幅将肖像画与历史题材相结合的范例。雷诺兹让两位年轻贵族身着中世纪服装,做出射箭的动作,仿佛历史中的两名英勇的骑士。

       在这幅《扮作亨利八世模样的小克鲁》中,雷诺兹干脆让年仅三岁的约翰·克鲁摆出亨利八世的经典姿势,既满足了画家自己对历史题材的追求,也达到了奉承主顾的目的。

       除了纯粹的英国本土画家外,这里也有一些侨居英国的外国画家的作品,比如卡纳莱托。他1746年来到伦敦,一住就是9年。这幅画创作于1750年,描绘的是从泰晤士河畔眺望对岸的格林尼治。对岸的建筑是克里斯多佛·雷恩设计的皇家海军医院(现为旧皇家海军学院),远处山上是雷恩设计的皇家天文台。















       泰特现代美术馆专门收藏20世纪现代艺术,毕加索、马蒂斯、安迪瓦豪、蒙德里安、达利的作品吸引全世界的观众前来观赏,美术馆并未按传统的年代编排方式陈列它的艺术品,而是把艺术品分成四大类,分别摆放在3楼和5楼的展厅内。这四大类是:历史-记忆-社会、裸体人像-行动-身体、风景-材料-环境、静物-实物-真实的生活。这种割破历史脉络的陈列方式使得观众在同一个空间与时间与不同年代围绕同一主题创作的艺术品相遇,人们在观看莫奈的大型壁画“睡莲”的同时可以瞥见身旁的Richard Long创作于1991年的石头阵。不同的艺术思维和创作手段在此直接碰撞,这正是泰特现代美术馆的高明之处,也是它指引人们思考艺术的的精神魅力所在。

莫奈的大型壁画“睡莲”


亨利·马蒂斯《蜗牛》

       彼埃·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1872年3月7日-1944年2月1日),荷兰画家,风格派运动幕后艺术家和非具象绘画的创始者之一,对后代的建筑、设计等影响很大。以几何图形为绘画的基本元素。






       瓦西里·康定斯基(Василий Кандинский),出生于俄罗斯的画家和美术理论家,康定斯基被认为是抽象艺术的先驱。


达利是一位具有卓越天才和想象力的画家。把梦境的主观世界变成客观而令人激动的形象方面,他对超现实主义、对20世纪的艺术做出了严肃认真的贡献。达利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除了他的绘画,他的文章、口才、动作、相貌以及胡须均给欣赏他的人们留下了扑朔迷离的印象。

达利年轻时在马德里和巴塞罗那学习美术,曾兼收并蓄多种艺术风格,显示出作为画家的非凡技能。但是,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期,才由两件事情促使其画风日臻成熟。

一是他发现了弗洛伊德对于潜意识意象的重要著作;

二是他结交了一群才华横溢的巴黎超现实主义者,这群艺术家和作家努力证明人的潜意识是超乎理性之上的“更为重大的现实”。

达利《秋天食人魔》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8.8.6-1987.2.22,港台地区译为安迪‧沃荷)被誉为20世纪艺术界最有名的人物之一,是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和领袖,也是对波普艺术影响最大的艺术家。他大胆尝试凸版印刷、橡皮或木料拓印、金箔技术、照片投影等各种复制技法。

       沃霍尔除了是波普艺术的领袖人物,他还是电影制片人、作家、摇滚乐作曲者、出版商,是纽约社交界、艺术界大红大紫的明星式艺术家。绘于1805年,画面中的几艘船正与汹涌的波涛搏斗。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作品非常写实,无论是白色的波浪还是惊恐的船员都表现得生动细致。


2014年,作品毛泽东画像在英国以76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7663万元)的高价被拍卖 。


雕塑
























       在泰特,现代艺术没有边界和束缚,这里可以看到用各种材料来涂抹、来堆砌、来“破坏”的作品。这里给人一种强烈的感觉,只要你有想象力,有创造力,任何材料都可以用来建造你的艺术王国。






































 


各个年代的收录机,放出不同的音响。


       媒体艺术之父:白南淮(Nam June Paik)白南准是堪称典范的激浪派艺术家。在1945年以后兴起的最重要的先锋派艺术——音乐先锋派、电影先锋派、行为先锋派和媒体先锋派中,他是一位核心成员。在所有这些活动中游刃有余的背后,是他对模拟技术和数码技术的浓厚兴趣。


马赛杜尚Marcel Duchamp

       这件作品是在1917年,杜尚将一个从商店买来男用小便池起名为《喷泉》,匿名送到美国独立艺术家展览要求作为艺术品展出,成为现代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杜尚之所以把小便池命名为《喷泉》,除了他确实是水淋淋的外表之外,也是对艺术大师们所画的《泉》的讽刺。


泰特现代艺术美术馆让我重新认识现代艺术和现代艺术家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