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医案05回 |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

 秦岭之尖 2019-03-30


      某男,51岁,1994年2月8日就诊。
      自述昨日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时自汗出,心中澹澹,脉浮缓而参伍不调,苔白厚。
      心电图检查显示快速型心房纤颤。因临近春节,患者不愿住院,故门诊治疗。
      此为太阳中风,营卫不和证,虽有房颤,亦当先解其外,用桂枝汤、桂甘龙牡汤、茯苓杏仁甘草汤合方。

处方:桂枝12g,白芍12g,炙甘草6g,龙骨30g,牡蛎30g,茯苓15g,五味子10g,杏仁10g,大枣6枚,生姜10g,2剂。

      嘱药后温覆啜粥取汗,如桂枝汤法将息。结果服1剂汗出体和,外感遂愈,房颤亦止。观察数月,房颤无复发。
     
---刘渡舟弟子高飞《经方治疗心病举隅》



【话说桂枝汤】
       桂枝汤乃仲景之名方,被称为群芳之首,历来论述的人颇多,今日我们暂且不过多论述,先给大家一个简单的回顾:

      在桂枝汤中,桂芍发汗肌,调和营卫,之所以这么用,是因为桂枝汤证的特殊情况,发热汗出,卫气虚而又有风寒,汗出伤营血阴津,加生姜、甘草助桂芍解表,加大甘草更好地滋阴养血,生姜跟大枣又能鼓舞脾胃之气,升腾脾胃升发之气,使津液上行。

      还要注意一点,服后啜热稀粥,一者加强热力,二者增加水谷之气,以生津液,说明姜枣虽能升发脾胃之气,但以水谷之气,作为鼓舞之用,只有这样才能升腾。

       轻感冒或并不是感冒,桂枝汤“解表和营卫,化气和阴阳”,在《金匮》里有此用法,治疗内科杂病,不时自汗发热,营卫阴阳失调,有那种情况下,不强调什么时吃,什么时间再吃,也没提及食粥,在《伤寒》根据发汗的要求不同,有的连续吃,有的规定就服一次,有的服完要温覆衣被,覆汗跟方剂的功效、发挥的作用、达到的目的相关。  

       从许多情况看,该方与玉屏风散相差不大,均有表虚自汗出,但玉屏风表虚感冒轻型可用,风寒稍重者则不宜,还是要用桂枝汤,恶风恶寒,汗出发热的情况有所不同,玉屏风以治表虚自汗为主,表虚兼有外感风邪时,轻者可用,重者则当用桂枝汤,或用玉屏风加解表药。

统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出现桂枝汤的条文很多,按仲景的原意来看,使用的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中风证:如原文1、2、12、13条;   
(2)自汗证:如原文53、54条; 
(3)阳明表证:如原文234、235条;
(4)太阴表证:如原文276条;    
(5)妊娠恶阻: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回归经典
桂枝汤
【原文】
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第17条:若酒客家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第19条:若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

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第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第54条: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第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第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第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第240条: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宜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第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第2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第387条: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组成】桂枝(去皮)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用法】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复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症犹在者,复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多物。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原文】火逆下之,因烧针烦燥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组成】桂枝一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牡蛎二两(熬) 龙骨二两

【用法】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杏仁茯苓甘草汤
【原文】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组成】茯苓三两,杏仁50个,甘草一两。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