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冠方之首: 桂枝汤

 凤翅堂中医 2020-09-08

一、桂枝汤证有关条文浅释


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浅释:‘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是太阳病、中风皆有定义,合此二条所述症候即为太阳中风。“主”一定之辞,肯定、必定之谓,舍此而无他。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浅释:荣通营,发热则卫强,汗出则营弱。复述太阳病发热汗出者,宜服桂枝汤。“宜”,适宜,合宜。



原文: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浅释:若与发汗、吐、下、温针等法治疗,病仍然不解,叫坏病,桂枝汤不可再与服。当看脉与证,辨别所犯治疗错误,随着现在出现的证来施治。桂枝汤治在肌腠,本来为解肌而设,若发热汗不出者,即不可服,这个是要常牢记在心,不可犯错。



原文: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浅释:病人内脏没用其他疾病,只是时不时发热汗出,这是卫气不和了,于发热汗出之前发汗即可痊愈,服桂枝汤为宜。 



原文: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浅释:述病常自汗出的机理,自汗是卫气病,而营气和,荣卫和则无病,养津液发营中之汗,泻卫气之强,使卫气与营气和谐则病愈,适宜服桂枝汤。



原文: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浅释:酒客,素嗜酒之人。多饮而醉,身热汗出,头昏脑涨,似桂枝证,不可与桂枝汤甜药,因为醉酒人不喜甘味。



原文: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浅释:外证,脉浮,发热恶风,若浮而弱,当以汗解者,宜服桂枝汤。



原文: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浅释:外不解,不可治里,更不可下,下就为错误,若欲解外证,宜服桂枝汤。


原文: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需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浅释:先发汗不解,或为用方、或为服法错误,又与服下药,是错误的治法,故而病不愈。脉浮,是病仍然在表,还当服桂枝汤。这里,举桂枝汤示例当解表。



原文: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浅释:六病皆有桂枝证,阳明病本‘胃家实’,若见脉迟,当为脏有寒,外有发热、恶风、汗出,是兼有表证,可以发汗,宜服桂枝汤。 



原文: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浅释:同样,太阴病本‘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有外证,有表,可以发汗,当服桂枝汤为宜。



原文: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浅释:病有表里,治有缓急。下利腹胀满为里,为重为急,急当温里;下利腹胀满缓或愈,再治表。乃表里先后缓急之法度。



原文: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浅释:吐、利为里证,里证愈,而还有外证身痛不休,当审察病情和解其外证,宜桂枝汤少少与服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当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桂枝汤自注云“桂枝本为解肌”,虽言“可发汗,宜桂枝汤”,然桂枝汤非大发汗剂可知,是辛、甘、温而补中兼发散外证者方。


桂枝“味辛,温,主百疾,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温血脉通腠理,通达阳气。


芍药“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治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本经》),与桂枝为伍,取其“除血痹”之功,理血益营气。


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本经》),有和中补虚缓急,调和诸药,解毒功效。


现在炙甘草是以蜜炒,仲景炙甘草应该是清炙法,炙,肉在火上,即火上使之干燥,表面色焦黄即可,炒之即可补中。


生姜辛、温,辛散和胃,大枣“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本经》)炙甘草、生姜、大枣合用即可补中养胃而充谷气,服后再“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而滋汗源,“温覆”取汗,正汗出即可止邪汗,则“卫强营弱”者即和谐,发热、恶风,汗出者自去。


汉制一两约合公制15.6g,一升约合公制200ml。


用汗法当如桂枝汤法。“温覆令用汗法当如桂枝汤法。“温覆令用汗法当如桂枝汤法。“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温覆,就是盖一下被子,出汗当以遍身包括手足微微汗出,如下毛毛雨般,若大汗淋漓,如暴雨倾盆,必伤津液,损正气而病不去。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服了一次就出汗,病愈了,就不能继续再服,没必要把一剂药服完。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当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如果服药后不出汗,按照方法继续服,还是不出汗,以后再服药当缩短服药间隔时间,半天可以服三次,把一剂药服完。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病情重的,日夜服药,一周时观察观察,看情况再决定还服药否。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如果服完一剂药后,病证还在的话,就再服一剂,仍然达不到汗出病愈的标准,就可以服二剂,甚至三剂,直至病愈。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热病,饮食清淡为宜,不可食生冷、油腻、荤腥、辛辣、酒水、腌制食品等厚味。


清·柯琴《伤寒附翼》论桂枝汤有精意,节录于此,学者宜熟读之。


“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凡头痛、发热、恶风、恶寒,其脉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何经,不论中风、伤寒、杂病,咸得用此发汗。若妄汗妄下,而表不解者,仍当用此解肌。如所云头痛、发热、恶寒、恶风、鼻鸣、干呕等病,但见一症即是,不必悉具,惟以脉弱自汗为主耳。”


“桂枝赤色通心温经,能扶阳散寒,甘能益气生血,辛能解散外邪,内辅君主,发心液而为汗。故麻黄、葛根、青龙辈,凡发汗御寒者咸用之,惟桂枝汤不可用麻黄,麻黄汤不可无桂枝也。”


“本方皆辛甘发散,惟芍药微苦微寒,能益阴敛血,内和营气。先辈之无汗不得用桂枝汤者,以芍药能止汗也。芍药之功,本在止烦,烦止汗亦止,故反烦、更烦,与心悸而烦者咸赖之。若倍加芍药,即建中之剂,非复发汗之剂矣。


是方也,用桂枝发汗,即用芍药止汗,生姜之辛,佐桂以解肌,大枣之甘,佐芍以和里。桂、芍之相须,姜、枣之相得,阴阳表里,并行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为和也。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功,用以调和气血者,即以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矣。”


“而精义尤在啜稀热粥以助药力。盖谷气内充,外邪勿复入,热粥以继药之后,则余邪勿复留,复方之妙用又如此。故用之发汗,自不至于亡阳;用之止汗,自不至于贻患。今人凡遇发热,不论虚实,悉忌谷味,刊桂枝方者,俱削此法,是岂知仲景之心法乎?”


“要知此方专治表虚,但能解肌,以发营中之汗,不能开皮毛之窍,以出卫分之邪。故汗不出者,是麻黄症,脉浮紧者,是麻黄脉,即不得与桂枝汤矣。然初起无汗,当用麻黄发汗。


如汗后复烦,即脉浮数者,不得再与麻黄而更用桂枝。如汗后不解,与下后脉仍浮,气上冲,或下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皆当用此解外。


盖此时表虽不解,腠理已疏,邪不在皮毛而在肌肉。故脉证虽同麻黄,而主治当属桂枝也。粗工妄谓桂枝汤专治中风一证,印定后人耳目,而所称中风者,又与此方不合,故置之不用。


愚常以此汤治自汗、盗汗、虚虐、虚痢,随手而愈,因知仲景方可通治百病,与后人分门证类,使无下手处者,可同年而语耶?”


桂枝汤

本有温和补养津液之功效,虽然开章出现在太阳病篇,实则补中助生津液兼发散去邪气方。


适用范围及其广泛

诸般外感、杂病只要出现了“卫强营弱”“自汗出”的“桂枝证”,就可以投桂枝汤,此谓之有是证而用是方。


从各家应用来看,不仅用于外感,见发热、自汗出的表证,对产后、病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时发热或不发热而自汗出,兼有微恶风、恶寒者;素体阳虚而阳气不振者;以及妊娠恶阻、产后受风等都可酌情使用。




治疗感冒、流感、低热、自汗、虚弱便秘、室性早搏、神经麻痹、偏瘫、偏头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过敏性紫癜、过敏性鼻炎、寒冷性湿疹、皮肤瘙痒症、冻疮、产后发热等都有用桂枝汤的机会。




桂枝汤有诸多加减法

如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新加汤、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等


它们都是桂枝汤证而有兼证、夹证,或与桂枝汤证相关的一类病证,体现了不同疾病有着共同病机,从而异病同治的原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