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樊正阳:桂枝类方评述(一)

 鉴益堂 2020-01-06
                 治表也叫解表、发表,“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统属于汗法,此类方具有行营卫气血,开腠理,宣肺气,散外邪之功效,适用于六淫外感而致的各类表证,以及邪气在表,见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痒疹、水肿、疮毒初起等需从表而治者。《伤寒论》中治表剂有桂枝类方、麻黄类方、麻桂合剂类方等。桂枝汤是调补营卫气血而助汗法,当为补养剂,因其功效能补助正气祛除表邪,故而亦统属于治表剂,是能解表之轻剂。麻黄汤是发汗解表法,属祛邪之法,为强发汗法。桂枝、麻黄合剂效力则在麻黄汤之下,桂枝汤之上,属于中等强度,正邪兼顾之发汗解表法。

桂枝、麻黄类方之变化因病有合、并,证有兼阳虚、津亏、气虚、血虚,夹水饮、痰湿、瘀血等的诸般不同,故而有诸多加减法。故凡桂枝汤、麻黄汤之类方一并统述于名下,以纲统目,纲举目张,裨学者开卷了然于胸,无有疑惑。其杂病见此等证者,俱可以法统治之。每方所附之治案,都为精选医案,都有特殊的代表意义,可使学者从中领悟方药使用之要领,变化之准则。经方药味所用剂量是规范,实际运用也应因病、因时、因人、因地而制宜,不可胶柱鼓瑟。其药味加减为举例示法,也不可不知,尚可根据实际病、证而灵活处置。

一、桂枝汤类方

1,桂枝汤

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浅释:‘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发热,汗出,脉缓者,名为中风。’是太阳病、中风皆有定义,合此二条所述症候即为太阳中风。“主”一定之辞,肯定、必定之谓,舍此而无他。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浅释:荣通营,复述太阳病发热汗出者,宜服桂枝汤。“宜”,适宜,合宜。

原文: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浅释:若与发汗、吐、下、温针等法治疗,病仍然不解,叫坏病,桂枝汤不可再与服。当看脉与证,辨别所犯治疗错误,随着现在出现的证来施治。桂枝汤本来为解肌而设,若非发热汗出者,即不可服之,这个是要常牢记在心,不可犯错。

原文: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浅释:病人内脏没用其他疾病,只是时不时发热汗出,这是卫气不和了,于发热汗出之前发汗即可痊愈,服桂枝汤为宜。

原文: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浅释:述病常自汗出的机理,自汗是卫气病,而营气和,和则无病。发营中之汗,泻卫气之强,使卫气与营气和谐。

原文: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浅释:酒客,素嗜酒之人。多饮而醉,身热汗出,头昏脑涨,似桂枝证,不可与桂枝汤。

原文: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浅释:外证,脉浮,发热恶风,若浮而弱,当以汗解者,宜服桂枝汤。

原文: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浅释:表不解,不可治里,更不可下,下就为错误,若欲解外证,宜服桂枝汤。

原文: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需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浅释:先发汗不解,或为用方、或为服法错误,又与服下药,是错误的治法,故而病不愈。脉浮,是病仍然在表,还当服桂枝汤。这里,举桂枝汤示例当解表。

原文: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浅释:六病皆有桂枝证,阳明病本‘胃家实’,若见脉迟,当为脏有寒,外有发热、恶风、汗出,是兼有表证,可以发汗,宜服桂枝汤。

原文: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浅释:同样,太阴病本‘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若有外证,有表,可以发汗,当服桂枝汤为宜。

原文: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浅释:病有轻重,治有缓急。下利腹胀满,为里急,急当温里;下利腹胀满缓或愈,再治表。乃表里先后缓急之法度。

原文: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浅释:吐、利为里证,里证愈,而还有外证身痛不休,当审察病情和解其外证,宜桂枝汤少少与服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当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桂枝汤自注云“桂枝本为解肌”,虽言“可发汗,宜桂枝汤”,然桂枝汤非大发汗剂可明,是辛、甘、温而补中兼发散外证者。桂枝“味辛,温,主百疾,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温血脉通腠理,通达阳气。芍药“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治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本经》),与桂枝为伍,取其“除血痹”之功,理血益营气。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本经》),有和中补虚缓急,调和诸药,解毒功效。现在炙甘草是以蜜炒,仲景炙甘草应该是清炙法,炙,肉在火上,即火上使之干燥,表面色焦黄即可,炒之即可补中;生姜辛、温,辛散和胃,大枣“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本经》)炙草、生姜、大枣合用即可补中养脾胃而充谷气,服后再“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而滋汗源,“温覆”取汗,正汗出即可止邪汗,则“卫强营弱”者即和谐,发热、恶风,汗出自去。汉制一两约合公制15.6g,一升约合公制200ml。

用汗法当如桂枝汤法。“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温覆,就是盖一下被子,出汗当以遍身包括手足微微汗出,如下毛毛雨般,若大汗淋漓,如暴雨倾盆,必伤津液,损正气而病不去。“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服了一次就出汗,病愈了,就不能继续再服,没必要把一剂药服完。“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当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如果服药后不出汗,按照方法继续服,还是不出汗,以后再服药当缩短服药间隔时间,半天可以服三次,把一剂药服完。“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病情重的,日夜服药,一周时观察观察,看情况再决定还服药否。“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如果服完一剂药后,病证还在的话,就再服一剂,仍然达不到汗出病愈的标准,就可以服二剂,甚至三剂,直至病愈。“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热病,饮食清淡为宜,不可食生冷、油腻、荤腥、辛辣、酒水、腌制食品等异味。

清·柯琴《伤寒附翼》论桂枝汤有精意,节录于此,学者宜熟读之。“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凡头痛、发热、恶风、恶寒,其脉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何经,不论中风、伤寒、杂病,咸得用此发汗。若妄汗妄下,而表不解者,仍当用此解肌。如所云头痛、发热、恶寒、恶风、鼻鸣、干呕等病,但见一症即是,不必悉具,惟以脉弱自汗为主耳。桂枝赤色,通心温经,能扶阳散寒,甘能益气生血,辛能解散外邪,内辅君主,发心液而为汗。故麻黄、葛根、青龙辈,凡发汗御寒者咸用之,惟桂枝汤不可用麻黄,麻黄汤不可无桂枝也。本方皆辛甘发散,惟芍药微苦微寒,能益阴敛血,内和营气。先辈之无汗不得用桂枝汤者,以芍药能止汗也。芍药之功,本在止烦,烦止汗亦止,故反烦、更烦,与心悸而烦者咸赖之。若倍加芍药,即建中之剂,非复发汗之剂矣。是方也,用桂枝发汗,即用芍药止汗,生姜之辛,佐桂以解肌,大枣之甘,佐芍以和里。桂、芍之相须,姜、枣之相得,阴阳表里,并行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为和也。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功,用以调和气血者,即以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矣。而精义尤在啜稀热粥以助药力。盖谷气内充,外邪勿复入,热粥以继药之后,则余邪勿复留,复方之妙用又如此。故用之发汗,自不至于亡阳;用之止汗,自不至于贻患。今人凡遇发热,不论虚实,悉忌谷味,刊桂枝方者,俱削此法,是岂知仲景之心法乎?要知此方专治表虚,但能解肌,以发营中之汗,不能开皮毛之窍,以出卫分之邪。故汗不出者,是麻黄症,脉浮紧者,是麻黄脉,即不得与桂枝汤矣。然初起无汗,当用麻黄发汗。如汗后复烦,即脉浮数者,不得再与麻黄而更用桂枝。如汗后不解,与下后脉仍浮,气上冲,或下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皆当用此解外。盖此时表虽不解,腠理已疏,邪不在皮毛而在肌肉。故脉证虽同麻黄,而主治当属桂枝也。粗工妄谓桂枝汤专治中风一证,印定后人耳目,而所称中风者,又与此方不合,故置之不用。愚常以此汤治自汗、盗汗、虚虐、虚痢,随手而愈,因知仲景方可通治百病,与后人分门证类,使无下手处者,可同年而语耶?”
桂枝汤本有温和补脾胃之功效,虽然开章出现在太阳病篇,实则补中气,兼发散去邪气方。适用范围及其用广泛,诸般杂病只要出现了“卫强营弱”“自汗出”的“桂枝证”,就可以投桂枝汤。从各家应用来看,不仅用于外感风寒,发热、自汗出的表证,对产后、病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时发热或不发热而自汗出,兼有微恶风、恶寒者;素体阳虚而阳气不振者;以及妊娠恶阻、产后受风等都可酌情使用。治疗感冒、流感、低热、自汗、虚弱便秘、室性早搏、神经麻痹、偏瘫、偏头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过敏性紫癜、过敏性鼻炎、寒冷性湿疹、皮肤瘙痒症、冻疮、产后发热等都有用桂枝汤的机会。桂枝汤有诸多加减法,如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新加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等,它们都是桂枝汤证而有兼证、夹证,或与桂枝汤证相关的的一类病证,体现了不同疾病有共同病机而异病同治的原则。

案例一:时发热自汗出
李某某,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已经一年多,每天发作2~3次,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曾经按阴虚性发热治疗,服药二十多剂无效。脉缓而软,舌质淡苔白。《伤寒论》说:“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桂枝9克 白芍9克 生姜9克 大枣 12枚 炙甘草6克 二剂。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刘渡舟医案)
凤翅按:阵发性发热汗出,不恶风或恶寒,已非外感。阴虚发热,乃热病后遗或五志化火,耗伤阴液所致,当有舌瘦红而少苔,五心烦热而难寐等症候,若无,即不可以阴虚性发热施治。

案例二:风疹
某男,60岁。患风疹皮肤瘙痒,钻心难忍已数月。伴见汗出、恶风等症,脉浮缓,舌苔白润。此为风邪稽留肌腠,营卫失和所致。当用解肌驱风,调和营卫之法治疗:桂枝9克 白芍9克 生姜9克 大枣12枚 炙甘草6克 三剂,服药后喝热稀粥,得微汗出,痒止疹消,皮屑脱落而愈。(刘渡舟医案)
凤翅按:瘙痒是皮肤疾患,痒则为风,病机多为风邪客于肌肤而不去,与祛风止痒而主治,然其伴随症候也为辨证之关键。本案病在高年,属皮肤干燥,肌肤失养所致,又有汗出、恶风等症,脉浮缓,符合桂枝汤所主之证,故按异病同治之治则,与桂枝汤而愈。

案例三:汗出偏沮
孙某,男,39岁。患左半身经常自汗出,而右半身反无汗,界限非常分明,无其它咀显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阴阳,使其相将而不相离则愈。桂枝9克 白芍9克 生姜9克 大枣l2枚炙 甘草6克 三剂。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刘渡舟医案)

案例四:头汗
郁某某,女,65岁。两年来头汗溱溱,虽寒冬腊月安静之下亦汗出不止。汗出以前额为多,饮食、二便如常,无其他不适。面色晄白,脉浮缓,舌尖红,苔薄白。处方:桂枝10g 白芍12g 炙甘草5g 生姜3片 红枣6枚 煎取汁,送吞桑叶末10g 连服三剂,头汗渐减,十天后告愈。(施泽中;桂枝合桑叶治疗头汗,《浙江中医药》5:160 1979)
凤翅按:汗,有头汗、胸汗、背汗、腋汗、阴汗、手足汗等之不同,病机也各有异,但是只要病机相同,即可异病同治。上二案,半身汗出、头汗者,卫气之卫外功能失常,与自汗出理同。

案例五:低热不解
某姓小儿,11岁,夏月因感冒发高烧,输液数日高热解,至此而后,常身热汗出,畏风,长期低热徘徊在37.5℃左右,医学常规检查俱无异常。诊之脉濡,浮取无力也,舌淡苔白,口不知味,食欲不振,常疲乏少力,此桂枝证。桂枝12g 白芍12g 炙甘草10g 大枣4枚 生姜6片 仙鹤草20g 五剂。嘱药后喝热汤半碗,避风,不尽剂,热去汗止而安。(自案)

案例六:治疗夏日需穿棉衣
罗某,男,50余岁,玉田县公社干部,于1971年8月某日初诊。时届盛暑仍着棉衣棉裤。据云极畏风,自汗时出,越出汗越畏风,脱去棉衣即感风吹透骨,遍身冷汗,因而虽盛暑亦不敢脱去棉衣,深以为苦。其人平素纳食少,乏力倦怠,尚无其他症状。我诊为正气虚弱,营卫失调,予桂枝汤五剂。五天后,已不畏风,能骑自行车来,且已脱去棉衣改穿夹衣,汗也减少,嘱再服三剂。约半月后带另一病人来,是时已着单衣裤,说已不畏风,也不自汗。(祝谌予;若干古方之今用,《中级医刊》1:45 1979)
凤翅按:上案发热汗出恶风,脉濡是浮取无力,本案自汗出无发热,极畏风。上案服桂枝汤热解汗出自止,本案服桂枝汤汗止畏风除,可见发热非桂枝汤证所必有症候,而汗出、恶风是为的证者。

案例七:过敏性鼻炎
黄某某,女29岁,小学教师,1975年1月14日来诊。患者自述,阵发性鼻痒,喷嚏连声,流白色清涕,鼻塞,头痛,反复缠绵两年之久,冬季寒风刺激后尤甚,曾经中西医多次治疗未效。处方:桂枝、白芍(各)9g 炙甘草5g 生姜3片 大枣5枚,另加葶苈子15g 蝉蜕9g,二味研细末分3次吞服,汤药送下,一日服完。用上方6剂,病者自述病已痊愈。(来春茂,桂枝汤加味治疗过敏性鼻炎,《新中医》1:4 1978)
凤翅按:涕为五液之一,液入肺为涕,鼻为肺窍,流涕也仿佛自汗。鼻痒、喷嚏、清涕、鼻塞病在鼻,当责之于肺,是肺寒,桂枝汤乃温药,故能温肺御外寒。用葶苈子是为泻肺之壅,蝉蜕祛风止痒。

案例八:治疗皮肤瘙痒
姚某某,女,32岁。1964年5月25日初诊。自述:肌肤寒凛已有数年,近年来皮肤着痒,如虫行感。检查:皮肤间无明显皮损,划痕实验阳性。舌苔薄,脉浮缓。证属血虚风邪外客,营卫不和,以至肌肤失于濡养。治以调和营卫,养血祛风。方用:桂枝4.5g 白芍、当归(各)9g 炙甘草3g 生姜2片 大枣5枚 11剂后,肌肤瘙痒减轻,肢体寒凛亦渐温和,续服原方7剂,获愈。(顾伯康,桂枝汤治疗皮肤病的临床体会,《浙江中医杂志》5:30 1965)

案例九:慢性顽固性荨麻疹
李某某,男,25岁,8月15日初诊。病史:参军分驻东北,感寒后全身皮肤起疙瘩,有如云片,剧痒难忍,反复发作,迁延于今不愈。平时常服苯海拉明、扑尔敏、非那根等药,效果不显。今年年初退伍回社,病发依旧,每日均发,服中药数十剂,效亦不著。现症:剧痒难眠,精神萎靡不振,身倦乏力,头昏心慌,肢冷易汗,易于感冒,不能工作,面色少华,全身散在性皮疹,多处皮肤搔痕。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象细弱无力。诊断:气弱卫虚型慢性荨麻疹。治法:补气固表,调和营卫,祛风止痒,方用玉屏风合桂枝汤加味。生黄芪30g 生白术15g 川桂枝9g 杭白芍15g 生姜3片 大枣3枚 生甘草9g 炙防风12g 炒天虫12g 地肤子15g 服上方2剂痒止,服完3剂皮疹消失,服完5剂精神复康,上班工作,随访两个月,未见复发。(赵宝洪:玉屏桂枝汤加味治愈一例慢性顽固性荨麻疹的体会,《南通医药》1:53 1979)
凤翅按:桂枝汤证发热、恶风、自汗出,是病在表,乃皮毛之疾,皮肤瘙痒也为表证,故合桂枝汤证者即可以桂枝汤治之。上案无兼症,即不加味,本案有兼症,加味玉屏风是因易感冒,与之实表祛风者,僵蚕别名天虫,与地肤子同用是祛风止痒效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