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12》31热论篇32刺热篇

 钢铁虾f1y83lb9 2019-03-31

热论篇第三十一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黄帝问,现在看到的热性病,都为伤寒之属,有时痊愈有时死亡,其死期都在六七日之间,其恢复健康却在十日以上,这是为何呢?我不懂,请老师说明。
歧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歧伯回答,太阳经是诸阳经之首也,它的脉连到风府穴,所以能主诸阳经之气。人伤于外感风寒,必生热症,此热即令盛,亦不死人。但若寒邪进入阴经,使阳经与阴经皆感受风邪,如此一来,病人必死。
帝曰,愿闻其状。
黄帝说,希望能更详加陈述。
歧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顶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藏不通,则死矣。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嚢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歧伯回答道,伤寒起初之时,病在太阳经,所以会有头痛项强,腰椎强硬的症状。一旦失治,一星期后会进入阳明经,阳明主肌肉,此经脉络夹鼻两侧,进入眼目,会造成身热眼疼而鼻中干燥,无法安卧状。再过一候七日,病入少阳经,少阳司胆,其经脉顺延胁肋而络在耳中,会造成胸胁苦满而耳聋。如果只是三阳经络受病,病邪未入阴脏,可一汗而病去。如果未加施治正确,四候二十八日后,病进入太阴,太阴脾脏分布肠胃之壁,上络于咽口(食道口)会造成病人腹胀满而咽喉干燥。五候三十五日病邪会进入少阴,少阴肾脉贯穿肾脏,上络于肺,连系舌下治疗会造成病人口燥舌干而喝水不止。六候四十二日,病邪入侵厥阴,厥阴肝经顺延生殖器而上络于肝脏,会造成人情绪烦而腹满而阴囊上缩。一旦三阳三阴五脏 六腑皆受病,气血无法运行,五脏代谢物无法排出,此人必死。
其间有不同时受寒于阴与阳者,如一候七日,病邪仍留太阳不傅里,此病邪必衰,头痛渐减而自愈。如一候十四日,病在阳明不传里,则病邪必衰微,病人身热必减而自愈。三候二十一日,病邪居少阳不传里,其病势必衰,耳中必渐可听闻。四候病在太阴,不见阳症,其邪又不傅里,其病必自衰微,腹满日减,而饮食、胃口大开。五候病在少阴,不见阳症,又不再傅里,病邪必衰,病人必渴止且腹不满矣,舌渐润而有喷嚏出也。六候病在厥阴,若无阳症,只有阴症,其病必自微弱,阴囊松下,少腹软柔,病气巳去,待日可复矣。
帝曰,治之奈何?
黄帝问,治法如何呢?
歧伯曰,治之各通其藏脉,病日衰已矣。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歧伯回答道,治法在使脏腑之经脉流畅不阻,病必日渐衰微(免疫系统治疗即萌于此),若是病未及三候,可一汗而愈。如满三候病入肠腑中,可用通利法,攻下而愈。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
黄帝问,热病有时痊愈了,但常有余邪留在体内,又再生病,是为什么呢?
歧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
歧伯回答,会有余邪遗留体内者,是仍有发热时,却勉强饮食入胃造成的。此因病衰退时,余热因饮食而内藏,饮食之热与其余邪相合,造成发热,这就是遗热之因。
帝曰,善。治遗奈何?
黄帝说,答得好。那像如此反复发热,该如何治疗呢?
歧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
歧伯回答,看它的虚实,调理其顺逆之过与不及,必能愈。
帝曰,病热当何禁之?
黄帝问,有热病时,须禁忌事项是什么?
歧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歧伯上,热病稍愈时候忌食肉类,否则热必复来;又忌多食,会生遗热,这是禁忌事项。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
黄帝问,阴阳两感于寒邪时,其脉形与病症是如何呢?
歧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倶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倶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谗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倶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歧伯回答,阴阳同时感受风邪时,若一侯七日内,太阳与少阴同时生病,其症状是头痛口干,烦躁腹满状。二候病入阳明与太阴同时受病,其症状是少腹胀满,身体高热,饮食不入,胡言乱语。三候二十一日,邪入少阳与厥阴,二经同时受病,造成耳聋阴囊内缩手足逆冷,食物饮水无法入口,不识亲人,此六日内必死。
帝曰,五藏已伤,六府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
黄帝问,一旦五脏受损,六腑又无法排泄,气血不通利,如此则病人经过三日便死亡,为什么呢?
歧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歧伯回答,阳明是十二经脉中最首要的,其脉气血过盛,必不识亲人。三日后,胃气已尽竭,故病人必死。
凡病始于冬季伤于寒后成温热病的,在夏日至前发病为温病,在夏至日后为中暑,暑热会与汗同时出,故吾人可用汗法把暑邪自汗出而离开身体。
刺热篇第三十二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
肝生热病时,(肝炎)病人必小便先黄腹中隐痛且容易疲劳,身体发热。一旦热盛,会造成病人狂言乱语,易受惊吓,胸胁满痛,手足躁扰不安,无法安卧。此病若逢庚辛金日受克之时,必加倍严重,甲乙木日当令之时,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阴阳相绝,病人必于庚辛日受克之日而死。吾人可用针刺足厥阴与少阳两经。脉气上逆必产生头顶阵阵痛,这是脉气上冲头面之故也(肝经支络入百会穴)。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
心发生热病时,先有悒悒不乐的症状,数日后才生热症。热盛则发生急剧的心痛,情志烦闷不舒,易呕,头疼面色赤红,身无汗出。如逢壬癸水日为受克之期,病必加重,逢丙丁火日为当令之期,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气,手足冰冷,这是危症,病人必于壬癸水日死亡。可刺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来施治。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俛仰。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
脾脏生热病时,病人会先头重脚轻,再两颊痛,心烦,面青,想呕又不吐,身体发热。热盛时则腰部痛,无法前后弯曲,少腹胀满下痢,雨侧颔部痛。如逢甲乙木日为受克之期,病势必加重,戊己土日为当令之期,必生大汗。一旦有呼吸短促,手足冰冷的危症,逢甲乙木日必死,可刺足太阴脾经与足旸明胃经。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欬,痛走胸膺背,不得大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肺有热病时,初始必感皮毛战栗,再就厌恶风吹与寒气,舌生黄胎,身体发热。热盛时则生喘咳不止,胸肋背部疼痛,无法深呼吸,头痛强烈,汗出皮表且感觉寒冷。此病逢丙丁火日为受制之期,遇庚辛金日为当令之期,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是危症,逢丙丁日必死,可剌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使其出血如大豆般之大小,立可痊愈。
肾热病者,先腰痛胻酸,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胻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刺足少阴太阳。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
肾脏生热病者,先产生腰痛足胫酸痛,苦于口渴饮水不止,身体发热。热盛时则生项强头痛,足胫寒冷且酸。足底热,不欲多言。危险时会有项部疼痛,走路摇晃不定。戊己土日为受制之期,病必加重。壬癸日为当令之期,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逢戊己土日必死。可针刺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以上所有热症,出汗时必是其脏气最旺之时,即属性相同之期。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剌之。名曰,治未病。
肝发热(炎)之病人,必左颊位先赤。心发热之病人,必额上先赤。脾发热之病人,必鼻上先赤。肺发热之病人,必右颊先赤。肾发热之病人,必下颔先赤。能于未发病时,已见赤色而施治者,就是髙明之医师治病于未发之时也。
热病从部所起者,至期而已。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重逆则死。诸当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大出也。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处,身寒而止也。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剌足少阳,补足少阴。病甚者,为五十九刺。热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热病始于头首者,剌项太阳而汗出止。热病始于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暝,刺足少阴。病甚为五十九剌。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
如果热病皆从其部位起赤色,施治得当,则在到脏气最旺之日必痊愈。如刺法不当,则必须要过笫三次脏气最旺之日才会好,严重的逆治会使病人死亡。因为热病要汗出而止,必在当值气旺之日方可大汗。治疗各脏之热病,必先令患者饮入大量之冷水再施刺法。令其穿薄的衣服,居于阴凉处,令身体变冷而停止施治。
凡热病若先见胸胁部痛,手足躁扰,可用刺法来泻足少阳胆经,补法来强化足太阴脾经,病情剧者,可依水热穴论中五十九刺来泻热。若热病初时手臂疼痛的,可剌乎阳明手太阴二经,令其汗出而止。热病初生于头部者,可刺项部太阳经穴,令其汗出而止。热病始生于足胫者,可剌足阳明胃经,令其汗出而止。热病先发生全身沉重,骨头瘸,耳聋,目昏眩者,可剌足少阴肾经,严重时可利用水热病论中的五十九穴来针刺去热。热病若先发生目眩晕而发热,胸胁苦满,可刺足少阴肾经穴与足少阳胆经来治疗。
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荣未交,曰,令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其热病内连肾,少阳之脉色也。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胸中热,四椎下间主鬲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热,荣在骶也。项上三椎陷者中也。颊下逆颧为大瘕。下牙车为腹满。颧后为胁痛。颊上者,鬲上也。
太阳病脉现,病人面色光亮,两颧发赤,此为热病也。赤色停留不动,则可说,只须得汗即愈,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若脉呈现太阳与厥阴相互争夺者,死期不出三日了。
若太阳热病内延肾脏,则会呈现少阳之脉与色。少阳的脉出现与色赤在两颊,这是热病。若赤色不传变,即可说,一旦得汗即愈,时机未至尔。若此时又与少阴脉互见且相争者,死在三日之内。
凡热病必有气穴,三椎下身柱位痛,必主胸中大热。四椎下有痛点,必主横膈
P141-150
有热。五椎下有痛点,必主肝脏热。六椎下有压痛点,主脾脏热。七椎下有压痛点,主肾脏热。这些都在督脉上可察知的反应病点。这是以第三椎身柱穴位为标准来察的法则。
自两颊下方赤色逆行上颧,表示腹中有大硬块。如赤色向下牙颊车位扩散,必有腹满之症。颊下向上位扩散赤色者,为饮食已不入口的疾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