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最近读到一篇关于复旦网红教师陈果的文章,文章由陈果将“耄耋之年”错读为“毛至之年”说起,谈到了陈果的课程内容。文章的作者对将课程内容鸡汤化的现象表示不能认同,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文章作者说,“相比之下,前两天火遍全国的‘流浪大师’沈巍,所说出的句子,可能还更有‘哲理’一些。笔者看到这里突然感觉陈果和沈巍的走红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小视频。正是由于小视频的广泛传播,让这位原来只在复旦校园里有些名气的陈果走红全国。更为神奇的是,也是由于小视频的强大传播功能,让沈巍在几天之内成为上海“博学”流浪汉,流浪大师。 陈果作为复旦大学的高级讲师,哲学博士,应该说是具有较高的学识和水平的,能在复旦大学混得风声水起,那也应该是有一定能力的。即便是如此,偶尔读错一个字,也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当年北京大学的校长,比她名气可是大得多了,不是也将”鸿鹄“之志读错了吗?笔者认为并不应该以读错一个字而过分苛责一位教师或者校长,而不能赞同的是对学术内容的浮浅化。 陈果的课虽然是“金句”频出,什么“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真正成熟的人,都活成了一束光……”,这些听上去十分优美又似乎充满哲理的句子,只能抚慰一些具有小资情调的人们傲娇的心灵,丝毫不能让人们感悟到生活的道理。那些辛勤劳作在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如何做到风情万种,那些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农民如何起舞来不辜负生命,那些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工作在大漠荒原的科技工作者,一直没有发出光,而且还要隐姓埋名,难道他们还不够成熟。作为思修课教师,如果整天向学生灌输的都是这样的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我们的学生将如何面对社会上复杂的环境和生活。 在陈果诸多的讲课视频里可以听到的都是这样一些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句子,听得时候是非常的悦耳,但是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却会感觉什么都没有听到。这里而几乎没有任何的学术含量,也没有哲学思想的深刻,作为为复旦大学的教师,这样的学术浅薄是不应该的。当网络把陈果捧红,流量造就了一位女神教师的同时,我们应该反思的是,这真是大学生们需要的思修课吗?如果大学生们整天想的是活成一束风情万种地起舞着的光,他们怎么回到平实的陆地上呢?陈果的口才和知识作为一个教师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她应该做的是不要在沉浸在网络流量的世界里,而是回到大学生真实的生活中,利用自己的优势向他们传播真正的人生道理。让他们能够面对现实,树立理想,刻苦学习,做一个踏踏实实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对家人负责任的人,做一个勇于承担责任有担当的人。 流浪大师的走红是网络世界创造的一个奇迹,但与陈果不同的是,从目前的情况看,沈巍的光环并没有给他自己带来什么利益。除了开始因为敬佩这位流浪汉的学识而发送视频的几个人,其他的都是为了金钱和利益而疯狂表演的戏精。那些为了拍到大师的身影不远万里赶到大师住所的崇拜者,为的是自己视频的流量。那个费尽心机混上了“师娘”名号的中年女人,只不过精于策划的将自己捧红的网络演员。好处是沈巍并没有被这个造神浪潮所裹挟,终于在不胜其烦的情况下搬离了原来的住处。从这点上看,这位具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和自己的生活信念的人还真是有一些大师的风范。 流浪大师的走红是一件意外,但是在网络世界里,这种意外也许不是什么意外。一个人无意中上传的一个视频,就可能引起全国范围的轰动,这已经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了。陈果依然可以利用网络传播手段将自己的课程内容更广泛的传播,只是希望她课程的内容更加接地气。沈巍如果还想继续流浪,也希望人们尊重他的选择,不要打扰他的安宁。当然笔者更希望他回归平常,用自己的学识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即便是利用现在的名气,开一个讲解国学的直播,也是一个不错的做法,只是莫再让戏精们为了金钱来消费大师的名声了。 在网络世界里,请不要让流量异化了生活,无论早陈果们,还是沈巍们,还是形形色色的各色人等的我们,也应该包括那些戏精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