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剧《都挺好》前几天迎来了大结局,倪大红饰演的老爸苏大强成了“网红”。只不过这个“网红”不是人见人爱。 这个老头可气之处有很多,脾气古怪、性格懦弱、自私懒惰,还爱“搞事情”。每月5000元养老金,不好好过日子,梦想发“偏财”误入投资陷阱,最终积蓄都打了水漂。 事情是这样的。 苏大强去银行存钱时, 被一张传单吸引了目光: 收益率9%的理财产品! 苏大强请同事老聂一起去了解情况, 理财公司“首席顾问”介绍了一款产品, “零风险”“能保本”, 收益率更高达20%! 苏大强毫不犹豫地投了一万多。 第二天, 苏大强就收到了短信提示: 收益200元已到账, 两个月后预计收益800元。 哇塞,好棒! 喜出望外的他又追加4万, 把自己所有积蓄6万元都投了进去, 从此每天吃吃喝喝, 做起了“发偏财”的美梦。 直到某一天, 理财公司人去楼空, “首席顾问”的电话成了空号, 老头当场晕倒进了医院。 苏大强到底上的是什么当呢? 他买的到底是个什么“理财产品”? 帮帮看了整个过程后, 感觉一些情节似曾相识: 高档写字楼、承诺高收益、承诺保本…… 怎么看怎么像我们经常报道的: 非法集资! 人民银行曾描述过非法集资的三种模式: 一是资金池模式。一些P2P网络借贷平台通过将借款需求设计成理财产品出售给放贷人,或者先归集资金、再寻找借款对象等方式,使放贷人资金进入平台的中间账户,产生资金池,此类模式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二是不合格借款人导致的非法集资风险。一些P2P网络借贷平台经营者未尽到借款人身份真实性核查义务,未能及时发现甚至默许借款人在平台上以多个虚假借款人的名义发布大量虚假借款信息(又称借款标),向不特定多数人募集资金,用于投资房地产、股票、债券、期货等市场,有的直接将非法募集的资金高利贷出赚取利差,这些借款人的行为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三是庞氏骗局。有个别P2P网络借贷平台经营者,发布虚假的高利借款标募集资金,并采用在前期借新贷还旧贷的庞氏骗局模式,短期内募集大量资金后用于自己生产经营,有的经营者甚至卷款潜逃,此类模式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集资诈骗。 苏大强上的这个当, 特别像这第三种模式: 庞氏骗局! 先通过高收益诱饵“拉新”, 吸引苏大强这种 贪财又缺乏理财知识的人。 随后“理财顾问”粉墨登场, 将一款并不存在的理财产品 吹个天花乱坠, 新来的人投了点小钱之后, 他们会先放点甜头, 利用吸收来的钱发放一些收益, 待投资者一个个防线大开追加投资, 公司收获大量资金后, 携款潜逃。 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 说到高收益理财, 还有一些坑, 虽然不是庞氏骗局, 也能让很多人蒙受损失, 甚至还是老聂这样有点常识的人呢! 监管部门公布过一个案例, 案子中的投资者, 以为自己买了正规的私募基金, 其实高收益背后, 是一种更“高级”的套路。 帮帮曾经通过一张图来说明这个套路↓ 看明白了吗? 这个XX宝的用户, 买的并不是私募基金, 而是违规拆分交易的“山寨货”。 真正的私募基金 只能向特定投资者发行, 像苏大强这样的小户根本没资格买! 证监会《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合格投资者”应该具备相应的风险识别能力以及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能低于100万元,且投资者作为单位的净资产不能低于1000万元,个人的金融资产不能低于300万元、最近三年平均年收入不能低于50万元。 单只最低100万, 个人年收入50万、300万金融资产… 为什么设立这么高的门槛呢? 因为: 合格投资者标准过低容易将不具备风险识别能力和承担能力的公众投资者卷入其中,引发非法集资。因此,监管部门对私募基金设置100万的投资门槛,是为了保护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的普通投资者。 上面案例中的XX宝平台, 把原本投资门槛为100万元的 私募基金收益权, 拆分为1000元和10000元起点的产品, 绕过监管门槛, 吸收了大量像苏大强这样的 不具备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 一旦出了问题, 损失就成了他们不可承受之重。 现实中, 非法集资常常被伪装成私募基金。 中国基金业协会提示, 关注四个要点, 可以区分私募基金和非法集资:
其实说到底, 苏大强之所以上当,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缺乏知识外加贪婪。 他给普通投资者敲了警钟, 如果你风险承受能力很弱, 却追求过高收益率, 很容易掉入高风险的陷阱。 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曾公开提示普通投资者:“理财产品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很危险,超过10%就要做好损失全部本金的准备。” 6%、8%、10%,三条警戒线大家都记住了吗? 作者:张维嘉 朱蕾 |
|
来自: 昵称72056340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