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时候重新设计你的学习策略了!

 一颗归来少年 2019-03-31

大多数教育培训和知识产品,只能让我们从新手到进阶新手,最多达到胜任阶段。想要更进一步,我们就得自己去设计了。今天我们介绍的学习策略,主要针对的就是中高阶学习者——胜任阶段、精通阶段、专家阶段。

1

在去年(2018年)开始的时候,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新一年,你的学习隐喻是什么?》。在这篇文章里,我们梳理了有关学习的五个隐喻,它们是:

- 学习是反应的强化

- 学习是知识的获得

- 学习是知识建构

- 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协商

- 学习是参与实践共同体的隐喻

这五个隐喻分别来自心理学的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有关计算机信息处理领域、建构主义、人类学领域的情境认知与学习的研究。

现在大部分的教育机构都还在采用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学习隐喻,即学习是知识的获得。学校教育、职业教育、传统教学机构、互联网在线教育及知识付费产品大多是基于这个学习隐喻建立的。具体例子你可以自己想想,我不再列举。

这些机构和教学产品(包括各类学习的 APP)相信,“改进学习就是通过提高信息清晰度以此来更有效地将知识传达给学习者”。所以,许多教育机构、课程产品都在学习内容的深浅程度,以及生动形象、娱乐性方面下功夫,希望以此提高教学质量或用户好评。但作为用户或学习者,特别是非学校学习者,你感觉自己的学习效果如何呢?

其实,他们一直存在这样的假设:

如果教师将他们知道的事传达 (传输)给学生,那么学生就能掌握得同样好。教学是向学生传递观念的过程。好的教学意味着更加有效地传达。

其中隐含意思的就是,学生或用户是知识的容器,知识是一种可以被传递并被个人所有的物品,教师或讲师因为学习这些知识的时间更长、理解更好,因此能更好地传播它们。

但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知道,知识不仅仅是规则的,结构性的“物品”,还有许多是复杂的、结构不良的、默会的、开放性的。更重要的是,我们真实情景下所要解决的问题,往往需要的就是这类知识。

实际上,从20世纪80、90年代建构主义开始,美国学界等就对知识和学习的研究已经更进一步了。到了今天,专门研究学习方面的已经成为一门学科,即学习科学。

就像认识世界一样,我们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收外部信息,而是试图去理解和建构——天空为什么会下雨、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农作物如何种植——在这个过程,我们出现的困惑、焦虑、混乱、好奇、反思等,都是意义建构的心理表现。换句话说,学习是意义建构的过程,而不是知识传输的过程,它是由意图和反思引导的有意识活动。 

除了我们内部个人的意义建构,我们还会参与到社会意义的协商。换句话说,就像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物理世界一样(比如国家或社群组织等),我们还共享着同一个精神文化世界。

在这个文化世界当中,我们依赖他人的反馈来确定自己的身份、成就以及荣誉等。学习也是。美国认知心理学家柯林斯和布朗、美国社会人类学家让·莱夫和独立研究者爱丁纳·温格等人研究发现,学习是情景性的,是个体和环境的互动中交互建构的,它是知识的社会协商和参与实践共同体的过程。

问题是,许多的教育产品以及学习者的观念还停留在“学习是获得”这种陈旧隐喻层次上。当然,从产业和商业来说,“获得”隐喻的学习产品更标准化、更容易普及,成本较低;对学习者个人来说,“躺着”就能学习,很省力。

不过,这样的产品以及这样的学习也只是教与学的初级阶段,面向的对象即学习者也多是初学者和进阶学习者。对于精通者、胜任者甚至专家等中高阶学习者来说,这样的学习远远无法满足。具体各学习阶段解释详见《你属于哪个阶段的学习者》

2

那么,如果你处于这个阶段,应该怎么学习呢?

实际上,在学习科学领域,已经有相应的研究和对策了。今天我们就介绍几种学习模式或策略。它们基于“参与”隐喻和“创造”隐喻而设计(后3个隐喻),分别是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推理、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认知学徒制。

首先,我们来介绍第一个,基于问题的学习。

基于问题的学习最早是在医学领域的展开的。20世纪60年代末,霍华德·巴罗斯认识到,病人诊断的过程或者说医生的工作,依赖于多个领域的假设-演绎-推理过程和专家知识的结合。采用传统授课方式——分别教授学科的具体内容,比如解剖学、神经科学、药理学、心理学等——对学习者临床应用表现作用并不大。后来他开始在教学中使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结果效果非常显著。此后这种方法迅速在医学院其他科目展开,后来推广到商科,法律,工程,高等教育等领域。

在基于问题的学习当中,问题关系到我们获取知识和推理策略,它一般是是复杂的、跨学科的,并非结构清晰简单化的,比如如何运营一个产品,这就是一个综合问题,其中涉及到网络科学、市场营销、工商管理、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等学科领域。然后我们可以根据这个问题,查找资料,分析探讨。具体的方法,可看下图

一般在这种学习策略中,选择或召集一个3-5人的协作小组中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建立小组最直接的好处是,你不会半途而废,因为问题复杂,一个人吭哧吭哧在那里解决,不如多找几个人大家一起讨论、协商。

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会遇到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自己好奇想要解决的问题,此时,你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一步步深入学习。

第二个,基于项目的学习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从教师、教材那里获取知识,现在则变成了从各种在线课程和知识付费产品那里获取知识。这两种方式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采用“获得”隐喻即“学习是知识的获得”,它们的区别,只是换了一种技术形式而已。

《剑桥学习科学手册》

早有研究表明,这种被动接收信息的学习只是一种表层学习,只有当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与外界交互,并积极建构意义的时候,深层理解才会发生。

基于项目的学习,就是一种参与真实世界而非脱离情景的活动。在其中,学习者模拟专家研究的过程,通过观察、分享、应用、讨论等形式促进理解,最后制作出一个能够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产品。

下面是基于项目学习的大致学习过程:

①从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始学习,这个问题在基于项目的学习中被称为“驱动问题”。

②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中对驱动问题展开探究,其过程就像科学家/历史学家/管理学家/营销专家那样思考和研究问题。(问题所属领域对应领域专家)

③参加协作性的活动,一同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

④有效利用技术工具比如协作平台、视频会议软件、可视化工具等等,提高学习效率

⑤创制出一套能解决问题的可行产品。

那么,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如何进行基于项目的学习呢?首先从一个驱动问题开始,比如,我想要一个月内建立一个陌生学科(比如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体系。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呢?

我们就可以提出某些假设和猜想、制定计划、实施计划、验证假设,期间我们不仅可以找这个学科领域的达人请教,也可以利用技术工具如维基百科、谷歌学术网站等搜寻该学科的学术大牛及其文献著作等等,然后使用知识图谱工具等对搜寻的资料进行可视化分析,最后制作出一个“如何快速建立任一学科的知识树”的电子书或教程。

这一系列的过程我曾在2016年参加一个心智学徒活动中体验过,具体的研究过程可见文章

其实物理学家惠勒就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要想了解一个新的领域,就写一本关于这个领域的书。可以说,这就是一个基于项目(书籍)的学习。有关这句话的感想我曾在我的博客上写过一篇“写作即学习即创造”,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一看。(文章链接:http:///2016/07/31/writing00/)

第三个,基于案例的推理和设计学习

案例学习是我们大家经常听到的学习方法。但具体我们该如何通过案例进行学习呢?

实际上,案例学习准确地说是基于案例的推理,它是一种从经验中学习的方法。在20世纪70年代,认知科学家尚克和埃里克森发表论文指出,人们日常生活中事件的顺序被贮存在一个高度概括的“脚本”中,人们借助这些脚本生活。

所谓脚本,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记忆中贮存的知识结构,它可以表征日常的情景、事件顺序和特点,以及某些特定经验等。比如“红绿灯”,绿灯行红灯停,任何一个走过马路的人都会形成这样的“脚本”。而且这个脚本会随着对应的情景发生变化,比如,如果有一次你看见别人闯红灯时发生了碰撞,那么当你过马路时,这个“脚本”会提醒小心左右。

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种研究逐渐形成了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的大脑中存在着成千上万的“案例”,这些案例类似脚本一样的结构,人们能识别新情景并且从巨大的记忆库中搜寻与当前情景最吻合的案例。

后来,基于案例的推理扩展成了学习理论。该理论指出,学习者的知识以案例的形式存在。学习者在解决问题时,总是根据已有的案例经验进行分析、判断并作出决定。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认知过程包含检索、复用、评论和保存四个步骤。

那么日常学习中,我们如果使用这种方法呢?

应用基于案例推理我们可以采用两种形式来学习,一种是基于目标的场景学习,一种是通过设计学习。前者主要是通过角色扮演来在一个含有目标的、真实复杂的情景中应对一个真实挑战。比如假扮销售员,学习销售广告的商业技巧;后者是以项目学习的形式展开,学习者通过努力完成设计挑战来学习,如设计一个爬虫以学习python,设计一个动画角色以学习3D MAX等等。

以上是从设计中学的循环模式,我们可以依据这个模式指导学习。

因为这些理论原先是针对学校教育的,对于已经从学习毕业工作多年的我们来说,我们完全可以借鉴这些方法高效学习。比如在基于目标的场景学习,原本的学习角色是需要扮演,但我们完全是“本色表演”——你的职业就是你的角色,想想你工作中想要训练的技能,完全可以基于现实环境制定计划进行学习。设计学习也是,特别是对于编程、设计、运营来说,完全可以以项目的形式展开。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可以:

①利用经验,检索/解决问题

②阐述经验以明确自己学到了什么

③编写案例,并标记这些案例的用途,为它们编上索引号以利于未来的应用

④反思

⑤迭代精制,在不同场合实践自己的观点,体验应用中的失误,解释这些失误并再次尝试,修正自己学到的知识。

其中,最重要的是找到案例库,并建立自己的案例库。这些案例库,不论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都可以作为日后推理学习的资源。其中的案例可以是故事的形式,也可以是结构化的表格等。并且要标注下其中涉及的技能或概念的应用范围,这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与之相关的内容,完善对它们的定义,扩大它们的适用性。注意,每个案例要呈现从定义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有利于我们回顾解决问题时的思路和策略,方便后期迭代。

第四个,认知学徒制

学徒制不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是一种非常最常见的学习方法,在中国甚至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可见对于学徒来说,师父的重要性。

这是《学习科学的关键词》中有关传统学徒制和认知学徒制的区别。和传统学徒制相似,认知学徒制是指在专家和新手互动中完成某项任务。这个过程就是学习,不过重点不是学习什么手艺,而是通过参与真实的学习经验,来发展认知技能。这些认知技能多具有普遍性,可以在很多不同的环境中应用,比如如何提问、如何搜寻和挖掘问题线索、如何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如何撰写报告或备忘录等。

认知学徒制强调,知识必须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许多概念和模型不仅仅是陈述性或程序性的知识,而是认知工具、应用工具,需要放在不同情境中使用后才能掌握。

那么如何进行认知学徒制的学习呢?作为某个领域的新手,我们可以通过“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融入这个领域的圈子。一开始可以围绕这个领域的某个重要成员,做一些外围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从观察专家或大师的工作过程、风格,与同伴及专家讨论,在做中学。这样,随着技能的增长、信任的提高,我们会逐渐接手一些重要的工作,慢慢进入圈子的核心。

这是一个从“边缘的”的参与者到这个领域合格者、胜任者的过程。

其实不仅在领域学习当中,在职业发展过程也可以从一名认知学徒开始,成为你所在行业的专家。在《生涯线》中,就指出中如何收集反馈信息积极改变,沃戴维·范鲁伊就指出,征询导师是收集反馈信息的最佳方法。

导师能够为你提供一条向他人学习的快速通道。如果有人的工作正是你梦想的,或者说你正在朝着他的岗位前进,那就去找他们吧。你要培养彼此之间的关系,获得他们的真知灼见...如果有机会考取证书、参加培训或者参加其他组织的活动,首先就要找一位知识渊博、做事细心的导师。

还有根据德雷福斯技能获取模型,即便是成为专家,如果想要成为大师,也一定是在师徒关系中完成的,专家从模仿大师的风格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可谓突飞猛进,各种协作工具也是层出不穷,不论是基于项目的学习还是基于案例的推理,以上这些学习策略我们都可以使用计算机工具进行高效协作。在协作社群当中,在学习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之中参与协商,建构自己的学习意义。

在进行协作学习时,我们要注意必须将参与者的学习可视化,以此作为协作过程的一部分,其次协作小组不一定要长期,也可以组建短期的小组互动。常见的协作工具有 GitHub、Trello、slack、worktile、teambition 等。

3

小结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介绍过学习者的六个层次——新手阶段、进阶新手阶段、胜任阶段、精通阶段、专家阶段、大师阶段。在其中我简要介绍了各个阶段的学习重点。

比如新手阶段,就是脱离情景的列清单;进阶新手阶段注意分清事务的轻重缓急。一般来说,大多数的教育机构只能培训新手和进阶新手,最多培训到胜任阶段,再往上,比如精通阶段、专家阶段就很难了。

从学习隐喻的角度来讲,前2-3个学习阶段都可以使用“获得”隐喻,属于浅层学习。今天我们介绍的基于问题/案例/项目的学习,以及认知学徒制,更适合胜任阶段、精通阶段和专家阶段的学习。这些学习策略背后的隐喻就是“参与”隐喻——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协商,是参与实践共同体。在参与之中,我们“建构”、我们“创造”。

我记得在《新一年,你的学习隐喻是什么?》中曾引用过梅里尔的这句话:

学生是说服自己从教学中获取特殊知识和技能的人;学习者则是从自己的经验中建构自己的意义的人。我们大家都是学习者,但是只有那些使自己能忍受精心策划的教学情境的人才是学生。

在人生的成长和职业发展过程中,我们首先是“学生”,其次是“学习者”。我们既需要从精心设置的教学情境中汲取养分,也需要从个人和他人经验中积极建构自己的意义。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成为“设计者”,设计自己的学习环境、设计自己的学习目标,设计自己的学习策略,设计自己的生涯轨迹。世间充满可能,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串联这些可能,长成你自己想要的样子。世间一切皆有捷径,却又天道酬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