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嫌弃的廉颇的一生

 野田高梧 2019-03-31

大家应该都学过负荆请罪将相和的故事。

一般说廉颇蔺相如故事,都是蔺相如视角:

蔺相如带了和氏璧去了趟秦国,完璧归赵,回来封了上大夫。

蔺相如跟赵王去了渑池之会,没丢脸,回来封了上卿,位置比廉颇高。

于是廉颇不爽了。于是蔺相如顾全大局躲着他。于是廉颇知道了,负荆请罪,将相和。

这故事众所周知,是用来告诉大家该顾全大局的。普遍站的是蔺相如视角。

但若换了廉颇视角,就会发现点不同。

《史记》《赵世家》+《廉颇蔺相如列传》=《被嫌弃的廉颇的一生》。

大致廉颇一生,先是军功无数,却被蔺相如压倒。

后来赵括的爸爸赵奢因为阏与一战,击破秦国胡伤,封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齐平。

后来长平之战,廉颇出战;中途被赵王换了,赵括顶上去,结果众所周知。

到燕国栗腹乘虚来打赵国,廉颇把燕国硬生生打回去了:又救了赵国。

赵悼襄王一上来,就要收廉颇军权让乐乘替他,廉颇气死了,打了乐乘,去了魏国。

等赵国把自己人都坑死了,没人用了,再考虑廉颇:就出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典故。

廉颇一生命运,大致如此:

赵国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

谁立了功劳,都能齐平廉颇;就连无寸功在身的赵括,都能代替廉颇。

到生死之际,还是要廉颇救场。救完场,又扔了。

真他妈扯。

想想前因后果。

赵惠文王的爸爸是赵武灵王,出了名的搞胡服骑射,振兴了赵国。

后来自己内乱被儿子逼死了。当时王与公子们的宰相用事,是肥义、田不礼、李兑这些人。

赵惠文王并没亲自逼死爸爸,但说他是借公子成的手逼杀了爸爸,大概也差不多。也不怪他:毕竟是他爸爸先企图动手的。

赵惠文王到他儿子赵孝成王之后合计四十八年,赵的相国,基本是惠文王的兄弟平原君赵胜。且在赵惠文王期间,平原君没什么大动作。

赵惠文王初期的方向,是打齐国。从赵惠文王九年打到十六年。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打齐国取阳晋,为上卿。

都说廉颇是老将,但他也不是从来都老。他当上卿时,应该也就四十出头。

但他的功爵,差不多也在此停了。

从那开始,赵国开始换思路了。燕国齐国都派人跟他们谈,从此他们开始搞魏国。

而秦国又恼恨赵国不打齐国,所以来跟赵国搞。王與燕王遇。廉頗將,攻齊昔陽,取之。十七年,樂毅將趙師攻魏伯陽。而秦怨趙不與己擊齊,伐趙,拔我兩城。

将军立不立功,是被君王的外交左右着的。

于是先出了和氏璧事件,然后赵惠文王二十年,赵王和秦王在渑池相会。

这里的细节:赵王本来畏惧,不肯去;廉颇蔺相如劝他去。

当时廉颇留守镇国,还对赵惠文王说“三十天不回来,我们就立太子为王。”这本来是常规办理,宋襄公的弟弟也被这么操作过。赵惠文王也答应了。但他听了这主意,是觉得安心,还是堵心呢?不知道。

要知道,他爸爸赵武灵王,当年就试图搞这么一出呢。趙王畏秦,欲毋行。廉頗、藺相如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遂行,相如從。廉頗送至境,與王訣曰:「王行,度道裏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王許之,遂與秦王會澠池。

从渑池会之后,蔺相如和赵奢都上位了。廉颇原地踏步。廉颇打了几次魏后,蔺相如打了一次齐。此后廉颇很长时间没动静。赵奢则通过阏与之战上位。

都说蔺相如功劳大——但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功劳真能跟廉颇此前此后的赫赫军功相比?我总觉得哪里不对。

且:蔺相如是赵王宠臣缪贤的舍人。赵奢是平原君赵胜的人。

出身不算高,但是有背景。

论战功,他俩其实都高不过廉颇;尤其是蔺相如,虽然表现精彩,毕竟只是外交的功劳。所以廉颇心理不平衡,一度跟蔺相如闹不愉快,也容易理解。

之后负荆请罪将相和,那是另一回事了。显得廉颇极为大度,很难得。

从结果看:廉颇之前在齐魏那里取得一定战果,而在渑池会之后,就被蔺相如和赵奢赶上了。

秦赵长平之战,众所周知,是赵孝成王想要上党。平原君劝他要的。

平原君肯定想过后果,知道秦国会来打?好,廉颇去挡呗。

耗久了,秦国用反间计,赵王就撤换廉颇,赵括上位。

刚才说了:赵奢是平原君手下出身。赵括是赵奢的儿子。

如果赵括这一仗赢了,最大的受益者?平原君。

“我劝王收上党,我推的人还把秦国打回去了。”

当然,赵括一输,赵国涂炭,平原君只好带毛遂去楚国,搞毛遂自荐求救兵,再等信陵君窃符救赵,来解邯郸之围。

自己闯的祸,自己想办法解吧。

五年后,燕国乘势来打了。赵国这回真没人了,于是廉颇救场。

这次他功高权重,反客为主把燕国围了,终于封了信平君,当了假相国。趙使廉頗將,擊,大破燕軍於鄗,殺栗腹,遂圍燕。燕割五城請和,乃聽之。趙以尉文封廉頗為信平君,為假相國。

值得一提的是:

这时距离廉颇取阳晋拜上卿,已经过去了三十二年。

廉颇并非一直是老将。只是成名拜爵之后,隔三十二年,才得到这么高的信任。

可惜这信任也没维持几年。

赵孝成王一死,赵国世子春平君被扣留在秦,赵偃乘机称王,就是赵悼襄王了。

这位称王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收兵权:当时廉颇出征在外,赵王临时让乐乘代替廉颇。

廉颇终于暴怒,打走了乐乘,自己去了魏国大梁。趙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樂乘代廉頗。廉頗怒,攻樂乘,樂乘走。廉頗遂奔魏之大梁。

我的一点猜测。

赵惠文王,自己经历过跟老爹的沙丘之乱,对军功卓著、可以另立新君的人物,天然不爽。

渑池会廉颇镇国、等一个月就另立新王这事,有没有给他心理阴影?不知道。

反正事实是:惠文王用兄弟平原君为相;等廉颇立功后,又不时勾引田单们过来,还让蔺相如和赵奢这两个下头上来的,位平廉颇。

平原君在长平之战前后,表现得像个投机分子:撺掇赵孝成王吃下上党。之后赵孝成王让赵奢的儿子赵括代替廉颇去立功。这两件事如果搞定,平原君显然会受益——结果玩砸了。

终于需要收拾烂摊子了,就还是靠廉颇,去搞定了燕国。

但,等悼襄王明显并不名正言顺地得到赵王之位后,立刻就要撤换廉颇,终于把他赶走了。

是所谓,被嫌弃的廉颇的一生。

从惠文王到孝成王到悼襄王,一路下来的许多出奇勾当——擢相如、用赵奢、换赵括、换乐乘。

有些操作很好和贤明,有些操作很神经。

但如果将背后的动机,理解为:

“之前赵国被沙丘之乱搞怕了,就是怕军功高有能耐扶其他人的家伙,所以从赵惠文王十六年开始,就老是有意无意地压一压廉颇,让平原君和赵王自己的人上位”……

是不是许多事就,忽然解释得通了?

顺便,这事在战国不新鲜。

秦之白起赢下长平之战后,被范雎坑死。

齐之田忌跟孙膑搞定庞涓后,被邹忌赶走。

赵之李牧抗秦有功,但将来要被郭开搞死。

吴起从魏国逃到楚国后,还是要被射死。

王翦为始皇帝得天下,但中间得不停装孙子显得贪财,才得保首领。

廉颇一辈子的经历,按照这个逻辑考量,其实也,嗯。

往好处想:他总比白起活得长不是?

回到当初。

廉颇负荆请罪那一下,真的只为了跟蔺相如和解?

还是顺便跟赵王服软,显得“您提拔的人没错,我服气,一定配合您的工作?”

不知道。

——总之,越想越觉得,唉。真没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