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咏物词的最高境界

 杏坛归客 2019-04-01

咏物的最高境界其一

或许在宋词的历史长河中,可谓是佳作迭出,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千古名篇。若说到咏物词,当是聊宋词必不可少的话题。特别是以稼轩(辛弃疾)、碧山(王沂孙)为主的咏物词,更是手法不一、技巧千变,是学习宋词最好的途径之一。不管是碧山的新月、春水、龙涎香等,还是稼轩的水仙花、琵琶等,据统计辛稼轩的咏物词达到他所有作品的十分之一。但在历代的咏物作品中,能称为咏物最高境界的当属子瞻(苏轼)的杨花词、邦卿(史达祖)的咏燕,王碧山的咏蝉。

近代词学家顾随先生认为:“赋物之作最怕赋物不成,然而更怕赋成只是个物,最好赋成似此物而又不全是此物,赋此物的灵魂,使所赋之物是物那样的人,而人又似那样的物”。读起来有点拗口,简单来说,咏物词的创作,比较重视寄托手法的运用。它之所以重寄托,在于时代环境使然。其主要表现在比兴手法的运用,以诗经楚辞式的香草美人题材写怨夫思妇之怀,寓孽子孤臣之感。咏物词中所寄托的深刻内涵,,对于了解作者的身世、性情及其时代背景,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通过词来了解作者的身世、性情,也通过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时代环境来解读词,之间是相互相成的。

咏物词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单纯描写事物形象,通过对物的描写结合一些手法来暗暗抒发情怀,如史邦卿的《双双燕》、吴梦窗的《宴清都·连理海棠》等。第二类是通过典故,借典故的寓意来表达自己的情怀,其中当属辛稼轩、王碧山最擅长。第三类就是在物与人之间不断交换,达到“人物合一”。

如果要论到词学的手法结构等,学习咏物词是最好的途径。如周美成最先用的“循环往复法”:把错综复杂的情感变化用若连若断、细腻绵长的一股潜气来贯穿,使读者紧紧地跟着作者的思路连绵起伏,循环往复式地层层递进,最终达到欣赏和融合的境地。为潜气内转法的一种。如他的《花犯·咏梅》、姜白石的《暗香》、王碧山的《花犯·苔梅》、张玉田的《红情·荷花》等等大抵如是(在他们这一流派中比较常见)。还有一种为“四面环绕法”,以物为中心,从四面八方不同点来描写,中间穿插感情变化,乍眼看上去有些散乱,实际上条理非常清晰,中心突出。如苏子瞻的《水龙吟·杨花词》、周美成的《水龙吟·梨花》、王碧山的《齐天乐·蝉》,张玉田的《疏影·梅影》以及南宋末期诸多同题咏物诗《春水》、《红叶》等等莫不如此。这种手法的特点注重叙事,凡与中心切合的事均可一一道来,以内容为主,空间随着内容的需要自然变化,时间似乎也无关紧要。这次主要围绕三首词来介绍,另外还有其他不同的填词手法在这就不一一介绍了。

咏物词首先我们得有一个理由,或赞美、或贬斥、或寄托、或感兴,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咏物来表达的。其次通过这首词要传达我们悟到什么哲理和内涵,表达什么样的情怀?也就是所谓词之神韵。并要求充分突显自我,而不要人云亦云;要动人心魂,而不能流于直诉。第三就讲究趣味,趣味我们把它称之为“俗”当中的一种,也是新意当中的一种。只有趣味还不行,还要讲究雅,只雅无趣流于老古,只趣无雅过于滑,雅而有趣方为上层。说了这么多,下面具体来看看,我们首先来聊聊王碧山的《齐天乐·蝉》

齐天乐·蝉

文/王碧山

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西窗过雨。怪瑶佩流空,玉筝调柱。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

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馀音更苦。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谩想熏风,柳丝千万缕。

首先要明白他的创作背景:

词人王沂孙生于南宋理宗在位之时,他的生平跨宋元两朝。元朝至元二十二年,元朝总管江南浮屠(忽必烈封)的僧人杨琏真伽,盗发在会稽(今绍兴)的南宋帝后陵墓。在启棺时,宋理宗的容貌如生时一般,有人说是因为含有夜明珠。掘墓者为了沥取水银,丧心病狂的杨琏真伽便取出宋理宗的遗体,将其倒悬于城门之下,曝晒了三日,然后将这颅骨切开,做成酒杯,用来在各大宴会上饮酒取乐,后又把他的骨头遗弃在草丛之中。当此之际,江南的民众都悲痛不已,“不忍仰视”。万幸尚有唐珏、林景熙等义士,闻听这个消息悲愤异常,邀集乡人,收拾帝后遗骸埋葬。同时唐珏、王沂孙等人结社填词,以“龙涎香”“白莲”“蝉”“莼”“蟹”等为题,抒发亡国之痛,此词即为其中之一。同时作者也有十年寒窗的苦读来报效国家,然却目击着国家正一点点败亡,流落于异族之手之情怀。更有由上面这事,将作者心中的那份抑郁之情、无可奈何之境、吞吐难言之意、哀吟亡国之恨等等都将通过这首词表达出来,下面具体来看看。

“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据《康熙字典》注宫魂一词:【齐王后忿而死,尸变为蝉。登庭树嘒唳而鸣。王悔恨,故世名蝉曰齐女也。】 “宫魂”是为蝉的典故出处。起拍完全就是用这典中的故事来直抒胸意,同时也点明时间,其中宫魂断,余恨一襟,而加了一个年年,给这词加上了一层悲情色彩。“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 乍咽是继宫魂断的另一种表达,最后就落得噤若寒蝉之境了。这里的柯为枝,枝已凉,叶也暗。所以才有后一句“重把离愁深诉”。这两拍有承接作用,有树方才有枝有叶,然后这些都是为一句----“重把离愁深诉” 服务的。这种修饰手法称之为点染法,前面用那么多的悲情色彩来染就为点一句“重把离愁深诉。”从这也为这词定了基调,并将主要围绕“离愁”而展开,这也是词当中常说的结构学。只不过作者是借用蝉面对秋天的到来,自己即将逝去的愁恨来寄托作者对于祖国流于异族之手的那份亡国之恨和面对君主遭辱无力回天的痛恨而已。

“西窗过雨。怪瑶佩流空,玉筝调柱。”这一拍如果单从字面意思理解就觉得少了很多味道,如果结合本词创作背景来理解,就会更知其味,原本西窗过雨为秋雨送寒,而这里紧接着用一个“怪”字作领,道出了多少无奈。如果理宗皇陵没有陪葬那些奇珍异宝,可能就不会被杨琏真伽这样侮辱了吧,虽然是作者的一厢情愿,但心中总会有丝心里作用在作怪。再结合那凄楚的蝉声,又怎一个怪字能道得清的。“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相对于第二拍,第三第四为承染。其中一“怪”一“为谁”都给这词的情感表达蒙上一层面纱,让人深深回味。为这份情感多了一份惋惜、无奈,如今国之消亡和面对启棺之事我又能做什么呢?那份在内心深处的撕心裂肺,恐也只有如今处于秋天的蝉更能体会吧!

这首词是按“四面环绕法”的结构,同时也是进行“人物合一”手法。作者在物我之间的描写角度不断转换,人物互为虚实的变化交错描绘,从而产生一种意象之间的流动和跳跃,从四面方八拓张,却又以蝉悲秋情怀为贯穿全词,将抒情介乎其中,相互映衬,使之共感,再来看看下片。

“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这里作者又将李贺的意境翻出来了,原作为【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出自《金铜仙人辞汉歌》,原作的意思是:只有那朝夕相处的汉月,伴随铜人走出官邸。怀念起往日的君主,铜人流下如铅水的泪滴。这里借意来表达对旧国和往日君主的怀念。用典的好处是我们无法一句来表达的时候,用一个典可以解决,它能让含意更为深远。而这里作者主要是借这典来表达金铜仙人携盘而去,也难再贮存降落下来露水。既然蝉以餐风饮露为生,无法贮露当表示蝉也走到了生命的末端,不再有活下去的可能了。所以马上写道:“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面对如此几番,又消得几个黄昏。一病一枯,惊秋、阅世将秋蝉刻画得非常具体。前面有介绍,这种手法的特点注重叙事,凡与中心切合的事均可一一道来,以内容为主,空间随着内容的需要而自然变化。

“馀音更苦。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馀音者尾声矣!同时也与上面的离愁、玉筝调柱等作了呼应,更进一层的渲染。就算能独抱清高,奈何造化弄人,又岂是一凄楚能概之?“谩想熏风,柳丝千万缕。”谩想曾经,熏风扑面,柳丝千缕,蝉在柳树上叫声是多么的美好、动听、悦耳。一般在结句常手法为要么结情处,要么结景处,特别是一些过悲过喜者,无法再达到更高的高度时,就用太极的方式将力量卸掉,用景结是最好的办法。所以作者这里用一个谩想,拉回到蝉的黄金时期------夏天。给读者无限的想像空间,同时也与此时的心境作比,昔日的欢乐不再,不过是徒增痛苦罢了。全词都笼罩悲剧色彩氛围,终在结处换了一心境,试着用“漫想”两字让自己更好受些,同时也将全词推到了高峰,然终是苦思无用,木已成舟。这里也如同“长门柳丝千万缕,总是伤心树。”暗暗的与起拍“翠阴庭树”有效结合,实为一放一收。另外与“重把离愁深诉。消得斜阳几度?”这两句暗合。所以别看一个简简单单的结句,可要下多少功夫才行,词最重起结,起结的好坏决定了一首词的好坏。

我们常听人说,诗词用词用字一定要稳,那什么叫稳?也就是我们每一个字的安排都要与全词有关系,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也是诗词大家与初学者之间最大的区别之一,在保证基调不变的情况下,让每一个虚词、动词、景物之间都在有所关联,并且与所咏之物更要贴切。

假如我们再回过头来按我前面提到的“四面环绕法”、“人物合一”来看这词时,就不难发现作者每一拍都在人与物之间跳跃转换,而且这词其中的用词用句毫无牵强之色,每一个感情基调的调合都紧紧围绕主旨服务。将作者家国的兴废之感和一代士人的生命悲剧深深嵌入,达入我之境,人物合一。又怎失咏物佳作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