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北游2: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

 iTeatee 2019-04-01

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其孰是邪?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故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今已为物也,欲复归根,不亦难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

知谓黄帝曰:吾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应我,非不我应,不知应我也;吾问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问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黄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予与若终不近也,以其知之也。

狂屈闻之,以黄帝为知言。

 

知继续问黄帝,说:我和您知道这些,无为谓和狂屈却不知道,究竟谁是对的呢?黄帝回答说:无为谓是真正的体道而行,因为他不知,才是真正的“是”;狂屈也接近道了,他还有知的感觉,但最终也忘记了;我和你还没靠近大道呢,因为我们还有知。“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这个和《齐物论》中的“大道不称,道昭而不言”是一个意思,也是解释了无为谓和狂屈没有回答提问的原因。

道不可致,德不可至”,道和德,不能被当成目标来完成;“仁可为也,义可亏也”,仁和义是属于可以为、也可以不为的范畴,做得好,大家赞你是贤人,做得不好,大家批评你没有仁义。仁义是社会性的,而道德是自然性的,非人力所能为,而社会性的仁义却是人可为的,可加损益的,对于礼,道家则直斥为虚伪,“礼相伪也”,万物在大道中都是平等的,尊卑贵贱这样的礼仪,对万物而言,反而意味着不公平。

接下来,庄子引用了《道德经》的原文“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只有离道远一步才谈德,离德远一步才谈仁,在纯粹的大道中,原无所谓“德不德”。你退后一步,有了感觉以后,人的精神念头一起,就看到有道了、有德了、有仁了、有义了、有礼了。道家强调自然性,在道家眼中,礼是对大道的破坏,对自然性的破坏,只因人们失去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心,才变得需要用礼来约束人的社会行为。“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这一段也是引用《道德经》的话,损之又损,使我们思想上的念头越来越少,情绪上的波动越来越少,使思想上达到“无为”状态,是说我们要安住于这样一种“无”的状态。现在已经是有形之物,要想返回虚无之本性,很难的!只有得道之人能够做到啊。“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如果生死是相同的,我们还担心什么呢?万物都是一体的,生死都在其中啊,所以说,腐朽转化为神奇,神奇转化为腐朽,都不足为奇了。

狂屈听到后,认为黄帝是知言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