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研习(第七十一章)

 闻道录 2020-07-23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是以圣人不病也,是以不病。

译文

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

感悟:

认清缺点,你才能克服弱点

谦逊是种美德,自大却是种恶习,这是我们都知道的道理。自大轻狂的人,往往就是在自己的缺点上栽跟头;而那些谨慎自谦的人,恰恰就是认识了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正,才能获得成功。

所以老子说,圣人没有缺点,这不是因为圣人真的一点缺点没有,而是他们认清了自己,所以看起来没有缺点。

《论语·学而》有句话:“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可见不仅是老子,其他圣贤之人也知道认清自己缺点的重要性,并每日贯彻落实。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他每天反省的好作风,清除自身的不良习惯,以此为镜,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荀子劝学》上也说过:“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对我们曾经失败过的事情,要分析检讨,看清弱点,调整方向,再加以重新尝试,才会获得新的成功。大部分的失败者,其实不是被打败,而是自己放弃了成功的希望。

让我们从今天开始,认清缺点,看清缺点,做一个“不病”之人。

智慧案例:

不自作聪明才是真聪明:

《庄子》里面有一个故事:知向北到玄水边游玩,登上隐弅山丘,恰巧在那里碰到了无为谓。知对无为谓说:“我有个问题问你,怎样思考才能认识大道?如何居处如何行事才能持守大道?以何种途径用何种方法能够获得大道?(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问了三次,无为谓都不回答。不是不回答,而是不知道要回答。知的问题没有得到解答,就返回到白水的南面,登上狐阕山丘,在那里他看见了狂屈,知又把三个问题来问狂屈,狂屈说:“噢!我知道,这就告诉你。”正想说的时候,却忘记了要说的话。知没有得到回答,又返回帝宫,见到黄帝又问及那三个问题,黄帝说:“无思无虑才能认识大道,无定处不行事才能持守大道,无需任何途径和方法就能获得大道(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知问黄帝说:“我和你都知道这些,无为谓和狂屈却不知道,我们双方谁对呢?”黄帝说:“那个无为谓是完全的对,狂屈接近于正确,我和你终究和道不接近,知道的人不谈论道,谈论道的人并不懂得道,所以,圣人推行放弃言说的教化。道是不能获取的,德是不能达到的,仁可以去施行,义可以损弃,礼是相互欺骗的。所以说:‘失去道而后才有德,失去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义而后才有礼。’礼只是道的华丽外表,而它也正是祸乱的开始,所以说:‘追求大道的人不是要天天学习,而是要天天减损,减损了再减损,一直达到无为的境界,达到无为的境界之后,才能够做什么都合乎自然。’现在我们面对着一个有形的世界,要想在精神上返回这个世界的虚无的本质,难道不是太难了吗!如果说还有谁能够做到那就只有得道的至人!”“从道的观点来看,生和死是同一类事物,从气一元论出发,死作为生的开始也就是从气开始,谁能够懂得这里面的大道理啊!人的生命只不过是气的一种聚合方式。气聚到一起就得到了生命,气一散开人就死了。如果死生是同类事物的不同表现形式,我们还有什么值的担心的呢!所以说,万物实际上是一体的。人们把自己认为美好的东西称为神奇,而把自己厌恶的东西称之为臭腐。臭腐可转化为神奇,神奇也可以转化臭腐,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处在一个不断的转化过程中啊。所以说:‘贯通天下的只是一气罢了。’因而圣人重视这个‘一’。”知对黄帝说:“我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回答我,不是不回答,而是不知道要回答;我问狂屈,狂屈想告诉我却终究没有告诉我,其实他不是不想告诉我,而是话到嘴边却把要说的给忘了;现在我问你,您知道这么多,为什么又说我们所说的都和大道不相近呢?”黄帝说:“无为谓是个真正懂得大道的人,之所以这样讲,正是因为他的无知;狂屈接近于懂得大道,因为他忘记了自己所知的内容;我和你终究和道不相干,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我们都认为自己明白那不可知的大道。狂屈听到了黄帝所说的话后,认为黄帝只能算是知言,还不能算是懂得大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