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理体系的数学发展---研究对象的符号化

 儒英光头 2019-04-01

公理体系的数学发展---研究对象的符号化

希尔伯特

几何学的基本概念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几何所要研究的对象,另一方面是叙述这些对象之间关系所要的术语。

关于几何所研究的对象,希尔伯特认为应当是形式化的,他生动地解释说,欧几里得关于点,线,面地定义在数学上并不重要,它们之所以成为讨论的中心,仅仅是因为公理述说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无论是称它们为点,线,面,还是称它们为桌子,椅子,啤酒杯,最终推理得到的结论都是一样的,这样,希尔伯特就形成了他的形式化公理体系的基本理念。与欧几里得的《原理》一样,《几何基础》开宗明义就是定义。

定义 设想有三组不同的对象:第一组的对象叫做点,用A,B,C...表示;第二组的对象叫做直线,用a,b,c...表示;第三组的对象叫做平面,用α,β,γ,...表示。点也叫做直线几何的元素;点和直线叫做平面几何的元素;点,直线和平面叫做空间几何的元素或空间元素。

可以看到,这与我们在第一辑《数量与数量关系的抽象》中所阐述的第二步抽象是一致的,为了摆脱研究对象的物理属性,最好的方法就是将研究对象符号化。事实上,也只有通过对于符号的计算或推理,才可能真正地消除经验直觉,才可能得到更为一般的结论。我们不能确定,《周易·系辞传》中所说的“形而上者为之道”所希望表达的是不是就是这个意思。事实上,对于许多物理属性的对象,我们并不需要深究其原因,寻求清晰的描述性的定义,而只需要合理地描述对象之间的关联,这就足以把握对象的本质。比如引力,我们很难说清楚引力的成因,因而很难给出一个有足够说服力的定义,但是,伽利略用1/2gt2描述了具有重力加速度的运动,开普勒用椭圆方程描述了行星在太阳引力下的运动轨迹,牛顿用GmM/r2描述了万有引力,爱因斯坦更一般地讨论了引力场,这样我们就能够清晰地知道在自然界引力是如何作为的了。

在哲学上,希尔伯特显然是受到了康德(1724-1804)的影响。《几何基础》这部著作原本是希尔伯特给学生授课时的讲稿,后应F.克莱因之邀为纪念高斯的文集编写成讲义,作为将要出版的著作的卷首题词,希尔伯特引用了康德的一段话:

“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直观开始,从那里进到概念,而以理念结束”

这段话出自康德的巨著《纯粹理性批判》。

希尔伯特并不一定完全赞同康德的观点,但是希尔伯特实现了康德,甚至实现了柏拉图的理想:在形式化的几何公理体系中,已经找不到直接经验的影子了。到了19世纪初,哲学家和数学家至少在一个基本点上达成了共识,即数学不能过分地依赖经验。数学要摆脱经验,一方面要摆脱研究对象的具体内容,另一方面还要摆脱在论证过程中对于直观的依赖,因此,就必须进行我们所说的第二步抽象,即对象表达的符号化和论证过程的形式化。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晰地认识到,没有第一步抽象是不可能建立起第二步抽象的,可以设想,如果没有两千多年来欧几里得几何的熏陶,人么可能深刻理解希尔伯特地这种形式化了的几何体系吗?进一步,人们借助这种形式化了的几何体系来讨论问题时,头脑中思考的载体能不是欧几里得几何吗?更进一步,如果一个学者总是在这些形式化了的抽象符号中徘徊,有可能作出根本性的创新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