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争的大智慧——摘自赵妙果讲解道德经之学用者感悟

 道德经学用 2019-04-01

争与不争自古就是中国伦理思想史用语。在不同的学派中有不同的含义。老子视其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在八十一章《道德经》中也曾多次提到争与不争,例如七十三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并引申为人道上的谦下之德,说:“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包括“不自见”, “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与人争先、争上。但强调“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二十二章),还有最著名的第八章以水喻道中说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及至《道德经》结尾所说的:“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等,无一不是老子在告诫我们要不争。

运用到我们生活中,平衡好争与不争的度,却并不容易。我们是生活在这滚滚红尘中,困在五行活在三界中,真有几人能做到如此心静如水,无欲无求的境界,世俗的羁绊太多,如何能无为,如何能不争?不争,不足以显本事!不争,不足以出头地!自古以来,人类的争似乎一直都是主基调,不管是人类尚在襁褓之中或孩童时代,就会和同龄孩子争抢喜欢的食物,孔融让梨得故事就是因为是个例,所以才显得弥足珍贵;还是帝王将相为了富贵荣华,草芥人命争夺权势疆域;似乎都在活生生体现着这种情况。

尤其,到了当今这个经济快速发展,商业高度竞争的年代,争都未必胜,不争还能有什么?现实中,也有很多人,为了各种利益争得辛苦万分,甚至不择手段。为此,在日常繁忙的企业经营中,我也曾时不时会迷茫,也曾苦苦找寻,希望能找到有一种相对完美的解法。

这些年来,在学习了老子《道德经》以后,我获得了很多正能量,让我每次在企业面临艰难战略抉择的巨大压力下,都能在《道德经》中找到智慧和方法,一路艰辛又一路顺利地闯过了一个个关卡,心中对《道德经》学用这个充满正能量平台心怀感恩;同时,我也在平时的生产经营中,似乎对争与不争,有了些粗浅模糊的认识。

直到今年夏天,我在处理公司某客户面临破产的棘手事情的过程中,突然对此有了深刻的感悟,写下了和大家一起分享!

这个客户本来是我们常熟当地一家挺不错的家纺床上用品企业,也和我们有过多年的合作经历,对方老板谈不上深交,但还算熟悉。17年年初时,开始有传言说这家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巨大风险,我当时看了一下财务报表,发现这家企业已经有超过120万的应收款,对于纺织行业来说,这么大数额坏账是非常大了,基于风险控制,我也一度让业务员暂停与之合作,先静观其变一段时间再说。直到6月份的某一天,好几个朋友都火急火燎打电话给我,说他家公司出大事了,此刻很多供应商都去堵门堵人了,政府已经介入,派出所出警在现场维持秩序。他们都在电话里提醒我,赶紧马上去现场,否则老板估计会起飞,可能以后再想找人,希望会非常渺茫。遇到这种事情,换做以前,在这么大的欠款数额下,我肯定会急得第一时间马上赶过去,加入到供应商们的队伍里,去堵门堵人要说法的。

但在这么多年学习了《道德经》智慧后,在当时我并没有采取那些过激的行动,我想,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基于多年来我对对方周老板的认知评估,他应该不是那种人,所以我打算过后联系他了解情况后再说。紧接着的一段时间,从周围朋友处传来的消息都很不乐观,由于严峻形势所逼,周老板一度破罐破摔,顽固对抗,人也一度失踪,电话也不接,拒绝任何沟通谈判,供应商们,要么群情激昂,大多数则悲观绝望。

我是在大概7月份的某天,尝试着给他打了几个电话,不出所料也没接。后来,我想还是去对方公司一趟看看情况吧。到达后发现往常热闹的公司里冷冷清清,后来,恰巧遇到了周老板的姐姐,因为认识所以聊了起来,也知道了他目前资金链断裂的客观原因。我比较同情,所以我说了些暖心肠的话,让她传言给周老板,说他还年轻,用我自己的遇到困难如何走出困境的经历,鼓励他希望他振作起来。同时并表态,我今天过来,不是来要债的,欠我的那些钱不急,我这次来只是想看看在他危难时刻,在生意上有没有什么地方能帮得上忙的。

接下来的某天,我竟然意外接到了周老板的电话,说想约我和他见面,我马上就答应,并如约和他见面。整个过程的气氛,并不像一般意义上那种,为了利益舌剑唇枪剑拔弩张的谈判,而是很和谐,甚至有温情。周老板动情说:一贯以来我们合作都很愉快,我也给了他资金上很大的支持,这次公司面临巨大压力时,几乎所有供应商都是逼他马上还钱时,我还能给他鼓励,他非常感动于我的那份心胸和善良,欠别人的钱,也许还不了了,但欠我的,他一定想办法。同时他又说他还年轻,有东山再起愿望。看到此景,我主动表态说,这样吧,欠款不急,就打个折,象征性还一点吧。最终,122万打了个2折,签了个还款协议,还24万,两年后开始,每年8万,三年还清就可以了。

回去的路上,我感慨万千,《道德经》真的博大精深充满智慧,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善的品性莫如水了,水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争,但水却是最终的胜利者。你看大海和谁争了?它只是把心量放大,把身段放低,增加无限的包容就行了,所以百川归海。是啊,有什么好争的,当我以水喻道而不争时,同时改变了对方的心量,让他的言行也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来,有了德的加持,让他主动有了通过再创业,努力赚钱还钱的动力;帮助别人,自己就会充足,给予别人,自己就会富裕。

宇宙自然的规律,利物而不害,人间人生的法则,是施而不争。不争即大争,其妙即在“不可争”之中。那么,何为不争:不争俗、不与俗争、不俗争。收心养智,慧可达大道!这就是老子不争的人生智慧。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我的感悟:争与不争,以德先行。

作者:马丽芳(作者授权代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