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傅抱石作品欣赏

 zcm1944 2019-04-02
傅抱石作品欣赏 
 
中国画家——傅抱石(上)
中国画家——傅抱石 
(1904-1965)


  傅抱石先生江西余姚人,1904年10月5日出生于南昌市。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国画家、美术史研究和绘画理论家。 
  少年时代,傅抱石在一家刻字铺和裱画店里,先是看师傅刻字、裱画,继而随师傅学习刻字、画画,为他后来的艺术路程铺垫了最初的基石。后来,傅抱石免费进入省立师范附小学学习,成了附小四年级的学生,并改名为傅瑞麟。
  1921年,傅抱石高小毕业后免试直接升入江西省最高学府省立第一师范。十七岁的傅抱石只身回到章堂乡,在亲眼目睹了傅姓家族为其游乡庆贺的热烈景象后,傅抱石难以平抑自己的激情,在油灯下铺纸研墨,一挥而就《乡居图》,记录了他的故里"山乡景幽,农家无闲人"的印象。 
  为了表达自己对石涛的情有独钟,他不仅刻制了"我用我法"的印章,还开始用"抱石斋主人"作为自己的别号。从顾恺之的《魏晋胜流画赞》到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他都一一涉猎。1925年,年仅22岁的学生傅抱石完成了他的第一部著作《国画源流述概》。
 


中国画家——傅抱石(上)
在日本留学时的傅抱石先生

  1926年,傅抱石从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并留校任教于附小。1933年3月傅抱石在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徐悲鸿的鼎力推荐下,傅抱石获得了公派赴日留学的机会,傅抱石在上海登上了赴日本的轮船。 
  在日本留学时,傅抱石和流亡日本的郭沫若建立了亦师亦友的深厚友谊。 1934年5月10日,在导师金原省吾的帮助下,傅抱石的首次个展《傅抱石中国画展览》在东京银座松板屋举行不久,傅抱石的篆刻《离骚》又夺得了全日本篆刻大赛冠军,1935年6月24日返回中国。但当他回到南昌的家中时,母亲已病故,傅抱石悲痛万分。
 
中国画家——傅抱石(上)
  1937年抗战爆发后,傅抱石应郭沫若之邀,于1938年进入国民革命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后随三厅撤至重庆。1939年4月,傅抱石携全家来到重庆,住在沙坪坝金刚坡,此后他常在画上题署"金刚坡下山斋"。 
  表现金刚坡下、成渝道上的秀美景色,反映巴山夜雨的情景意趣,成了傅抱石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创作的主题。而他的画法也一变传统的各种皴法,用散锋乱笔表现山石的结构,形成了独特的"抱石皴"。这种皴法以气取势,磅礴多姿,自然天成,也了傅抱石"打破笔墨约束的第一法门"。1945年10月,他和全家离开了居住了近七年的重庆"金刚坡下山斋",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
中国画家——傅抱石(上)

  1957年5月,傅抱石以新中国第一个美术家代表团团长的身份,率领其他画种的五名团员赴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进行友好访问,在国外100天的日子里,傅抱石共完成了49幅作品,其中在布拉格和布加勒斯特先后举办了观摩展览,对宣扬中国的绘画艺术作出了贡献。

中国画家——傅抱石(上)

  1960年9月,傅抱石率领"江苏国画工作团"开始了二万三千里的旅行写生,并由此推动了新山水画在二十世纪中期的发展。  
  60年代初,傅抱石的事业达到了新的高峰,同时他的生命也走向了低谷。1962年,病臂使他竟夜难寐,饮食不安。傅抱石并没有停止创作,在杭州创作出版了《浙江写生集》。

中国画家——傅抱石(上)
  1963年,他专程赴井冈山、瑞金,创作了《井冈山》等一批作品。
  1965年9月29日,傅抱石因脑溢血在家中辞世,享年61岁。
  新中国成立后,傅抱石除在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任美术史教授外,先后担任了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省分会主席、江苏省国画院院长等职务。 
  。
中国画家——傅抱石(上)

中国画家——傅抱石(上)
杜 甫像
中国画家——傅抱石(上)
李太白像
 
   《李太白像》描绘酒仙诗圣李白花间对月独酌的情景,把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的毫迈气概表现得非常成功,通过李白对月豪饮的情节把他那仙风道骨,才华盖世、睥睨一切、留连杯酒的独特个性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

中国画家——傅抱石(上)
屈子行吟图
中国画家——傅抱石(上)
琵 琶行
中国画家——傅抱石(上)
 
琵 琶 行   
   情景交融的叙事画本,白居易的《琵琶行》问世后,就受到了画家的关注,不少人以此为题,表现各不相同的审美情趣。如明人郭诩《琵琶行图轴》,在画轴的下半部分线描两个立着的人,一为江州司马,二是琵琶女,立轴上部全文抄录白氏长篇诗歌,用书法来衬补画轴。这种创作构思着力于诗歌本身的叙事效果。
  与前人的相同题材的诗意画相比,傅抱石先生的这幅作品可谓情景交融,以“移船相近邀相见”的场面为构图,在枫叶、荻花的情境当中,完成它的叙事风格。 
  
中国画家——傅抱石(上)
佳  人
   杜甫用高洁自持比兴手法赋诗,傅抱石也用比兴手法作画。佳人,自然是美人,但又不仅仅是只具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美的美人。杜甫的佳人不是容貌意义上的,而是精神品格方面的。诗圣之作的精神,深合傅抱石先生之心,那就是画美人必先画出有品有格的人,然后才可能是美人。 
   按照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精神,好男人的首要标准是有气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好女人则有一句笼而统之的话:女子无才便是德。德”的内涵具有不确定性,有相当多的消极甚至是糟粕的一面,但其中有一条,女子的坚贞与善良却是不可替代和抹杀的,也是后人称之为兰蕙之质、林下高风的品格。 
  《佳人》的构图简练,实因内涵的深沉之故。 
佳人倚竹,支撑身心的是内在的品格和修养。环境恶劣也好,处境困难也罢,不改的是执着与坚守。 
   。
中国画家——傅抱石(上)

后 宫 词 

  一切尽在阿堵中  一个红颜未老、盛鬓堆鸦的宫女,因为失宠,在眼泪和不绝如缕的幽怨中难以成眠,而不得不坐起来斜倚薰笼直到天明,眼看着窗外前殿的轮廓在曙色中渐渐显明。所有的失望和幽怨都写在她的脸上。抱石先生笔下的仕女特点也全部在此。

中国画家——傅抱石(上)

怨  情
  无端的忧伤  李白不愧是我国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能力是如此的多样多彩,竟然绘声绘色地深入到一个女性的内心世界,将她那漫涌上来又一时无法理清思绪的情怀描绘得如此真切,不得不让人为之惊叹,与他一贯狂放、后人视之为浪漫主义诗人的性格大不一样。傅抱石从事仕女画的创作,始于入蜀以后,大概因为其时深入研究顾恺之的缘故。也因此,他的人物画受六朝画家特别是顾恺之的影响较大。阅览得多,实践得也多,傅先生表现古代女性的丰富笔墨,就不让人感到突兀惊奇:尽管这样,以如此生动灵活的线条再现一个颦眉蹙额、由于青春期的忧郁而带来无端惆怅、落寞的女子形象,也不能不使人格外感佩。

中国画家——傅抱石(上)
长 干行
中国画家——傅抱石(上)
擘 阮图
中国画家——傅抱石(上)
阮咸拨罢意低迷
中国画家——傅抱石(上)
九歌图湘夫人
中国画家——傅抱石(上)
九歌图湘夫人
中国画家——傅抱石(上)
九歌图湘君
中国画家——傅抱石(上)
九歌图少司令
中国画家——傅抱石(上)
九歌图国殇
中国画家——傅抱石(上)
九歌图二湘图
中国画家——傅抱石(上)
湘君涉江图
中国画家——傅抱石(上)

中国画家——傅抱石(上)

中国画家——傅抱石(上)
将 进酒
中国画家——傅抱石(上)
晋 贤图
中国画家——傅抱石(上)
山阴道上
中国画家——傅抱石(上)
柳堤仕女
中国画家——傅抱石(上)
渭 城曲
中国画家——傅抱石(上)
虎溪三笑
中国画家——傅抱石(上)
虎溪三笑
中国画家——傅抱石(上)
丽 人行

中国画家——傅抱石(上)
山  鬼

中国画家——傅抱石(上)
九 老图

中国画家——傅抱石(上)

竹 里 馆
  诗意画的诗意用笔 王维的这首诗为历代许多画家涉猎过,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王维的“诗中有画”为画家提供了足够的创作空间,特别是人物独自抚琴自由自在的精神状态,与文人、画家的追求有着更多的相通之处。
  不同的画家对诗有不同的理解。但仅作上述理解还不够充分,在抚琴长啸人所不知时,明月相照的实质,自然与人的对话情境,或多或少地被淡薄了,因此不少的《竹里馆》诗意画,常常只着重表现人物,将幽篁馆舍置于背衬,显得板硬而缺少应有的意境。一个不充分、不准确的人文环境,是无法与这首诗的丰富而又深邃的意境相映成趣的。傅先生的这幅作品的生动性是显而易见的。大片的修竹幽篁,随类赋彩,覆盖了整个画面,弥散出层次分明、华滋苍润的水墨韵味,抚琴独啸的人物盘坐中间,背后丛竹修篁间隐约透露出馆舍檐角,营造出自然气氛同时又有艺术情调的特殊的场景。笔墨之美,自属精绝之品。
  “修竹气同贤者静”,这是他的胸中之竹,是他的放逸情怀的无比生动的体现。明月在一角照耀,给这片竹林以光的映射和不同的折光,它仿佛成了有思维有生命的物体,它的俯窥与琴声、吟啸声互为沟通,自然与人无声交流,画面的鲜活力和生命力也蓬勃起来。按照王国维的说法,境界之美是一切艺术美的本原。傅先生创造了一个别人从来没有进入的一个人文环境,而这个环境又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原作的精神,露气、月光浮动在疏枝密叶之间,琴声在竹林、月光下幽鸣,它是一个与自然对话的空间,更是一个充满魅力的艺术天地。
  
中国画家——傅抱石(上)
今古输赢一笑间
中国画家——傅抱石(上)
後赤壁图

中国画家——傅抱石(上)
清阁著书图
中国画家——傅抱石(上)
王 昭君
中国画家——傅抱石(上)
打起黄莺儿
中国画家——傅抱石(上)
春  光
中国画家——傅抱石(上)
兰亭修禊图
中国画家——傅抱石(上)
兰亭修禊图

中国画家——傅抱石(上)
兰亭修禊图

中国画家——傅抱石(上)
少陵诗意
中国画家——傅抱石(上)
钟  馗

中国画家——傅抱石(上)
湘  君
中国画家——傅抱石(上)
听 泉图

 
策账携琴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松崖对饮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竹下骑驴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秋林水阁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天  竺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山  水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云台山图(局部)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终 南 山
  快意的挥写王维诗歌的气象,是在生动性和画面感具长的优势中,用敏锐而又准确的笔触大开大合,高度凝练又富有诗情画意。最准确的评价就是苏东坡的那句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有人说,他善于把诗写成哲理,把哲理写成诗。
  这首《终南山》,是“诗中有画”的一个说明,具有典型性,雄伟磅礴。它的气势与李白的激情率性不同,是在精心的刻画当中表现出来的气概,具有精致的语言风格。
  中国诗歌在描绘自然的本领上有着特殊的写意功能。中国山水画更是善于把这种自然景象在水墨层次中以用不同的方法,诸如“三远”之类来加以概括和表现。 
  傅抱石精于此道,以长锋皴擦出连绵不绝的群山,用一个隔水问路的行者来点缀《终南山》的画面。
  董其昌将历代山水画分为南北二宗,近代有人又以技法的斧劈和披麻来区分。傅抱石对于中国山水画的最大贡献.是不拘一切成法,创造性地用散锋乱笔效点来表现山峦水石等自然景物,终成一家,时人称其法为“抱石皴”。
  在《终南山》中,他突破一切理论的束缚,以自在天成的抱石皴,纵横捭合,自由而又惬意的笔触来尽性地完成对王维诗歌的解读。
  他在快意之中,灵活自如、游刃有余,恰到好处地处理虚实关系。左下方两块墨色重,右上方两处轻,特别醒目的浓重的墨色、墨团,与朦胧的远山飘逸的色块相对比,放逸泼辣的粗重线条,与柔和淡弱的细线相辉映,来摹写“分野中峰变、阴晴从壑殊”特殊的视觉印象。
  用中间部位大面积青中带赭的云彩,与左上角若隐若现的淡花青,呼应对衬,在空白回环之中表现云海幻象,有如白云青霭。
  线条有曲有直、有粗有细,墨团有轻有重,色块有清楚有模糊,形成了不同的虚实关系,自然生动,韵律丰富,让人看上去舒服惬意。笔墨的极致在于点画之间,至于随意转折,有意无意,率性而成。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初夏之雾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临石涛山水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万竿烟雨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听 泉 图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潇潇暮雨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大涤草堂图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大涤草堂图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山  水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客  至
  酣畅之韵  这是临江近水的成都草堂里等待客人并与之尽欢的生动一幕,杜甫诚朴待人的性格,热情而又不失憨厚的态度,在诗中表露无遗。兴会无前的后来场面,就是把邻居老翁也唤过来一同陪客人共饮,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傅先生对于这种景况的描绘,是以酣畅的笔墨来完成的,用粗笔画树画屋画绕宅柴篱并点染,散锋焦墨渴笔之中却不带丝毫的顿挫滞碍的痕迹,而是笔笔顺畅到位,再以饱含水分的墨笔晕染,创造出春天草堂的季节效果,淋漓快意。
画幅的生动性在于“隔篱呼取”的场面,也是杜甫与客人兴致最高潮的举止,他们兴奋、欢快,兴致越来越高,已经不胜酒力了,只有请过邻翁来“尽余杯”才行。画幅的经营布置有了这样的场景描绘才显得格外生动和饱满。
  没有正面描画的款曲相通的盛情场面,却从侧面道出了两人的真诚融洽的情谊。傅先生的笔墨把握住了杜诗的精髓,又有准确到位的描绘,可谓相得益彰。
  。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游九龙渊诗意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龚半千与费密游诗意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金刚坡麓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初  春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雨花台颂
  《雨花台颂》,1959年作。画面描绘在铁干虬枝苍松掩映下的雨花台,远接钟山五色祥云,近挹长江浩荡波涛。气势雄壮的山岗上,苍松翠柏丛中矗立毛泽东手书巨碑,巍然挺拔,令人肃然起敬。一队“红领巾”拾级而上,在红旗前导下谒陵。

  山下是连绵高压电缆和毗连成群的厂房,象征着石城蓬勃发展的新姿。纪念碑四周苍松林海似群星拱月,使纪念碑以至整个山岗气氛雄伟博大。作者以浓墨大笔挥写倾斜而下、夭娇多姿的苍松,形成遮天盖地的磅礴气势,象征着先烈岁寒不调之节操,万古长青之精神。天空几抹红云渲染得恰到好处,起了烘托主题的作用。此画是历史感与现实感相融汇,境界壮阔、情思激荡的力作。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 山 陵
  1965年作,共有两幅。
  第一幅画面为倚山而建的自由钟形陵墓建筑群,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递阶渐高,层层上升,巍巍庄严,气象不凡,予人洽气长存、高山仰止之感。画上主体建筑群精勾密勒,细致入微。整个建筑群曲折回旋,起伏跌宕。松林则以浓墨破笔揉擦写成。全画从整体入手,用概括手法,不作琐屑刻画。画面色彩以墨绿衬托白色,显然吸收西洋画技法,显出画面暗中透明,烘托主题陵墓建筑群。此画风格雄浑不失古朴,幽深而庄严。
  第二幅,原画无题,似可题为《中山陵印象》,构图甚为别致:春雨潇潇时节,从陵左侧鸟瞰中山陵全景,建筑群楼台亭塔静静地矗立在群山环绕、万木森森的环境中,此起彼伏,或隐或显,山水、云树、陵墓建筑群融为一体,寥寥数笔,气氛烘托而出,画面优美深沉,寓意深刻,使人一望即生肃穆之情。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梅 花 山
  创作于60年代。此幅以泼墨写大块黑色山峦,山下丛丛红梅盛开,清姿神韵,楚楚动人,灿如云雾,景象热烈。此幅吸收水彩及版画技法,画面富于装饰性。红黑色彩对比鲜明,梅花用大块红色艳而不俗。用笔湿润而圆畅,反复渲染,使画面朦胧中有含蓄之美。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秦淮小景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观 瀑 图
  这是一件巨幅立轴,画面上有一叠瀑布,上端的瀑布飞流直下,气势磅礴,仿佛从空而下,真如九天银河,中间却突然横画一峰,将瀑布拦腰遮住,顿时隔断,似乎已看不到瀑布的去处。但峰势平坦,可以登眺。忽然在这横峰左下端,又有一叠瀑布分流而下,水势已较缓曲。很明显,这就是被横峰的隔断的那股瀑布,经过曲折奔腾,又从横峰的左底倾泻而出了。然后又经过一个大曲折,瀑布又转向画的右下端,起先仍是数股分流,直到崩崖坠壑之时,又合成一大股倾泻而下,无复阻挡。
  从整个画面来看,见不到峰顶,瀑布就如从空而下,也见不到山根,仿佛瀑布仍是悬在空中。这样的构图,已经给人以无穷无尽的想象了,但关键的问题是画中人当于何处观瀑最为适宜?可以说这一关键性的情节,就是这幅画的”画眼”,处理不当,就会空负以上三叠瀑布的巧妙经营。抱石先生果然妙思独运,他一反《平沙落雁》的章法,将人物置于离顶端三分之一不足的高度,即那个横峰之上。这样,画中的三叠瀑布,就有二叠已经在人物所站的峰下,这个布置,可说是绝妙的一着。
  画中共有峨冠博带的四人,两人仰面观瀑,其中一人负手而观,一人举手指点,另两人相对而语,似在惊叹这绝世奇景。对语的二人中,又有一人是扶杖而立。画家没有让这四个人并排直观,如果这样,画面又会显得僵化而死板,相反,画家将这四个人作了四种不同的姿态这就使这个极静极静的画境,顿时有了动态,有了生气,静中有动,画也就活了起来。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西 陵峡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问刘十九
  大侧面和小侧面的交融  这幅雪景山水画,傅先生有个“自侧面写之”的说明。 一个什么样的侧面呢?
隆冬季节雪压群山,傍晚时分,乌云低垂,眼看又要再次落雪,画家全力营造了这个时分的天地景象:屋顶屋前、树木柴扉,以及近坡远山都是白茫茫一片,只有远处山脊和小溪水边有着较为清晰的的轮廓线,而天边乌云正越来越浓、越来越低地从山那面压过来。
  室内红泥小火炉的温暖与白雪皑皑的外部世界,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
诗写得极富诱惑力,全文题在右上角,分明是画景的画外音。那句平常口吻的问话,道出了在恶劣环境下的关爱和友谊,是比酒还醇浓的情缘。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情满三峡  
 傅抱石的整部唐人诗意图作于1948年的夏天,这幅画作于五月初五端午节,此时距他自重庆迁回南京只一年多点时间。羁留川东八年,一朝回家,那种漫卷诗书的狂喜心情还未消褪,余情依旧在心头缭绕,他正是带着庶几与杜甫当年相同的心情心境,温故知新地描绘出川回家的情景。
  瞿塘、巫峡、西陵三峡奇险曲折二百多里,两岸悬崖峭壁,江流湍急,是山水画的最佳表现题材。长江自西斜向往右,渐行渐阔,在两岸悬崖峭壁、湍急而又曲折的江面上,顺流而下鼓满风帆的小舟,将“即从”、“便下”、“穿”、“向”,迅急如闪电般的喜悦之情,一气流注而又曲折尽情地表现出来。
  画幅的笔墨重心在右侧,自右而左逐渐减轻至边缘处,用长锋作长线扫描,近景墨重处多横斜皴擦,以丰富山岩翠色,左下方山顶饰一小红房,前有旗杆勺斗,房后青松映衬,与岩下江上的飞舟形成动静对比,挺出几许生动和色彩。画面也因此而结构平衡。
  此图有款:“抱石得之戊子天中节”,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记时记义,因为此构图一成即为经典,日后他创作了多幅同样命题的诗意画,两岸青山相对而出,长江一线西来,构图大同小异,只是笔墨不同而已,可见他是如何的快意与酣畅。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蝶恋花答李淑一》词意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自河南内乱
  书画可以论世灰暗的色调,萧瑟的秋风,画面上几棵树,疏枝飘摇,风扫落叶,一片凄清之象。战争带来的创痛,社会的不安宁,手足的分离,都足以让人刻骨铭心,形单影只的诗人荒野望月,系念着亲人,神色凝重黯然,于痛定思痛中不能自已。一个人的吊月场面,哪怕满脸泪痕,也无法获得足够的艺术感召力。诗意的表达需要有足够的环境气氛的渲染,和写实记事的笔墨,否则就无法深深地打动人。傅先生把白居易诗中因战争动乱所带来的社会破坏情景,都作为构图要素,把它们合理而又妥帖地有机揉和在画面之中,寥落的田园,倒伏的蓬草,既是整个社会意义上的不幸象征,也是个人家庭骨肉离散的见证,更是图画所需要的艺术元素。这是写实的需要,也是想像的需要。这两点,对于傅先生其实只是一种回忆的需要。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虎踞龙盘今胜昔
  《虎踞龙盘今胜昔》创作于1964年。此画为傅抱石经意之作,曾经画过多幅。最大的为丈六匹,还有的136厘米x192厘米。画面上以浓墨写钟山三峰并峙,形如笔架,以迎面巍峨耸翠的巨峰为主体,峰顶天文台熠熠闪光,山势蜿蜒起伏回旋,占画面近半,有倚天拔地之势,颇有“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明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的气氛。此画是全景式构图,结构严谨,层次清楚,主次得体,画出了钟山巍峨壮美,表现了石城天翻地覆的变迁,形象地体现了毛泽东的诗意。
  画面近处山峰松林以浓墨挥洒写成,以浓淡表现远近层次,近山远水层层推远。山中缭绕的云雾、浩渺无际的江水,均以虚笔表现,“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笪重光《画筌》)。画面以虚衬实,增强了钟山幽深、峻拔之势。山以浓郁滋润的墨色层次构成,具有苍莽雄浑的气势,而远处连片屋舍等则精细刻画。 
  全画形成动与静、虚与实、疏与密的鲜明韵律感,可见作者之匠心。江面天空淡施曙红,水天一色,有清新之感,使人精神振奋。全画显出壮阔的气势,磅礴的境界,可谓大块文章大风歌。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芙蓉国里尽朝晖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毛主席《清平乐·六盘山》词意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长征第一桥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庐 山 谣
  踪迹大化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即便从流放夜郎途中遇赦,人生经历遭受了最大一次的挫折后,也不改性情。北上回归途经江夏时,又往浮阳(江西九江),尽兴饱览了庐山的大好风光。李白一入名山大川就有些控制不住自己,特别兴奋,每每按捺不住油然而生的豪情,浩然发歌。《梦游天姥吟留别》是这样,《古风·西上莲花山》、《登太白峰》也是如此,多有佳篇妙作流芳百世。
  仰视用笔写山峦,近景落笔衬人物,境界开阔、笔墨酣畅,面对云屏锦绣般的庐山,金阔二峰的回崖沓嶂,倒挂石梁的凌润苍苍,他用不拘一格的抱石皴纵横涂抹,以墨线为主勾勒峰峦峻崖的山石肌理,用淡花青和淡赭的交融,铺陈庐山的明媚绮丽、雄奇峻峭,从而在山峦秀色里滚动并张扬了一种生动的气韵。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登  高
  空白之妙登台远眺,  见景抒怀,让人想起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枪然而涕下”,就其中关于秋天景色的描绘,也同样让人联想到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还有毛泽东的“万类霜天竞自由”。 
  杜甫时在夔州(奉节),处长江之滨,峡口猎猎多风,不断有高猿长啸之声传来,面对急流、洲渚,不由得抒发深沉的情怀。
  杜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傅先生在画幅左上方题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突出的是前半写景部分。江边高台,江风吹弯柳条,落叶随风斜飘而下,隔江对岸正是渚清沙白之地。
  傅抱石作山水画常有相反相成的两种情况,一是满纸的烟云,如《巴山夜雨》、《石涛上人诗意》、《云山幽游》、《临流濯足》之类,在层峦叠嶂中以浓墨破笔点写茂树丛林,淋漓酣畅,莽莽苍苍,层层叠叠,气象万千,有种快意淋漓、滋润浑厚的饱满;另一是空白之功,用大片的空白,表现想像的无穷,给人余韵不尽的感觉,1942年首写龚半千诗意《一望大江开》是如此,其后的《平沙落雁》、《毛泽东·黄鹤楼词意》、《梅溪泛舟》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空白是中国画的重要手法,是淡到极处风流尽得的高明之笔。
  。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关 公 桥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过香积寺
  准确的解读才会有潇洒的笔墨王维的《过香积寺》,在于以恬淡宁静的氛围,表现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从而造成清高幽僻的意境。而内中最生动最传神的句子,是颈联二句。傅先生熟读吟诵后拈出此二句为题,来再现涉荒穿幽时最为突出的感觉,表明他极高的文学素养,充分理解了这首诗的精华所在。
  抱石先生用青松的“冷”和泉声的“咽”来表现整个诗的意境,以两株青松矗立画幅中央,顶天立地,左旁有流水,溪中巨石嶙峋,岸上一老叟扶杖而行,右旁山丘丛树后有庙宇钟楼隐约可见。诗境暗藏图画之中,意趣流诸笔墨之外,可谓迁想妙得。 
  树干上的暖色赭黄,是夕照的映射,透过丛林的光线已全然没有了热力,在幽远的环境里,有种孤悬冷落的效果,松干上的色彩就不再是视觉上的暖色而是感觉上的幽“冷”。泉声之咽,是因为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地迁回,不能轻快流淌,仿佛痛苦地发生幽咽之声。 
   这两大因素联袂在一起,再加上远处飘来的钟声,就无形之中更增添了环境的清冷和幽危,一如“鸟鸣山更幽”一样。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中国画家——傅抱石(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