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泛指哪些方面的内容?

 风吟楼 2019-04-02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本土文化一直是由儒教与道教来充实支撑的,这两个教派主要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儒教崇尚仁、义、礼、智、信,道教在儒教的基础之上又延伸了新的哲学思想与内涵。当时,佛教还未传入中国,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尚处于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阶段,人们的思想意识与行为准则都是相对保守陈旧的,以致于“邻国相望,鸡犬之音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如果不是秦始皇利用战争与和平谈判的方式统一了六个国家的话,韩、赵、魏、楚、燕、齐国等恐怕还一直处于相互敌对、相互孤立之状态。因此,秦始皇至死一直反对孔子与他的学生们的百家学说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秦朝行使的一些政策法令再加上始皇帝“焚书坑儒”的一系列表现与强势攻略,几乎将儒家文化消灭殆尽,并长久地打入了冷宫……


先秦时期的屈原还发出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千古感言。


秦朝灭亡多年以后,儒家文化才在民间得以复苏与适量发展传播,直到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开始,儒、释、道学派便相辅相承,从各个方面影响与包容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与品德操守。

众所周知,秦始皇一直不相信并强烈反对儒教,并对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恨之入骨,还“焚书坑儒”,活埋了四百六十多名儒家学子。但他却十分信任道教,一是老子的弟子很少,不像孔子的学生那么多,有“诸子百家”不说,还“百家争鸣”、“文人相轻”。

所以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并建立秦王朝之后派人四处寻求丹药和“长生不老药”并希望能得到长寿,这也是对道教主义的肯定。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家族以及列祖列宗也一直推崇与传播着道教文化。因此,道教在人类历史上起到了一种借让与承上启下的繁衍作用。老子的道教思想与孔子的儒教思想不同,没有起到“扰乱朝纲”的颠覆作用。所以,历朝历代的封建帝王们全盘否定道教文化的较少。


那么,道教到底坚持与固守了什么传统与准则呢?老子在《道德经》的开篇句就阐明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宏观意向,这是一种统一的思想境界,但没有分裂之忧。它告诫我们,道是人走出来的,名是人闯出来的。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开创出“非常道”的策略与方式,所以秦始皇也非常崇尚此点,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王朝。


依笔者研究与分析,《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的内涵大致可分为大道与小道,长道与短道,主道与偏道,直道与弯道等。大道中可以系列出成百上千种道来,例如天道、地道、春道、夏道、秋道、冬道、仙道、云道、风道、雨道、雷道、电道、雪道、雾道、热道、冷道、人道、心道、德道、情道、诚道、信道、义道、孝道、岁道、月道、声道、文道、武道、剑道、拳道、舞道、商道、茶道、学道、勤道、酸道、甜道、苦道、辣道、墨道、彩道、琴道、禅道、老道、寿道、福道、富道、乐道、生道、死道、山道、水道、林道、花道、草道、远道、顺道等。“道”还可以分出若干种来,如家道、守道、品道、悟道、梦道、醒道、开道、近道、思道、名道、问道、休道、遇道、见道、言道等。


所以,千百年来,人们都在探寻着能走出一条和平、美好、幸福、健康的人生道路。

道既是名词,也是动词;道既是规律,也是精神;道既是事,也是物,更是情与义,还泛指着世界与万物的本质与变迁发展史。道为人而生,为命而运。人为道而思、而忙、而行、而进、而取……

 【天道自然    与道合真】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播中国道教文化。展现民俗文化,宣扬正道能量。祈愿国家太平昌盛,风调雨顺。人民幸福安康。正行、正念、正道常行于天下!福生无量天尊。

公众平台二维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