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脉窦异常致耳鸣的介入治疗

 仙贝70 2019-04-02
01
研究背景

耳鸣在成年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0-15%,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其经常持续存在对患者的睡眠和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失眠、焦虑和抑郁。所有耳鸣患者中约4%为搏动性耳鸣(Pulsatile tinnitus,PT),而PT患者中中,高达92%患者伴有潜在的结构病变。高流量动脉和动静脉分流病变如:颈动脉狭窄、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及静脉窦瘤曾被认为是PT最常见的血管原因。最近,随着非侵入性CT和MR静脉成像技术的进展,静脉病变越来越多地被认为是PT的重要原因。这些病变包括高位颈静脉球、静脉窦憩室或静脉窦狭窄。静脉窦支架置入术(venous sinus stenting,VSS)已显示出治疗PT相关的特发性颅内高压有效性。然而,介入治疗对伴有神经衰弱的孤立性静脉性P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不明确。

针对这一问题,香港大学Tsang医生团队对采用血管内治疗孤立性静脉性PT的结果和安全性进行了系统文献综述,并采用一例VSS说明诊断、治疗策略和技术,最终发表在2019年JNIS杂志上。

02
研究方法

通过PubMed、Medline、Scopus和Web of Science,对2000年1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发表的所有英文文章进行了检索,以PT、颈静脉球、静脉窦瘤、静脉窦憩室、静脉窦狭窄、憩室、血管内治疗、静脉窦支架置入和弹簧圈为关键词。对采用血管内治疗孤立性静脉性PT的结果和安全性进行了系统文献综述,评估静脉病变特征、血管内治疗成功率、并发症和临床预后情况。并采用一例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静脉窦狭窄引起的PT作为说明性病例。

03
研究结果

其共纳入来自26篇论文的41名患者(90.2%为女性)。中位年龄为46岁(IQR 23;范围25-72岁),患者的人口学特点见表1。局灶性静脉窦狭窄(20例)和窦性憩室(14例)是最常见的原因。血管内治疗包括:35例患者采用静脉窦内支架成形术,11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6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术后95.1%的患者耳鸣完全消除。有1例并发小脑梗死,无与治疗相关的患者死亡。

典型病例如下:57岁女性患者,右侧PT伴有神经衰弱症状。无相关的听力下降、头痛或视力障碍等症状,脑脊液压力正常。对右侧颈部颈静脉轻度压迫可缓解耳鸣。磁共振静脉成像和脑血管造影显示右侧横窦占优势,由于突出的蛛网膜颗粒导致远端节段局灶性高度狭窄(图1 A-D)。窦内测压显示狭窄段的最小压力梯度为2mmHg。由于患者对耳鸣症状无法忍受,并且除外了耳鸣的其他原因,因此对该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患者全麻下经股静脉入路,将6F Neuron MAX长鞘(Penumbra,California,USA)和6F Navien颅内支撑导管(Covidien Vascular Therapies,Massachusetts,USA)分别同轴放置在同侧颈静脉球和近端狭窄的横窦中。7×40mm Wallstent(Boston Scientific,Massachusetts,USA)通过狭窄处并完全打开(图1E,F)。选择Wallstent是因为其闭孔设计和小网孔有效地阻挡了静脉窦中的蛛网膜颗粒。由于狭窄的静脉窦充分扩张,因此不需要球囊成形术。患者于术前3天开始用阿司匹林和替格瑞洛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术后持续服用3个月后,改阿司匹林单抗治疗。该患者术后无并发症,其PT症状于术后即刻消失。在3个月的随访中,患者症状无复发。

04
研究结论

对继发于静脉窦病变伴有神经衰弱的PT患者,通过支架和/或弹簧圈栓塞进行血管内治疗似乎是安全有效的,其疗效尚需前瞻性随机研究加以确认。

组稿

张颖影 副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编译

李冬辉 主治医师

浙医二院长兴院区

审校

吴培 博士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终审

刘建民 教授

上海长海医院卒中中心

兼神经介入中心主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