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自由谈 不拘一格,不循常规 新角度,新思维 编前语:武当太极又称张氏太极,相传为张三丰所创,虽就张三丰事迹争议旷久,但作为一套拳术,尚具有独到之处。该拳传域较小,一九八六年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成果汇报会上得知,湖北省亦有此拳。北京崇焕文先生习此拳悟悉较深。这里我们请崇焕文先生的学生公布此拳,以飨读者。 1、无极势,有机势,两仪势: 基本要求:同其它太极拳基本相同,不同点是下势较一般低,移动步法不预先移动重心手法变化幅度较大,呼吸自然、舌顶上颚。 双脚自然开立,略与肩宽,身体中正,两臂自然下垂,贴于体侧,目平视,为无极势,图1。 右脚不动,重心移至右脚,左脚以脚跟为轴,擦地左旋,身体随之左转90°,两臂不动,目随身体转,目视左方,为有机势,图2。略停,左脚再还原,身体各部相应变化,还原无极势,图3。 双脚不动,微曲腿,身体随之下降,约五公分;身体下降的同时,双手掌心相对,相距略同肩宽,食指上挑,向上抱球略低于肩,目平视,为两仪势,图4。注:下降与上挑应相向进行,不要脱节。再手臂上挑时,注意以根节带稍节,不宜直臂,弯曲适度,气运手臂,不僵、不顶,自然而成。 2、四象: 双脚不动,重心向右脚慢慢过渡,身体勿上下浮动;两掌压食指翘小指靠向内旋臂,掌心翻向下。下翻时,略有后引,沉肩,两臂略撑圆双掌交于胸前,左上右下,相距约三公分,掌指均斜45°指向;目视前方,图5。 3、左提手上势: 上动不停,右脚支撑重心;左腿直腿踢起与胯略平,身体中正;右掌向前平推与左脚略成垂直一线,左掌在右掌向前平推同时间后抹撤掌于左胯后外侧,目视前方,图6。 注:前后分掌应和弹踢腿同时进行,故“三尖合一”。 上动略停,支撑腿下曲,身体随之下蹲,左脚和右手同时下落,左脚落实后,右脚蹬地成左跪步,右掌心向内置于左脚前,指尖略触地;左掌在左脚、右手动作时,向下收于左脚跟处,目平视,图7。注:下势变化要稳,各环节协调动作。 此动略停,先动掌法。左掌先由左脚跟处向前搂至左脚前,此时,掌向内,食指上挑,左掌一立。右掌翘腕,掌心向外,掌尖指左掌下沿略有间隙。此手法做完,双掌一齐上捧,两臂略撑圆,捧至略与胸平,双脚蹬地,身体慢慢挺起,步法为左弓步。注:腿法变化时,手法没有变化,目平视,图8、9。 4、揽雀尾: 承上动,左脚不动,右脚蹬地,重心移之左脚,左脚斜45°上步;双掌偏右下落,右掌旋腕后撤,掌心朝上置于右肋斜外,左掌下落同时,向下扣掌成右抱球状,两掌相距15~20公分、目视抱球手,图10。注:双脚站稳后,变抱球手时,发劲以暗劲为主,突出腰劲。 上动不停,步法不变,以腰发力,双掌做滚翻,其它要领如前,图11。注:双掌上下滚翻时,发力要沉、稳,腰、肩劲力要实。 上动不停.步法不变,双掌滚翻再重复一次,即恢复图10,左掌在右掌下,图12。其它要领同前。 重心变化:随双掌翻动,重心相应于腰、肩劲力变化有左右移动,但不刻意追求。 5、单鞭: 上动略停,步法不变,重心移至左脚,双脚发力,身体左转,右掌不动,随身体转动而动,左掌顺势打开,不宜过肩,双臂略呈弧状,目视左方,图13。 6、右提手上势: 承上动,左脚支撑,右脚收归中线成右高虚步,右掌向右后抹掌至右胯稍后,左掌向回扣,勿过中线,指斜下45°;目微下视,图14。自此动开始,“右提手上式”动作同图6~9,要领相同,姿势相反。 7、白鹤亮翅: 参图9,“右提手上式”的这一动一完,右脚不动、左脚跟上成高姿马步,重心在两脚之间;’上步同时,左掌内翻,掌心向内,右掌向外展,双掌一线略与胸平,相距略与肩宽,目平视,图15 。手法变化劲力要稳,有沉劲,上、下肢变化一次完成。另,大臂不贴胸,大、小臂不宜合贴。 上动不停,双脚不动,向上发力,慢慢蹬直,掌向两侧打开,双臂、肩一线,目微上视,图16。另,双臂打开不宜快,意念上达无限远。 上动略停,步法、身体姿式不变,上动意念一到,一收回掌心;然后直臂上举,掌心相对,相距约一肩宽,此动不停,向外旋掌、掌心向外,目视掌,图17。注:手臂举至头上时,身体也相应上起,故举臂后,身体也应自手至脚中正。 上动略停,双脚不动,“坐胯坠肘”。即,双腿向下曲,身体随之下降约20~40公分,略成高马步两掌不动,坠时领先,两掌坠至眼平,两掌相距约一肩宽,目视前方,手臂折叠不宜过硬,保持一定弧度,图18。 8、搂膝扭步: 上动不停,双脚位置不变,捻地左转成左高虚步,身体亦同转,同时,左掌略一沉,随即做外旋,掌向自己;右掌内旋,掌心略向左斜前。再向左掌上穿出参图19,目随掌移。左掌待右掌一过,便向下按掌至左膝外侧;右掌继向前做推掌,掌与鼻齐,目视前方。此时步法为左弓步,图20。注:步法变化在这里是过渡性的,自开始左高虚步就不停地向左弓步过渡,即完成掌法,届时步法也过渡完。 上动略停,再做右面的搂膝扭步。其要领均同,只左右相反,参图2l。 9、琵琶势: 参图2l,右搂膝扭步的技术变化做至图2l,左脚蹬地,重心移至右脚;左脚向前跨一步成左高虚步,左掌穿完掌后,不向前伸,掌心向内在体右侧抹圆,右掌在右膝外侧待左掌抹过,参图22。双掌一齐向左上挑上,挑至与眼略平时向下沉掌,目视前方,图23。 10、搂膝扭步: 此动为第八动的重复,要领相同。 11、搬拦捶: 此动与“琵琶势”略同,参图24、25及“琵琶势”要领。不同之处:图22与图24相同,继续做时,左臂成弧向左捧,右掌变拳跟出,目前视,图26。注:这几动步法前后相同仅由左高虚步向左弓步过渡,手法变化较细腻,练习时应注意。 12、如封似壁(自由谈编者:原文如此): 上动略停,左脚不动,右脚跟上成“一”字马步,身体保持中正,左掌大臂不动,转腕掌心朝外,右拳亦同时变掌,转腕掌心朝外,双掌、臂与肩平;目视前方,图27。注:双臂撑圆,指尖相对。 13、狮子手: 承上动,右脚为轴,左脚向左后擦步,身体随之左转90°,身体、手法均不变,图略,参图27。注:扭转时,切记平稳、重心不升降。 自此,再做图16、17的动作,要领同前。参图17说明,下坠双掌时,先由掌成“狮子手”即拇指、食指相扣成空心拳,两拳相搭,左上右下,再向下坠双拳:目微上视,图28。 上动不停、双拳下坠时,双脚捻转向右45°:身体随之右转;双拳坠至右肋处,不宜贴近,参图29,目注视拳。注:下坠、转体浑然而成。 此动不停,双脚不动,身体不动,右拳不动,左拳变掌,掌心向下向前平推,过右拳即定;参图29,右拳变掌回收,即一过左掌便翻掌掌心向上提,在左掌上插出,过左掌即定,目视掌,参图30。 上动不停,步型,身体皆同前,左掌再回收,过右掌,便上提向右掌上插,同图10的抱球状,自视掌,图31。注:这组技术变化,突出腰、背、肩臂的劲力。 14、揽雀尾(技术要领同前) 15、单鞭:(技术要领同前)图32、33。 16、抱虎归山: 上动略停,左脚内扣,重心移至左脚成右高虚步,身体同时右转90,左掌向右裹,要有一定弧度;右掌待左掌裹向右后,向后撤掌,与左掌成一平面后做沉掌,略同“琵琶式”,但双掌沉后,有暗劲内合的劲力,即抱劲,目平视,图34。 17、肘底看捶: 上动略停,双脚不动,向下曲腿成右歇步,身体中正,左掌不动,右掌变拳置左肘下,下坠时,沉劲愈明显,目视前方。图35。 18、倒卷肱: 倒卷肱同其它太极拳术类同。 上动略停,身体姿式不变,左掌向下按腕,直臂与肩平,右拳变掌向后沉腕撤掌与肩平,目视左方,图36。 上动不停,双脚发力,身体略上起,同时,左掌上翻,掌心向上略回收,右掌回扣,并顺体前向左掌上插出,不宜过下颚或胸下过,目视左方。注:右掌回扣过头,身体伴随双脚右捻,向右40°旋转,歇步则打。 上动不停,左掌再做一次插掌,要领同前;步法由侧打开,右脚后撤或左(足曷)步,参图37。 注:倒卷肱应重(复)两遍。练习时,以腰力为主,劲力韧劲和圆劲浑合。 19、左、右换掌斜飞势: 参图37,第二遍“倒卷肱”做至图37时,双脚不动,蹬起身体,身体右转90°,右掌在身体右转同时,右掌下翻,掌心朝下,微回收成弧状;左掌参图37所示,向下搂,过中线斜上给右掖向右后穿出,目视前方,图38。 上动不停,参图39、40右脚外展,左脚内扣,蹬地成开立,左掌穿出后抄在右肘外,掌心向内;右掌外旋,从左肘内下撤,目左视。上动不停,双脚、身体动作不变,左掌斜上打开,右掌顺势沉至左胸外,目平视,图40、4l。 上动不停,参图41、42、43,再做右边的“换掌”,要领同前。注:练习时,随“换掌”重心应在两脚之间移动,不宜追求,自然练就。 20、左提手上式: 参图43,“右斜飞式”不停、右脚内收半步,重心移至左脚,右脚向左扣归中线成右高虚步,身体左转90°,左掌掌心向自己收至胸前,相距10公分,右掌向右下,后抹掌,掌心向内,目视前方,图44。注:步法做完,手法边做身体边向后仰,微成后弓。 2l、揽雀尾: 22、单鞭: 23、右提手上势: 24、白鹤亮翅: 均参照第3、4、5、6、7动。 25、搂膝海底针: 参图15,双脚均向左捻动成左虚步再向前上右脚成“一”字马步;身体左转90°,左掌向内扣,掌、肘平,同时,由内向下、外、内线环,右掌在左掌绕至下时,从左肘内下竖掌下坠,待左掌上起时,右掌亦成“一”字手,旋腕,指尖领先,向内绕左掌向下,贴胸下插至裆处,左掌此时相应成“一”字手,目视前方,图46。注:绕环时,双掌应协调,劲力充实,右掌动时,步法由虚步向马步应过渡完。 26、闪通背、扑面掌 上动略停,步型、身体不变,左手不动,右手直臂上挑,与肩平,目视前方,图47。注:上挑时沉劲为主。 上动不停,右脚不动,左脚上一步,身体随向左转90°,双手变掌,右掌心向上,左掌心向下,再向左反掌直臂劈过,目视左方,步型成左侧弓步,图略,参图48。 上动不停,左脚不动,右脚蹬地,重心移至左脚成右弓步,左掌收于肘间,右掌直臂向前扑去,目视前方图49。注:此动大开大合,沉稳。 27、搬拦捶: 参图49,步型、身体动作不变,右掌心内扣,左掌变拳向右掌下击去。 28、如封似壁(编者:原文如此): 参图26、27,要领相同,图50。 29、头趟云手: 参图50,右脚向左脚处上步.提左脚成提膝,身体不动,右手成“一”字手.收于裆处,左手成“一”字手不动,目视前方,图51。注:技术变化不突然。 上动不停,左脚向左点出一步成侧虚步:右手上提至下颚.左手随左点腿一齐打开。目视左方,图52。 上动不停,左脚落实,右脚跟上成丁步,右手不动。左手收至裆处。目视前方,图53。 参图54,上动不停,右脚不动,接图52重复,要领相同。 上动不停,参图54,由图53始。右脚落实,手法不变,左脚跟外展,踩靠在右脚内,身体略有左转,目视前方。图55。 (待续) 武术自由谈 武术是我们活动的平台 武术是我们联系的纽带 |
|
来自: 天马行空3zpfuv > 《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