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长征(51):北上抗日先遣队与红十军如何整编的?

 藍天追雲 2019-04-03

1934年7月初,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中心区域开始全面进攻。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为了摆脱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困境,减轻敌人对中央苏区的压力,决定以红七军团组成抗日先遣队,北上闽浙皖赣边地区,发展游击战争,以“吸引蒋敌将其兵力从中央苏区调回一部到其后方去”,配合中央红军主力,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同时规定红七军团的行动计划为:第一步,由瑞金出发,到福建闽江地域;第二步到浙江省兰溪地域;第三步在浙江、皖南创建根据地。

  在福建连城地区活动的红七军团于7月初调回瑞金,进行短期整训,并突击补充了2000多名新战士。在瑞金,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的几位主要领导人及共产国际派来的李德,接见了红七军团领导人寻淮洲、乐少华、刘英、粟裕,当面交代任务,宣布由红七军团组成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立即向闽、浙、皖、赣等省出动。中共中央还在印刷条件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赶印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告农民书》、《中国能不能抗日?》及《拥护红军北上抗日运动口号》等宣传材料,共160万份,供红七军团北上沿途宣传和散发。

  7月6日晚,以红七军团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队6000余人,在军团长寻淮洲、政治委员乐少华的率领下,从瑞金出发东进,经过长汀、连城、永安,进入闽中地区。

  7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指出:“苏维埃政府与工农红军,不辞一切艰苦,以最大的决心派遣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愿意同全中国的民众与一切武装力量联合起来,共同抗日”,并提出了争取民族解放战争胜利的五项具体主张。

  抗日先遣队先后转战于闽、浙、皖、赣4省几十个县,一度震动了福州、杭州、徽州等地,行程3200多里,连续行军作战,深入敌人腹心,击退了敌人无数次的截击、追击和“围剿”。

 10月15日、21日,中革军委两次电示北上抗日先遣队转移到闽浙赣苏区整顿补充。遵照中革军委命令,北上抗日先遣队经浮梁、德兴间的山地,通过敌人两道封锁线,进入闽浙赣苏区,并于11月初在江西葛源以北重溪同红十军会师。

  闽浙赣苏区是方志敏等同志领导创建的老苏区。抗日先遣队到达后,受到苏区群众的热情欢迎,方志敏亲自到驻地看望北上抗日先遣队指战员,并组织筹集物资慰问抗日先遣队。在当地党组织和人民群众亲切慰问下,抗日先遣队指战员近4个月的艰辛劳顿,顿时一扫而光,部队情绪迅速振奋起来。

  接着,部队进行了整编。根据中革军委11月4日命令,北上抗日先遣队同闽浙赣苏区的红十军及新升级的地方武装合编,成立红军第十军团,刘畴西为军团长,乐少华为政治委员,继续担负抗日先遣队的任务。红十军团辖第十九师(北上抗日先遣队改编)和二十师(原红十军改编)、二十一师(由地方武装组成),寻淮洲和聂洪钧分别担任第十九师师长、政委,刘畴西、乐少华分别兼任第二十师师长、政委。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方志敏兼任赣东北军区司令员,曾洪易任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粟裕任军区参谋长(后改任红十军团参谋长)。

  红十军团编成后,遵照中革军委的指示,第十九师仍出动到浙皖赣边,打击“追剿”之敌,发展新苏区;第二十师、第二十一师,留在闽浙赣苏区坚持斗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