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坟(随笔)

 济宁文学 2020-08-28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李泽南 画

上坟(随笔)

作者:段修桂

清明渐近,有两股冷空气先后影响北方,一直持续到4月上旬,今年的清明节,大概要在风凄天寒中度过了。自古以来,清明节是我国民间祭祖上坟的最隆重的节日,从2008年开始,国家专门为此设立了假期,体现了以人为本社会治理的进步。一到清明节,好像天空也充满了忧伤凝重的气象,映衬着千千万万扫墓上坟者的郁闷心情,就连微信圈也消停了许多,暂时没有了以往的热闹,如果此时有人乱发祝贺和喜庆的链接,会被视为不识时务脑袋“短路”。清明此景此情,唐代白乐天有诗《寒食野望吟》为证: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已经去世的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亦有《乡愁》诗云: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古往今来,人们对于故去的亲人,情感一也,对于先人的祭拜,形式内容也没有多大变化。几千年的祭祀传统,牵动着中国人最隐秘而质朴的情感,一头系着对亲人的思念,一头连着对未来的祈福和期盼。

我曾经询问过一位父母均已过世的好友,每逢清明节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回答说,父母没有了,自己年龄再大,子孙再多,也是孤儿,一到清明,心情莫名其妙地郁闷和烦躁,无所适从,想到父母生前的音容笑貌和养育之恩,想到自己侍奉父母的不足,所以,每逢清明节,陪着姐姐带着弟弟妹妹一起为父母上坟,就成了弥补这种不足的唯一仪式和寄托,也成了兄弟姐妹除春节以外的又一次亲情大聚会,以告慰父母的在天之灵,说着说着,这位年近六旬的爷们,声音哽咽,眼圈已经发红。我虽然年事“不低”,有幸父母健在,听了朋友的一番话,心灵震撼,感同身受: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走,人生只剩归途……

所谓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清明时节,各地上坟祭拜去世的父母及先祖的仪式有所不同,而鲁南鲁西南一带的百姓上坟,一般准备火纸和酒,有的根据父母生前的嗜好,还要备好香烟和茶水,父母有一位健在的准备“半刀”(半卷)火纸,父母均过世的准备“一刀”火纸,用一种小铁筒做的专门的打纸用的“戳”(滕州方言转读“fo”),在成叠的火纸上整齐打出类似于古钱币的花纹,打纸时忌用铁锤或斧头,要用长圆木或长方木(俗称“巴棍子”),还要把火纸放到打扫干净的平整的土地面上,打好以后的火纸,就是上坟祭祖时给父母和先祖的“纸钱”,每张折叠成“元宝”的形状,以备焚烧;讲究的,还要准备鲜花和供果;没有时间准备的,可以去冥品店去买,那里一应俱全。每年的清明节上坟,出嫁的姑娘是最重要的主角。滕州一带的民俗,如果姑娘没出嫁父母即过世,是不能到祖茔给父母上坟的,大概父母没有尽到嫁女的责任,不能配享女儿的祭奠,这样不合情理的规矩,使不少做女儿的委屈满腹,抱恨终天;姑娘出嫁后娘家父母过世,以后无论年纪多大,只要能走得动,清明节都要去娘家给父母上坟扫墓,由娘家人陪着,到父母的坟前,磕头祭拜,把自己的思念和委屈,向坟茔里的亲人哭诉,霜野荒冢,香烟缭绕,哀婉戚绝,令人动容。独在异乡不能回家上坟的,往往在清明期间,找一十字路口焚化纸钱,企望南来北往的过路“鬼魂”,把思念和纸钱“转交”给“阴间”的亲人。

随着人们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上坟祭祖也有过分追求形式、复杂化和铺张浪费的趋向,有的甚至达到滑稽可笑的程度,有人上坟不再用火纸,而是去冥品店买所谓“冥国纸币”,面额1万元到1亿元不等,“冥币”煞有介事地印有“冥国银行”的字样和“阎罗大王”的图像,完全颠覆了传统意义的上坟祭祖礼俗,还有各种极品上坟,奢华上坟等等,不一而足,当形式取代了内容,本来非常严肃的仪式就失去了应有之义。事实上,对去世的父母先祖的祭奠,形式是次要的,重在内心。滕州教育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深受传统文化礼仪影响,十几年前,据他儿子讲,老人每逢清明节和父母的忌日,都要早早起床,在父母的遗像前焚香礼拜,然后落座静思一天,多少年来都是如此,这样的祭拜,比起过分追求形式豪华的上坟祭祖,不知要强过多少倍。《论语·八佾》第十二章:“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是说孔子祭祀祖先就如同祖先真在那里,祭祀神就如同神真在那里,老先生是真正实践了孔子的恭谨态度的。现在老人也已经过世多年了,我想,在他的家风感召下,他的子孙后辈也肯定一如老人家祭的恭敬,来缅怀他及先祖。中国人对先人的祭祀是道德信仰,是发自个体情感的感恩与缅怀。冯友兰曾说:“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谁都清楚,上坟祭奠的酒馔“一滴何曾到九泉”,但人们却相信“心到神知”,亲人、先祖能够领受祭奠者的情意,这种庄重的仪式是一种情感的、诗意的、道德意义上的真实。

作者简介:

段修桂,滕州人,滕州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原副主任、正科级督学,滕州市善国文化研究会顾问,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