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文殊菩薩已經告訴我們修行的具備條件和修行的目標,但是如何來修行,這十種力就是方法。如何去具備、運用這些方法呢? “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緣力、所緣力、根力、觀察力、奢摩他力、毗缽舍那力、思惟力?” 1.因力 「因」可說是根本,我們為何來學佛?我們多半有自己的動機。這裡要告訴大家是如何建立正確的動機和觀念。 2.欲力 我們的目標,要如何把世間法調整為出世間法,最好的方法是從世間法中下手,然後去成就出世間法。 3.方便力 即是懂得因時、因事、因人的善巧方便。 教化衆生有兩種方法,一個叫做「折」,另一個叫「攝」,折即是折服。如果很好溝通就不需要「折」而用「攝」的方法。 佛菩薩折、攝經常交互運用,這叫做「方便」。 4.缘力 緣是結緣,是以我們為主動的,能不能製造機緣,給有緣人使他產生信心進入佛門。 5.所緣力 是指外面的緣為主動,能不能把它拿來發揮作用,成就自己甚至成就衆生。 ※ 以上「因力、欲力、方便力、緣力、所緣力」五種力,都是以自己本身為主,可自我操控的方法。 ※ 至於以下「根力、觀察力、奢摩他力、毗缽舍那力、思惟力」五種力是進入真正修行的部分。 6.根力 是指我們自己的善根,每一個人的善根都不盡相同,有些人比較有慈悲心,有些人比較有智慧⋯ 把自己的善根掌握得住,要認知清楚才能盡性發揮。 7.觀察力 即是瞭解性,對事要善於觀察。 學佛後對事更要有敏鋭的觀察力,去思考、去暸解,明瞭以後方可抓住其中的緣去饒益衆生。 8.奢摩他力 奢摩他力是「止」,是修定的意思。 奢摩他力有三個部分 (1)一個是三摩地, 三摩地叫隨緣止,指世間法中何事、何地都能隨 緣、安定,所以修三摩地的人通常比較活潑。 (2)一個是妙奢摩他。 妙奢摩他是體真止,體會真如按住不動,修此法 的人,比較呆板。 (3)一個是禪那. 修襌那者,兩方面都具足,靜能靜,動能動。 9.毗缽舍那力 「毗缽舍那力」是「觀」。 奢摩他力與毗缽舍那力這兩者便是「止觀」。 10.思惟力 「思惟力」,此處提到的思惟,就是前面已經提出的「比興推理」。我們能洞察、明瞭真實與不真實之間的差別。 —海雲繼夢和上— 摘錄整理自「淨行品」講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