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围项目:德清中初鸣良渚文化制玉作坊遗址群(完整版)

 RK588 2019-04-03

2019年3月28-29日,“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北京召开,浙江德清中初鸣良渚文化制玉作坊遗址群项目作为备选项目参加了此次评选。2018年,国家文物局共批准考古发掘955项,其中主动性考古项目212项。此次入围终评的20项考古发现分别来自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从地域分布看比较均匀;从年代分布来看,史前考古4项、夏商周考古7项、秦汉考古3项、唐宋元明考古5项,近现代考古1项;从遗址性质来看,依然以居址、墓葬和城址为主,此外还有两项手工业作坊遗址和一个水下考古项目。20个入围项目分别进行了20分钟的终评演讲,评委、学者进行了提问,评委会经过评议和投票,最终产生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按时代早晚排列如下:广东英德青塘遗址、湖北沙洋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陕西延安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新疆尼勒克吉仁台沟口遗址、山西闻喜酒务头商代墓地、陕西澄城刘家洼东周遗址、江苏张家港黄泗浦遗址、河北张家口太子城金代城址、重庆合川钓鱼城范家堰南宋衙署遗址、辽宁庄河海域甲午沉船遗址(经远舰)水下考古调查。

终评会现场

德清中初鸣制玉作坊遗址群虽未能最终入选,但其作为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规模最大的制玉作坊遗址群,出土了大量玉料、玉器半成品、成品、残件,以及作为加工工具的砺石、磨石等与制玉相关的遗存,从材质、种类、加工方式乃至保存状况等各方面,为史前制玉工艺研究和玉石质文物保护提供了重要资料,反映了远距离大规模专业生产的模式,体现了良渚文明和良渚古国的高度发达,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圣地。作为良渚文化中心的良渚古城,自2007年发现以来,在宫殿、城墙及城内布局、外郭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外围的考古工作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收获,如:古城外围庞大的水利系统,茅山大面积的连片水田、玉架山多环壕聚落等。大量的考古发现显示,良渚作为一个国家已经具备了可以讨论其形态的成熟条件。

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

玉器是良渚文明的重要内涵,良渚玉器数量巨大,种类丰富。成组玉礼器系统和神像成为维系良渚社会政权组织的主要纽带和手段,良渚国王和权贵通过通过一整套标志身份的玉礼器及其背后的礼仪系统,达到对神权的控制,从而完成对王权、军权和财权的垄断。

虽然,我们对于良渚文明成组玉礼器所反映的权力和信仰研究,已经有了相当的共识,对良渚琢玉工艺研究也有一定的成绩。但是玉的来源、制作和加工的细节,玉器的流通、支配或贸易,以及制玉手工业模式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良渚时期有没有专业性的作坊?有的话,规模如何?有没有集中生产的基地?机制如何?产品的种类是否单一?产品是否有大范围的分配或贸易?

中初鸣遗址的发现为我们解答这些问题提供了材料。

从2017年开始,为配合国家文物局十三五重大专项“考古中国: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从崧泽到良渚”这一课题,以及良渚古城外围遗址调查工作,我们把调查范围扩大到1000平方公里的杭州C形大盆地,毗邻良渚古城的德清东部区域成为了我们关注的重点区域。中初鸣,成为了2017-2018年度长江下游“考古中国”项目的重要收获。

中初鸣,位于良渚古城东北18公里的德清县雷甸镇,比茅山、玉架山等遗址更靠近良渚古城。这一区域,水网发达,地势不高,但毗邻现在的苕溪和京杭大运河,当时的水路也相当方便。

中初鸣遗址位置示意图(方向明绘)

中初鸣遗址位置图

民国《德清县新志》就有当地出土玉料的记载,“中初鸣、下初鸣、桑育高桥,地中时掘有杂角古玉及地中时掘有杂角古玉及圈环步坠等物,质坚,色多红黄,时人谓之西土汉玉,佳者极珍贵。”上世纪90年代,当地开挖鱼塘出土了大量玉料,并不时有盗掘现象,引起了文物部门的高度关注,推测这一区域可能存在面积较大的制玉作坊遗址。

2017年至今,我们对这一区域进行了大规模的系统调查和勘探,已经在南北、东西各约1公里的范围内,发现和确认了木鱼桥、小桥头、保安桥、王家里等8处遗址点。这些遗址都有玉料出土。这应是一处良渚文化时期的大规模制玉作坊遗址群,我们将其统称为中初鸣制玉作坊遗址群,总面积达100万平方米。根据墓葬随葬品和废弃堆积中出土陶片的特征分析,遗址的相对年代比较集中,为良渚文化晚期,初步的碳十四测年结果为距今4800-4500年。

德清中初鸣制玉作坊遗址群遗址范围

2017年,我们对木鱼桥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了较为丰富的玉料。2018年对小桥头遗址、桥南遗址、王家里遗址进行了试掘。在小桥头遗址确认了两处南北相对的土台,在土台中间的沟状堆积中发现了少量玉料。在桥南遗址土台西部的废弃堆积中出土了100多件玉料。在王家里遗址试掘确认土台1处。

木鱼桥遗址出土玉料及玉器半成品

桥南遗址试掘出土玉料

2018年,在系统调查和试掘的基础上,我们选择了其中的一处遗址——保安桥遗址进行了整体揭露,发掘面积近1100平方米,揭示了保存较为完整的作坊遗址。保安桥遗址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遗址的主体是一座东西至少23.5米,南北20米的人工营建土台。

土台顶部的主要遗迹有墓葬4座、灰坑1个,与建筑有关的红烧土堆积一处。土台外围分别为斜坡状堆积和沟状堆积,沟状堆积的北侧还清理了水井2座。废弃堆积中出土了大量与制玉有关的边角玉料、玉器半成品、残件,以及作为工具的砺石、磨石、钻具和刻划工具等。

作为单个的作坊遗址单元,墓葬、居址数量少,说明遗址的规模并不大,可能是小型家庭作坊模式。

保安桥遗址台

保安桥遗址想象复原图(方向明绘)

土台顶部的4座墓葬中,M1保存较好,共出土随葬品13件,玉器10件、陶器3件,玉器分别为镯、锥形器、半圆形饰、管、玉料等,出土的玉料表明墓主人与制玉有关。

保安桥遗址M1

保安桥遗址M1出于玉器

土台东部的红烧土堆积,平面形状呈椭圆形,包含大量的红烧土块,面积约9平方米,结合玉架山等其它良渚文化遗址的相关发现,应该是一处房址遗迹。

保安桥遗址S1 

土台北部的2座水井,其中一座口径7米,深1.8米,还残留有局部的木构井栏。

保安桥遗址H3

保安桥遗址H3出土木构井栏

土台外围的废弃堆积中出土的大量玉料、玉器半成品、残件和少量成品,以及加工工具,是本次发掘的重要收获之一,也是确认专业性制玉作坊遗址的重要证据。据初步统计,玉料多达1600件,玉器半成品、成品、残件200件,砺石、磨石等工具50余件。

保安桥遗址总平面图 

我们对出土玉料进行了初步鉴定和统计,玉料的材质有透闪石-阳起石、蛇纹石、叶腊石、滑石等,以蛇纹石为主。经过鉴定和统计,蛇纹石玉占大多数,是本次发掘在材料鉴定上的重要收获。蛇纹石玉硬度仅2.5-3.5,低于闪玉。之前对良渚古城文家山出土玉器的鉴定,确认夹黄斑玉器多为蛇纹石玉,有证据表明良渚文化中晚期阶段,这类材质的玉器在良渚古城及周边地区占很大比例。今后我们也将加大对蛇纹石玉的资源研究,和用玉的社会背景研究。

保安桥遗址出土玉料种类

保安桥遗址出土的部分玉料,表面有比较强的反光,有些还有自然擦痕,肯定是受到构造应力的作用,应该来自山上,就是山料。与良渚古城塘山遗址出土的玉料都有一定的磨圆度形成对比,这也是本次发掘的重要收获,暗示这一时期玉料的获取方式可能发生了变化。

关于制玉工艺,我们在统计过程中发现在开料成坯中,片切割占据主流。片切割切割深度有限,切割深度不超过1.5厘米,切割面平直,主要用于锥形器、管珠的成坯。线切割标本极少,线切割主要用于制作大平面的玉器,比如琮、壁、钺等等,线切割标本少见也与产品种类单一有关。

保安桥遗址出土玉料(带片切割痕迹)

保安桥遗址出土玉料(带线切割痕迹)

半成品中锥形器和管,数量最多,而其它产品只有少量坠饰、遂孔珠等,判断保安桥遗址主要大规模生产锥形器和管,产品相对单一,但产量极大。这些产品流通或贸易的去向,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重点。我们已经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合作开展“良渚玉器无损分析”综合研究。

保安桥遗址出土玉器半成品

 至于加工工具,主要有不同粒度的砺石和磨石,以便粗加工和细加工。

保安桥遗址出土砺石

在发掘过程中为了防止遗漏细小遗存,对土样全部进行了淘洗。重浮物中发现了数量较多的石核和石片,其中可甄别出燧石和玉髓材质的钻具和刻划工具,燧石岩质的刻划工具也是本次发掘的重要收获。

此外还出土了长达20厘米的大型柱状体石核,经鉴定为燧石岩(沉积硅质岩),硬度达到7,大于闪玉6-6.5,可制作用于开料切割前的工具,是真正的“他山之石”。

燧石岩工具在江苏磨盘墩、丁沙地、良渚塘山(金村段)、良渚古城钟家港等遗址都有发现,现可以确定为良渚制玉的必备工具。虽然相较于玉料而言,来源相对广泛,同样也是琢玉工艺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保安桥遗址淘洗出刻划工具、钻具

 保安桥遗址出土燧石岩石核

根据遗址中出土的遗物,锥形器的操作链最为清晰。从开料、初坯、半成品到成品,配套使用的工具有刻划工具、磨石和砺石、钻具。

锥形器操作链复原

中初鸣遗址地理位置独特,这一区域10000年前存在着钱塘江与太湖之间的南北向古河道,后来收窄,环境的变迁与良渚时期大规模聚落的形成,以及水路交通等景观问题之间的关系,也是需要关注的重点,目前我们正与河海大学、南京大学合作进行环境考古研究。

   德清中初鸣制玉作坊遗址群的发掘收获可归纳如下:

   中初鸣制玉作坊遗址群面积大,年代和性质明确,是迄今为止中国新石器时代发现的最大的制玉作坊遗址群。

保安桥遗址作为单个的作坊遗址,墓葬、居址数量少,规模并不大,说明当时可能是小家庭式作坊模式。

玉料主要为蛇纹石玉,山料特征明显,说明良渚晚期玉的使用和获取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是良渚晚期社会发生嬗变的特征之一,也为正在进行的寻找玉矿的课题提供了新启示。

保安桥遗址出土的半成品以锥形器为主,数量庞大,种类单一。我们将通过无损微量元素测试的比对,确定产品的最终流向。

可用于雕刻和剖料切割钱的刻划的燧石岩工具,是继江苏磨盘墩、丁沙地、良渚塘山金村段、良渚古城钟家港之后的再次确认,可明确为良渚琢玉的必备工具,是真正的“他山之石”。

中初鸣制玉作坊遗址群是良渚文化田野考古的新内容,也是良渚古城外围考古工作的又一重要收获,反映了远距离大规模专业生产的模式,体现了良渚文明和良渚古城的高度发达。

保安桥等遗址也面临当地特色小镇建设带来的巨大保护压力,希望当地建设部门切实履行保护职责。

我们将深化调查和发掘工作,积极开展多学科研究。目前我们正在对遗址所在的德清东部210平方公里进行区域系统调查,并将对作坊群所在的100万平方米进行全面勘探,为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

现场汇报

德清亲友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