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兰彬(1816年—1895年),字荔秋,广东省吴川市黄坡镇黄坡村人,晚清时期大臣、学者,首任中国驻美公使。 咸丰三年(1853年)中进士,同治十一年(1872年),以留学监督身份、率领第一批留学生30人赴美。光绪四年(1878年),以太常寺卿身份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后奉调回国,历任兵部、礼部侍郎及会试阅卷大臣等职。晚年归里,先后主编《高州府志》、《吴川县志》、《石城县志》,著有《使美纪略》、《使美白咏调》、《重次千文》、《毛诗札记》、《治河刍言》等书。 郑藻如(1824-1894年),字志翔,号豫轩,又名玉轩。香山(今中山)濠头乡濠头村人。清代咸丰元年(1851年)辛亥恩科第30名乡试举人,1854年组织东乡总局团练,因支援清兵镇压红巾军卢灵飞、黄福等人起义立有军功,获授内阁中书衔。并得曾国藩、李鸿章赏识,罗致为幕僚,办理洋务、外交等事务。清代同治八年(1869年)被李鸿章聘到上海任江南机械制造局帮办,总理局务,督造枪炮、弹药、机器、轮船和船坞。清代光绪四年(1878年)任天津津海关道。光绪七年(1881年)以三品官衔大臣出使美国、日斯巴尼亚(西班牙)、秘鲁三国。 张荫桓(1837-1900) 清末大臣,字樵野,广东南海人。纳资为知县,几经升迁至道员光绪二年(1876年)权山东登莱青道。七年(1881年),授安徽徽宁池太广道。翌年,迁按察使。赏三品京堂,命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光绪十年(1884年),除太常寺少卿。十二(1886)年,除太常寺卿,转通政司副使。复值总署。累迁户部左侍郎。中日甲午战争中曾与邵友濂为全权大臣赴日谈判。1898年3月,协助李鸿章与俄国签订《旅大租地条约》。戊戌变法时,调任管理京师矿务、铁路总局,倾向变法。戊戌政变后遭弹劾充军新疆。1900年被杀。 崔国因(1831~?) 字惠人,安徽省太平县(今黄山市黄山区)甘棠人。幼年家贫,在族人资助下始得就学。他攻读刻苦,好学不倦,常以优异成绩博得师生们赞赏。及长,为秀才,外出谋生。经堂侄崔澄举荐,在安庆李鸿章府中任塾师,深得李鸿章的赏识。同治九年(1870 年)中举,十年登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侍读,授国史馆编修。光绪十五年(1889 年)三月,出使美国、日斯巴尼亚(今西班牙)、秘鲁。光绪十八年十二月任满回国。著有《出使美日秘三国日记》16 卷,对3 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及华侨生活和人民友好交往,都作了客观记述,是研究近代中外关系史的宝贵资料。梁启超曾将此书列入《西学书目表》。崔国因归国后辞官从商,寓居芜湖。他早年游黄山时,曾在始信峰顶题刻《游黄山宿狮子林》七律二首,后捐献千金,在狮子峰下建筑“狮子林精舍”。 杨儒(1840年-1902年2月17日),清末外交官,字子通,清代铁岭人,隶汉军正红旗。同治六年(1867)举人。光绪十四年后任江苏镇海道道员,浙江温处道,安徽池太道,1892年(光绪十八年)以四品卿任美公使兼斯尼巴亚(西班牙)和秘鲁公使,太常寺少卿,1896年转任出使俄、奥、荷三国公使,工部右侍郎。 伍廷芳(1842年~1922年),本名叙,字文爵,又名伍才,号秩庸,后改名廷芳。汉族,广东新会西墩人,清末民初杰出的外交家、法学家,出生于新加坡,3岁随父回广州芳村定居,早年入香港圣保罗书院,1874年自费留学英国,入伦敦大学学院攻读法学,获博士学位及大律师资格,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法学博士,后回香港任律师,成为香港立法局第一位华人议员。 梁诚,广东番禺县(今广州海珠区黄埔村)人。1875年未满12岁的梁诚便在家庭的资助下考取第四批留美学生,1881年奉召归国,历任翻译、参赞等职,起初在总理衙门做事,不久随张荫桓公使赴美,后任使馆参赞,他在体育上的贡献,使他成为中国近代体育史上的体育名人。 张荫棠(1866-1937),字朝弼、号憩伯、又号少卿。广东新会双水人。 清光绪举人, 捐官为内阁中书。其父为清代浙江海防水师总兵张蓉光,其兄为享有 “绝域使才”之名的清朝第三任驻美公使张荫桓。张荫棠曾以举人员外郎身份在总理衙门管理对英交涉事务,之后在1896年~1913年间,两次出使美国。 亮丽(SPLENDID)相册 影集(粉色)活页吸附式DIY自粘 相片册 照片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