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牛僧孺

 nyC平安 2019-04-03

​牛僧孺,最有才华的宰相

就在牛仙客去世37年后,公元779年,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在西去长安六百里的鹑觚县(今灵台)又诞生了一位牛人,他也姓牛,据说与玄宗朝宰相牛仙客是一门同宗。


牛僧孺塑像

相比于牛仙客,这位鹑觚才俊中的后起之秀,应该是大唐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宰相之一,他是“牛李党争”中牛党的领袖,既是政界泰斗,又是文坛名士,才华横溢。

这个“牛人”名叫牛僧孺,字思黯,生于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卒于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活了六十八岁。他一生经历了德、顺、宪、穆、敬、文、武、宣八个皇帝,正是大唐王朝中期以后走向衰亡的历史时期。《旧唐书》记载,牛僧孺是隋朝仆射奇章公牛弘的后代。祖父牛绍,父亲牛幼简,官职低下。

这时期的大唐帝国,皇帝昏庸,宦官弄权,朝臣与宦官的斗争,朝臣中世家出身与科举出身的党派斗争,非常尖锐激烈。各派政治集团轮番登场,像走马灯似的。朝廷对宰相的更换极为频繁,而一个宰相的更替、贬斥必然引起一大批京官、外任的调换。官宦士族的斗争,皇帝成为掌权党派用来打击对方的棍子。政治腐败,藩镇势力乘机割据,社会动乱不安。曾经万国来朝的大唐盛世,此时只剩下一个繁华的背影,落寞又惆怅。牛僧孺所处的就是这样一个时代。

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年),25岁的牛僧孺高中进士,步入仕林,这使他看到了腐败政治的一些内幕。808年,唐宪宗制举贤良方正科特试,牛僧孺正血气方刚,胸怀治国韬略,在策对中毫无顾忌指陈时政,他的胆略见识深为考官赏识,成绩被列为上等。但是,对朝政的指责却得罪了当时的宰相李吉甫,因此遭到“斥退”的打击,被闲置了很长一段时间。元和七年(812年),李吉甫死后,牛僧孺才得以重用,被提拔做监察御史、礼部员外郎。

820年,唐宪宗被宦官所杀,穆宗登基,牛僧孺以库部郎中官职主管拟制诏令。长庆元年(821年),宿州刺史李直臣犯贪赃罪判死刑,李直臣贿赂有权势的宦官为他申辩,牛僧孺坚持执法不改。穆宗当面对他说:“李直臣行事虽有过失,但此人有经营规划的才干,可委派他去边疆任职,朕想放宽对他的执法。”牛僧孺回答:“平庸的人没有才干,只不过是保持禄位讨好上司罢了。帝王立法,约束奸雄,正是因为他们多有才干。安禄山、朱泚因有过人的才干,才搅乱了天下。何况李直臣只是小才,又何必枉法迁就呢?”穆宗赞扬他严守法纪,当面赏赐他金符紫服。次年正月,委任他做户部侍郎。长庆三年(823年)三月,他以本官任同平章事。

牛僧孺为官比较廉洁,不受贿赂,在当时很有清名。《唐书》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土族韩弘入朝为官时,他儿子韩公武用家财以重礼贿赂帝王宠幸的权臣,同在朝班的官员尽都受到他的馈赠。不久,韩弘和他儿子相继去世了,只留下一个年幼的孙子,穆宗担心他的家财被仆役盗窃,便派宦官查阅他的家产簿册,交给族中长者保管。意外发现簿册上记有受贿人的姓名官职,只有牛僧孺的官衔旁用红笔写着:“某月某日,送牛侍郎财物若干,他不收,全部退回。”穆宗审阅簿册后十分高兴。过了不久,朝廷商议任命宰相人选,穆宗首先认可对牛僧孺的提名。

敬宗登基后,牛僧孺升任中书侍郎、银青光禄大夫,封爵奇章子,食邑五百户。同年十二月,他被提升为佩金符著紫衣的三品官阶,晋封为郡公、集贤殿大学士、监修国史。

宝历年间(825—826年),小人宠臣把持朝政,大臣依附勾结他们,牛僧孺对众小人无可奈何,三番四次呈递奏章请求免职,敬宗说:“等我祭祀天地的大礼完毕就放你走。”敬宗举行完向祖庙报德的祭祀后,牛僧孺又上奏陈请退职,朝廷便在鄂州设立武昌军编制,委任牛僧孺为检校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领鄂、岳、蕲、黄四州观察等职。

江夏城的土性不粘,难砌城墙,每年加筑,都征收青茅草袋盛土加层。地方官吏借此巧取豪夺,侵吞修城资财年复一年。牛僧孺到任后,计算草袋、修筑费用,每年十余万贯,便改征土砖,用以抵偿应征的草袋、修筑费。历时五年,城墙全部筑得如同井壁,侵吞征收资财的事从此根除。敬宗之后,文宗登基,就牛僧孺原职加授检校吏部尚书衔。他镇守江夏期间,为唐宋时期鄂州文化经济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吐蕃遣使者入朝求和。这时,西川节度使李德裕奏报,吐蕃维州守将悉怛(dá)谋要献城投唐,并建议乘机出兵以图大事。文宗把李德裕的奏章下发尚书省讨论,牛僧孺上奏章驳斥李德裕所议,强调“中国御戎,守信为上”,若“一朝失信”,必将会带来严重后果,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武宗登基,就牛僧孺原职加封检校司徒。会昌二年(842年),李德裕当权,免除了牛僧孺的兵权,征聘他为仅有荣衔的太子少保,后晋升为太子少师。宣宗大中初年(847年),牛僧孺逝世,追赠太子太师衔,谥号文贞。

牛僧孺好学博闻,是那个时代典型的文艺青年。他和当时著名诗人白居易、刘禹锡等常往来唱和,《唐诗纪事》可见他的一些轶事和诗作。他的突出贡献是写了卷帙浩繁的《玄怪录》传奇十卷。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造传奇之文,荟萃于一集者,唐代多有,而煊赫者莫如牛僧孺之《玄怪录》”。

关于牛僧孺的后裔,史书记载极简。据《唐书》说,牛僧孺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太蔚,大和九年进士,官至尚书左仆射。一个叫丛,开成二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客死太原。孙子牛徽,咸通八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孙子牛循,官给事中。孙子牛峤,官至尚书郎。重孙牛希济,官至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可谓官宦世家,一门进士。

“二牛”的祖籍到底在哪里?

近年来,各个地方关于一些历史名人的籍贯考证之争此起彼伏。牛仙客、牛僧孺到底是今甘肃临洮人、陕西长武人,还是平凉灵台人?不同地域不同立场的人,看法截然不同。

特别是牛僧孺,在唐代历史上是个有名人物。但是,对他的祖籍考证,学界说法不一。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认为:“僧孺字思黯,本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张友鹤教授也说是陇西狄道人(见1979年版《唐宋传奇选注》)。还有1979年3月号《甘肃文艺》上穆青的《甘肃古代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考略》也是这个观点。

197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辞海》却注明:“牛僧孺,(唐)鹑觚人。”鹑觚,就是今天的灵台县。鹑觚县城古遗迹在县东南三十里的邵寨镇。传说秦大将蒙恬驻兵于此,太子扶苏监军。筑城时,有一只鹑鸟立于祭觚之上,以为异象,遂给县城起名鹑觚。鹑觚城隋朝大业元年移建于今县治所,秦属北地郡,汉、隋、唐属安定、泾州。

关于牛僧孺的籍贯,新旧《唐书》都无明言。但是两《唐书》提到了他的祖系,都说是“隋仆射奇章公弘之后裔。”考《隋书·牛弘传》:“牛弘,字里仁,安定鹑觚人也。”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从幸江都(今江苏扬州),其年十一月,卒于江都郡,时年六十六。帝伤惜之,赐赠甚厚,归葬安定,赠开府仪同三司,光禄大夫、文安侯,谥曰宪。”安定,今平凉。

陕西学者曾撰文认为,安定鹑觚应该是今天的陕西长武,牛弘是陕西长武人,葬于长武县相公村。但《灵台县志》记载,牛弘墓在县城三十里。明代巡按薛刚有诗为证:“史节径行阴密城,城临古墓表牛弘。当年不责醉中过,今日能垂身后名……”(注:阴密城,因灵台县境在商代为密须国,故城在今县西五十里的百里乡古城村,周为密国,汉代曾改置阴密县。)

根据以上史料证实,牛僧孺的籍贯当是安定鹑觚,今天的平凉灵台县。哪么,为什么会出现“陇西狄道人”的说法呢?对此,有文史学者认为,牛弘死于607年,牛僧孺生于779年,二人间隔170多年。依此推断,僧孺当是牛弘的数代后孙。牛氏居官在外,接连数代,对其籍贯,世人误以枝为本也是可能的。宋代计有功编辑的《唐诗纪事》在介绍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进士牛峤时说:“峤,字公卿,一字延峰,陇西人,自云僧孺之后。”

清代张思宕、宗棣所辑《词林纪事》也说牛峤是“唐宰相僧孺之后。”《旧唐书》记载,僧孺有个孙子叫牛峤,官至尚书郎。唐玄宗时代,有个叫牛仙客的,初为县小吏,当过陇西营田使,迁洮州司马、河西节度使,曾驻军过临洮,官至左相兼兵部尚书,封陇西公。他父亲叫牛意仁,本没有做什么大官,因其子贵,唐玄宗时代的张九龄曾给他题过墓志铭,说牛意仁族祖是“奇章公隋宗臣”(《灵台县志》),这说明牛意仁、牛仙客也是牛弘之后牛僧孺的族祖了。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牛僧孺的祖系还可以追溯到汉代。其族祖牛邯,当过汉护羌校尉,曾在陇西住过。另一族祖牛崇还当过陇西主簿。如此,说牛僧孺是陇西人,是否因牛邯、牛崇、牛仙客、牛峤的官封、居处记述错乱,以讹传讹呢?

现有史料佐证,牛僧孺的族祖在汉代就住在鹑觚。张九龄说:牛崇他们“因官安定,爰处鹑觚为郡人。”牛意仁在“开元六年(718年)随子(牛仙客)西征,死在伏羌官舍(一说秦州官舍),时年七十有六。冬十一月归葬北原……逸人之墓,今同郡邸。”《灵台县志》上说“归葬鹑觚,墓在县南夷平乡。”如果说牛意仁的族祖不是灵台(鹑觚)人,那么,他死在秦州(天水)为何要“归葬北原”(灵台)呢?皇帝为什么要赠其持节泽州诸军事泾州刺史的封号?那个时候,灵台(鹑觚)属泾州辖治。

宋代《太平寰宇记》记载,牛仙客的祖墓在灵台县城南一里蒲川水西。《资治通鉴·唐纪三十》说“牛仙客,泾州人。”《唐纪二十九》说:“仙客本鹑觚小吏。”这说明牛意仁、牛仙客祖系也是灵台。《灵台县志》还记载了牛僧孺墓在县南三十里处,与牛弘墓在一起,即今天的灵台新开乡牛村,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