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实用中药学学习笔记(一)

 陌上花kai999 2019-04-03

第一部分   中药基础知识

主要内容:四气五味   归经  炮制   升降沉浮 

配伍   用量   服用

一、四气五味

四气五味,就是药物的性味,代表药物的药性和滋味两个方面。四气: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这四气里边儿寒和热,用阴阳二分法的话,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五味:是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五种味道分别对应的是五行、五脏。

(一)四气

四气,就是药物效果所反映出来的寒、热、温、凉四种作用特性,又称四性。

· 还可细分为微寒、大寒,微温、大热。

· 还有平性药物,药性平和,作用平缓,或偏温、偏凉。

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寒和凉之间、热和温之间,是程度上的不同,也就是说药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差别,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药物作用于人体发生的反应归纳出来的,例如,感受风寒、怕冷发热、流清涕、小便清长、舌苔白,这是寒的症状,这时用紫苏、生姜煎了汤饮服后,可以使病员发一些汗,就能消除上列症状,说明紫苏、生姜的药性是温热的。如果生了疗疮、热疗、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小便黄色、舌苔发黄,或有发热,这就是热的症状,这时用金银花、菊花来治疗,可以得到治愈,说明金银花、菊花的药性是寒凉的。

临床意义

疾病分寒热、阴阳,用四气指导用药方向。

·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 辨别寒热程度,选择不同寒热程度的用药。

大热的病,用大寒的药,比如石膏,比薄荷寒多了。《神农本草经》上石膏不太寒,后来医家经过临床实践得出的结论石膏是大寒。再比如:麻黄,本经上说是苦、温,教材上是辛、苦、温,温是性,苦是五气,加了一个辛,是后人加的,因为这个药是用来治邪气郁闭在表的时候,用来发散的。尝的时候没有辛味,加这个辛是经过疗效的总结,这种药适合治哪种病它具有的特性,而加上的,麻黄可以辛温发汗,所以它有发散的辛的特性。

《神农本草经》上药的味道是尝出来的,而教材上的气味都是临床上的经验总结。

温热药

· 兴奋交感——肾上腺系统

· 促进能量代谢

· 促进糖原分解,升高血糖

· 兴奋心血管系统

· 促进内分泌

简单的说:温热药都是兴奋人体功能的。大多具有温中、助阳、散寒等作用,常用来治疗寒性病症。

温热的药不光能治低血糖,也能治高血糖,比如黄芪就是双向调节——高血压一般阳气亢盛,但有些时候瘀血较重、气虚血瘀的时候,用大量的生黄芪就能够降血压。但是并不代表生黄芪就能降血压。它里边真正起效果的那个叫“病机”,就是你得抓准了病机辨证,辨准。黄芪同时还能升血压。低血压时用补中益气丸里面也是用的黄芪,炙黄芪,那就是往上升的,所以它有双向调节作用。必须辩证准确,抓准病机。我们要坚持中医的辩证,这些分析只能作为参考,不能让它左右了我们的思维。

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同样是一个药,你用对了,真的非常好,用错了那也真的是非常坏。

寒凉药

· 抑制作用

· 抗感染作用

· 抗肿瘤作用

这只是一个片面的研究结果,比如抗感染作用,一个人偏于虚寒或偏于痰湿的体质,如果得了感染性疾病的时候,用大量的连翘、金银花、蒲公英之后,病情会加重,而且在原来疾病的基础上,加上脾胃受损的情况,恶心、腹泻、脸色煞白,就是伤了阳气。这时候如果有了温热的药,感染可能会好的快,因为通过温热的药鼓动了他的正气。所以这个分析只做参考,不能作为用药的指导。

大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常用来治疗热性病症。

此外,还有一些药物的药性较为平和,称为“”性。由于平性药没有寒凉药或温热药的作用来得显著,所以在实际上虽有寒、热、温、凉、平五气,而一般仍称为四气。

(二) 五 味

五味,指中药所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与味相关的特性。酸对应的是春天;苦对应的夏天;甘对应的是长夏;辛对应的是秋天;咸对应的是冬天。这样一个时空转换的顺序,这样可能更好理解一些。

五行

五味

五脏

五季

五味作用

往里收

往下

长夏

守中间

往外散

往下

·另有淡味和涩味,因为五味是与五行、五脏配属的主要药味,故一般统称五味。

淡可归甘,涩可归酸。

淡味,比如茯苓,没有特殊的滋味,所以一般将它和甘味并列,称“淡附于甘”

涩味,有固涩收敛的作用,比如乌梅、禹余粮、赤石脂等,涩的东西,可以固涩大便,长期反复的拉肚子——虚性腹泻,可以用固涩的药,缓解症状。涩与酸的作用对应,收涩。所以归酸。

因此,虽然有七种滋味,但习惯上仍称“五味”。

· 一部分反应药物真实滋味,为口尝所得。另一部分为药物有某种作用,依据大量临床实际经验推导而来的理性认识。

肝的体和用的关系。

1)《素问·脏气法时论》,经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肝对应的是酸,肝的用是升发,它是需要升发的、调畅的状态,这是它的用。肝想要滋养的话,应该用酸味儿,这是我们说的虚实去补的这种关系。

“辛以补之”,用辛来补,这里的补就是顺其性为补。违其性就是泻。肝的性质就是升发的,为了让他的这个功能正常的发挥,让它正常的升发,就用辛来使它的气机升发,这就算是补它了。如果肝阴虚的时候,就是肝体不疏了,肝血不足了,这时候你用柴胡行吗?不行。那你就得用酸,用芍药啊,或者说肝阴不足的时候用点乌梅,用酸味儿就行了,是直接补肝的体。辛以补之是补的用,它的功能就是当肝气郁结的时候,就是他的疏泻不足了,急食辛以散之,使肝气得以疏泄。

2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辛能润吗?不能,指的是肾阳不足,津液不能布化,就会有燥的感觉,(比如毛发枯黄,肝血干结,喉咙干燥,烦躁,上火等等)现象,则需要辛味药物,开通腠理,(这个腠理实际就是三焦通行的道路。)调畅气机,当阳气条畅,气血津液就能正常输布,津液上达,就能润了。并不是说吃辛的东西能补肾,这和虚则补之的概念是不一样的。

 五味作用:

· 辛散 能散能行

· 甘缓 能补能和能缓

· 酸收 能收能涩

· 苦坚 能泄能燥能坚

· 咸软 能下能软坚

· 淡渗 能渗能泄

· 涩收 能收能涩

· 芳香 化湿醒脾、开窍醒脑、辟秽化浊

1、 有发散、行气或润养等作用。一般发汗的药物与行气的药物,大多数有辛味;某些补养的药物,也有辛味。

辛能散,比如薄荷是辛、凉,它也能发汗,但是因为它的四性是凉的,所以它只能用于温热病的发汗;如果是寒症的,表寒症,不出汗,身上怕冷,那就得用麻黄去发散。

辛味不光能散还能行,还能通畅气机,像香附就是理气的,它有辛的这个味,借助辛味来流畅气机。

2、:有滋补、和中或缓急的作用。一般滋补性的药物及调和药性的药物,大多数有甘味。

脾胃虚弱——党参、人参就可以补脾胃,补脾胃的气;津液不足—大枣、麦冬;脾胃不和——生姜、大枣;张仲景很多方子里边儿都用甘草,这甘草的作用,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在调和药性,当然它还可以补脾胃。

比如像十枣汤,里面大戟、甘遂、芫花这三个都是剧毒的药,而且药性非常的猛烈,刺激性非常的大,体质弱的人吃了以后就吐的就不行了,或者腹泻非常厉害。单纯的用大戟、甘遂、芫花打成药粉,要让那些癌症腹水的人喝的话会受不了,但是用十个大枣煎一碗浓汤出来送服这三味药做的药粉。这个药性就缓和多了,所以大枣的甘“和”

比如说像“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子也是药性比较峻烈的。它是泻肺行水的药。它同时配伍大枣就可以制约这个药里边儿比较伤人的这个特性,起和的作用。

缓,就是缓急,肚子疼,疼的特别厉害,抽着疼,用甘味儿。像小建中汤里边儿,那个药特别的甜,有大枣,有甘草,还有饴糖,都是甜的。小建中汤第一个作用就是治肚子急痛。比如芍药甘草汤,它治这个脚挛急,就是抽筋儿那种感觉,这种急痛,就用的白芍和甘草,用来缓急的。这是甘的作用。

3、:有收敛、固涩等作用。一般带有酸味的药物,大都具有止汗、止渴等作用。

酸能往回收,也能涩,收涩、收敛。凡是虚的,固涩不住的,就用那种酸收的药。

4、: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等作用。一般具有清热、燥湿、泻下和降逆作用的药物,大多数有苦味。

比如说拉肚子,大肠湿热,用黄连就非常对,燥的是肠中的湿,苦味清的是肠中的热,治拉肚子的效果就特别的好。(但是要辨准了,必须是湿热症。如果是寒证的话,用了反而会加重)

古人说苦味能坚肾,像黄柏,男性遗精就是肾不坚固了。不是说用了黄柏以后直接产生的一个作用,它是通过黄柏清里边儿的热,这个热不去扰动精室以后才能不再遗泄,就起到了坚的作用。其实还是清热的作用。比如用大黄往下泄,中医有句话“急下存阴”。 就是在热性病过程中,高热持续,口干而渴,大便秘结, 由于津液日夜耗损,急需用泻下药通大便,泻去实热,以保存津液的方法。用承气汤一类的泻下剂迅速通便泄热。火泄下去以后津液自然就保住了。这也是一个坚的作用。

苦寒的东西燥,津液不足的要慎用;还容易伤脾胃、伤阳气,不要过用,久用用的时间长了以后,老打哈欠,就是像抽了大烟一样那种状态,清阳之气就下去了。阳气被苦味儿给伤了。

苦味也不是一点儿好处都没有,用对了还是有好处。中药五大苦:黄连、龙胆草、鸦胆子、苦参、山豆根。焦树德老先生说苦味能坚厚肠胃,你少量的用,1克,或者0.5克。比如绿茶,大家都知道它苦伤胃,你用少量的苦味反而能促进消化,量大了不行。喝茶很有讲究,不要量大,不要泡的时间长了。

5、:有软坚、散结或泻下等作用。一般能消散结块的药物和一部分泻下通便的药物,带有咸味。

软坚散结。如甲状腺结节、乳房结节、增生,甚至包括一些肿瘤都是结节这种东西。结在一块的东西就需要用咸味的东西化开,变软。比如说像肝硬化,肝脏变硬,也可以用一些咸的东西,像龟板、鳖甲这种东西。但是光用它是不行的。比如有一个中医方叫“海藻玉壶汤”,用的海藻、(海产品都是咸味儿)昆布,这两个咸味儿的东西。

甲亢,西医说不能吃含碘量高的东西,到底能不能吃?其实辨证对了,方子用对了一样能吃。比如说很多的甲亢,脉滑数有力,是阳气亢盛。变成痰火的时候,海藻昆布能化痰,能散结,能清热,能用。 “海藻玉壶汤”里边除了海澡昆布之外,还有行气的青皮,还有川芎,这是温热的,而且是活血的。还用了另外一个独活,但是用的量都非常小。

这个咸的东西能下,它的性质是往下走。要说海藻昆布能软坚散结,再加上升提的药,有升有降,效果非常好,缓解症状也特别的快。原来的脉跳的特别的快,用了之后脉就平和下来了。(如果脉不是痰火体质,就不能用了,如果还用它,就会变成甲减了。)所以不要小看古人的智慧,古人有大智慧。它里边儿每味药的组合,特别的讲究。

用咸的东西它能往下降,用苦的东西也能往下走。中医里边有三个泻心汤里边儿,有辛开苦降法,说明这个苦味的东西,它的力量是往下走的。高血压的时候,就用一些镇潜的咸味儿的,牡蛎、龙骨、龟板都是镇潜的。阳气亢盛如果是实证就加点儿苦味的东西,比如说黄连、黄芩或者龙胆草、栀子,这些都可以在辨证的基础上选用。知道了病性病的状态是往上走,然后用相反的治法往下治。

在五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它们的意义和作用是这样的:

6、:就是淡而无味,有渗湿、利尿作用。一般能够渗利水湿、通利小便的药物,大多数是淡味。

7、:有收敛止汗、固精、止泻及止血等作用。

8、芳香: 化湿醒脾、开窍醒脑、辟秽化浊

湿是阴邪,治它的时候得用阳药。在五味上用辛味的,有时候需要用淡味(淡渗利湿),但是不能用甜。还可以用燥,如果是湿热的话,可以用苦燥的那种。苦燥里边其实它分两个方向: A.黄连、黄柏、黄芩。这是治湿热的。B.白芷、砂仁可以化寒湿。但是性质不一样,黄连、黄柏、黄芩是寒的;白芷、砂仁是温热的。

实际上芳香是归到辛里边,它可以散,也可以行。比如说藿香,佩兰,这些都是化湿的东西。暑天长夏的时候,人整天都乏力周身酸软,然后舌苔白腻,吃什么都不香、老睡不醒那种状态,用点这种芳香的药物,这种混沌之气就给打开了。所以芳香的东西,它可以醒脾,不是健脾。

还有的芳香的东西,如石菖蒲,麝香啊这些,可以开窍醒脑,当出现阴闭的时候(昏迷),这些芳香的东西就可以开闭,开窍醒脑。

还可以辟秽化浊,古代经常出现那种比较重大的传染病,我们用砂仁、草果做成香包,可以帮助你驱散这种东西,并不是说把它杀了,你别靠近我就行。

 气和味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每一种药物既具有一定的气,又具有一定的味。由于气有气的作用,味有味的作用,必须将气和味的作用综合起来看待,例如,紫苏性味辛温,辛能发散,温能散寒,所以可知紫苏的主要作用是发散风寒;芦根性味甘寒,甘能生津,寒能清热,所以可知芦根的主要作用是清热生津……等。

一般说,性味相同的药物,其主要作用也大致相同;性味不同的药物,功效也就有所区别;性同味不同、或味同性不同的药物在功效上也有共同之处和不同之点。例如,同样是寒性药,若味不相同,或为苦寒,或为辛寒,其作用就有所差异,如黄连苦寒、可以清热燥湿,浮萍辛寒、可以疏解风热;同样是甘味药,但气有所不同,或为甘温,或为甘寒,其作用也不一样,如黄芪甘温、可以补气,芦根甘寒、能清热生津。所以,在辨识药性时,不能把药物的气与味孤立起来。

      在临床具体应用时,一般都是既用其气、又用其味的,而在特殊应用的时候,配合其它药物,则或用其气,或用其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