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0年家乡巨变 让我难以置信

 laofeng921 2019-04-03

  乡党简介:冯喜林,现在重庆市沙坪坝区土湾街道办事处工作,老家在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马营镇燃灯寺村。

  春节一日闲暇在互联网上溜达,忽然突发奇想:不回老家,看一看有没有老家———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马营镇燃灯寺村的信息。结果,输入地址后,相关的信息马上就一一显现在了眼前。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1969年参军离开家乡近四十年了,很少回家。父亲去世后因老家再无直系亲人,已三十多年再没有回过老家了。虽说这三十来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可这三十年间的家乡巨变,简直叫我难以置信。

  老家燃灯寺村在六、七十年代以前,一直是个“花钱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的穷山村。当地流传着一首歌谣:此村乃“三沟四梁七面坡,山高路陡礓石多,姑娘不嫁本村郎,小伙无钱讨老婆”。借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东风,不到20年,彻底改变了山村落后贫困的面貌。基本实现了“山顶森林戴帽,荒坡果树缠腰,河谷机鸣鱼跃,林茂粮丰路畅”的奋斗目标。最令我振奋的是,村党支部一次性投资建起了屋顶古建、院内园林,教学楼、宿舍楼、图书实验楼三栋楼用天桥相连,暖气网、微机室齐全的高标准农村示范小学,教学质量也一跃获得六连冠……当地媒体也作了报道。

  看完互联网这些资料的当晚,我浮想联翩,久久不能入睡。恍惚又回到了五十多年前的孩童时代。我上小学二、三年级时,因家贫交不起1元钱的学费,学校让我“半工半读”—— 一边读书,一边为学校手动摇铃报时。因学校的三座教室(一座祠堂、一座戏楼、一处民房)各相隔约200米左右,我每次都要跑到师生们都能听得见的地方去摇铃。每堂课摇三次(预备、上课、下课),使我每堂课都听不到头尾。后来学校又修建了两座简易教室,教室由三处集中到了一处,我才不再多处跑动用手摇铃,而改为用小铁锤敲击一个挂在祠堂屋檐下的半截汽车钢圈。记得有一次,由我掌管的学校惟一的计时小闹钟坏了被送到镇上去修理,整整一个星期,都由我凭估计掌握全校上课、下课、和放学的时间。

  那时同学们上课,用的是款式各样的破桌子、烂板凳,用土坯垒的高约1尺左右的长土台、坐土块、烂砖或是自家大人们落雨天穿的木屐(小木凳),上早自习大都是自做自带的小煤油灯照明。我那时最大的愿望,就是盼望有一天也能像宝鸡市(县)和马营镇的学生们一样,坐在有桌凳用,有电灯照明的教室里读书……

  一觉醒来,我知道已经是今非昔比,苦尽甜来。自己现虽已定居重庆市,退休在家。可我真为老家的乡亲和孩子们庆兴。我已下定决心,准备在合适的时侯回老家去看一看。特别是要亲眼看一看那个自己曾经付出过辛劳,并启蒙自己走上了人生正道的村小学的变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