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刊发了一篇关于糖尿病领域的论文,一种全球GKA领域最新药物率先进入II期临床阶段,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那么,手握世界首创糖尿病创新药的公司是如何打破全球原创First in Class梯队格局并脱颖而出的呢? 编者按 2018年5月4日,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糖尿病和内分泌学》刊发了一篇糖尿病领域最新药物葡萄糖激酶活性调节剂(GKA)的论文,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甚至吸引了全球糖尿病领域泰斗Ralph A DeFronzo教授的目光,主动要求合作。 原来,这是一篇讲述“Dorzagliatin单药治疗在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的论文,dorzagliatin是全球GKA领域成功完成II期临床研究且第一个进入III期研究的GKA。 同时这也是《柳叶刀·糖尿病和内分泌学》创刊以来首次发表来自中国的关于2型糖尿病原创新药的临床研究成果。而研发dorzagliatin的公司正是一家来自中国的生物创新公司——华领医药。 陈力教授专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概念、颠覆原有治疗理念的生物技术公司不断涌现,并凭借其产品的惊艳的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福音,缔造了一个又一个市场神话,比如: 1980年10月14日,仅成立4年的基因泰克凭借率先制造出生长激素抑制剂、利用细菌合成人胰岛素等成果获得资本热烈追捧,成功上市; First in Class(同类第一),Best in Disease(疾病领域最佳)。生物科技公司的竞赛素来以“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著称,那么,手握全球首创糖尿病创新药的华领医药又是如何脱颖而出的呢?2019年1月29日,医学界专访华领医药CEO陈力博士,为大家一探究竟。 01 “大糖”帝国 糖尿病三大属性造成刚性需求 2010年,杨文英教授的一篇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中国2型糖尿病流行学调查论文显示,中国有9240万2型糖尿病患者,还有1.48亿成年人处于糖尿病前期。这篇重磅论文引发了国际轰动,美国媒体称“中国成为大糖帝国”。 “一夜之间,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翻了近3倍,跃居全球之首。”陈力谈起这篇论文时印象非常深刻,这也成为他日后选择糖尿病领域研发创新药的重要原因。 截至目前,中国有1.2亿糖尿病患者,约占全球1/3,而糖尿病具有的三大属性又加剧了严峻的形势:高发慢性病、病情不可逆(胰岛素抵抗升级)和后期并发症高发。 与疾病形势并行的是药物研发的进程: 1923年,胰岛素成功量产; 1929年,二甲双胍诞生; 二战期间,磺脲类药物问世; …… 这些治疗手段机理不一,但都只能解决一些局部问题,糖尿病仍然是一个以进展性胰岛功能退变为核心的全身系统性疾病。 “到现在为止,没有药物可以完全阻止糖尿病的进展。如果我们想在糖尿病领域有所作为,我们必须开发新一代产品。第一代,谁吃都可以;第二代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分类服用;第三代怎么办?”陈力向“医学界”表示,“第三代就必须解决人体血糖调控的系统问题。” 为此,华领医药提出了“修复传感器”的概念。这个概念与最近大热的PD-1肿瘤免疫检查点疗法很类似,即通过修复免疫细胞对于肿瘤细胞的检查能力,让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扑杀肿瘤。 02 恒糖器GKA 开辟新型糖尿病药物研发新思路 人体血糖调控是一个高度智能化过程,受到多种酶、激素和神经的调节。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的血糖波动被精准地控制在4-7mmol/L非常狭窄的范围,整个过程中关键的调控中心就是“传感器”——葡萄糖激酶(GK )。 ▋ 修复传感器,恢复血糖调节生理功能 陈力博士举了个例子来更形象地解释说明:“葡萄糖激酶的作用,相当于空调系统的传感器。” 传感器就是房间里面的温度控制板,温度高了,启动制冷;温度低了,启动加热,让温度处在正常控制范围内。 “整个的研究过程中间,我们过去开发大量药物都是在运营系统上,比如说把空调机修的更好一点,或是把鼓风机功率加大,或是把加热器的功率加大,但如果你把传感器修复了,就有可能恢复人体正常的对于糖的生理调节机能,比原先的靠单一靶点作用效果更好。”陈力向“医学界”解释道。
2型糖尿病患者的葡萄糖激酶表达仅有正常人的20%-40%,且胰岛素分泌时间晚于正常人,“传感器”受损失灵,造成控糖器官对血糖变化不敏感,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从而形成高血糖,是糖尿病高发、病程不可逆、并发症多发的主要因素之一。 葡萄糖激酶活性调节剂(GKA)Dorzagliatin通过调节葡萄糖激酶,修复2型糖尿病患者退变的葡萄糖“传感器”功能,重塑人体血糖稳态平衡而起效,成为“恒糖器”。 “药物除了改善胰岛素分泌时相,还可以提升肝脏GK表达量,使之恢复到正常人的70%-80%,可以让肝脏更好地吸收葡萄糖,把它转化成肝糖原,降低了肝脏的胰岛素抵抗,同时提前提升胰岛素早相分泌的能力。这些因素合力形成了对于2型糖尿病病根的治疗。”陈力表示。 目前,该药物在I期和II期临床试验中已被证实具有可靠的安全性和明确的治疗效果,在业内看来是治疗2型糖尿病核心病因的崭新手段,为控制糖尿病病程进展带来了新希望。 03 二期数据出色 登顶柳叶刀内分泌子刊 2018年5月4日,Dorzagliatin的II期临床研究结果一举登上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糖尿病和内分泌学》,引发全世界关注。 研究发表后,全球糖尿病领域泰斗、前美国糖尿病学会(ADA)主席、曾提出著名“八重奏”的美国专家Ralph A.DeFronzo主动联系到陈力博士,希望一起做更多dorzagliatin的研究。2019年2月11日,DeFronzo教授欣然接受华领医药聘请,成为其全球高级科学顾问。 Defronzo教授 Defronzo教授是第68界Banting科学成就奖获得者,同时他也是享誉全球的德克萨斯糖尿病研究所的著名糖尿病学者、前美国糖尿病学会主席。 注:Banting科学成就奖是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的最高科学奖项,是以糖尿病胰岛素治疗发现者之一,曾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FrederickBanting而命名。历年的Banting奖授予在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临床治疗和/或预防领域长期做出巨大贡献的学者。 ▋ Dorzagliatin药效显著,安全性高 Dorzagliatin的II期临床试验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现任主委朱大龙教授领导,在全国22家领先水平的临床中心开展,是由258名2型糖尿病患者参加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5剂量组平行研究。 研究分为安慰剂组、75mg一日一次(QD)组、100mg QD组、50mg每日两次(BID)组和75mg BID剂量组。在经过4周安慰剂导入期后,患者被随机分配至以上任意一组并进行持续12周的双盲治疗,并在治疗后进行为期1周的安全性随访。 Dorzagliatin为期12周的II期临床试验结果。 注:患者在基线时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入选标准为7.5%-10.5%,治疗前的平均HbA1c基线为8.37%。 数据表明,除了75mg QD组,其他组HbA1c下降值显著,与安慰剂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与基线相比,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HbA1c水平都显示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降低,并且提示12周后的持续下降趋势,未观察到其他早期GKA药物最早在4周即观察到的药效反弹或失效。 其中,每日口服dorzagliatin 75mg BID组患者的HbA1c平均降幅达1.12%,进一步的分组分析显示,此前未使用过降糖药的患者,接受dorzagliatin的治疗效果最好,HbA1c下降最多可达1.21%。 这个研究还特别观察了dorzagliatin复合终点达标比例(复合终点定义为HbA1c<7%, 无体重增加和无低血糖发生的患者比例),结果显示,75mg BID组中满足复合终点的患者比例达35%,结合其他一些降糖药的复合终点分析结果,该比例远高于其他口服降糖新药,且好于1.2mg利拉鲁肽、艾塞那肽等注射降糖药。 (数据来源:Diabetes,Obesity and Metabolism 14: 77-82, 2012 及Lancet DiabetesEndocrinol 2018). 此外,dorzagliatin也显示出优异的耐受性和安全性,以及相当低的低血糖风险: Dorzagliatin
据悉,dorzagliatin的II期临床研究是第一个完全由中国临床研发团队在中国本土开展,在中国首发的创新药全球性临床研究,也是在主要疾病领域(非肿瘤类)内完成的第一个全球新1类原创新药II期临床研究。 ▋ 一周内完成审稿团队100多个问题 《柳叶刀》作为国际权威期刊,对数据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的要求非常高。要想以首个成功完成II期临床研究的葡萄糖激酶活性调节剂代表药物登上《柳叶刀》,着实不易。 “你这个药跟别人的药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人家失败了你成功,你的核心优势在什么地方?”陈力坦言,在提交论文后,及时有效地与审稿编辑沟通成为一大挑战。 据介绍,投稿之后,很快有6位审评员给出了审评报告,提出近100多个问题。而在一周之内,研究团队将问题悉数回答完毕,并且将论点论据以及相应的文献提供给对方。短短两三天内,论文就得到了接收,最终发表在了《柳叶刀·糖尿病和内分泌学》。 “这次主笔当通讯作者,组织华领医药和临床研究中心的老师们来写这篇文章,也反映出华领医药的整体素质和我们研发团队的能力。”陈力表示。 由于华领医药在临床试验过程中高度重视质量的控制监管,组织了100多次的现场核查和30多次的稽查,保证了全国22家临床中心开展的临床试验全部按照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从而确保了数据的科学性,也因此成为如此快速圆满回复评审编辑的不二“秘诀”。 04 最后一公里 Dorzagliatin进入III期临床冲刺阶段 2017年5月14日,华领医药在南京召开了全球首创糖尿病治疗新药dorzagliatin临床III期启动会。该临床试验分为两项研究进行,分别纳入450余例及700余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dorzagliatin单药治疗研究,以及与二甲双胍联用研究。 从参与的临床中心数量以及入组患者数量来看,该临床试验已成为中国糖尿病领域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III期临床研究之一。 有了II期临床试验优异结果做铺垫,对于III期临床试验结果,陈力显得信心满满:“总体而言,口服糖尿病药物若成功完成II期,那么III期的成功率可以达到80%~90%。据我所知,目前整个研究进展和我们预期是非常接近的。” 据陈力透露,最终的研究结果有望在2019年年底公布。 陈力认为,对于任何一个疾病,在早中期阶段,如果没有牵涉到器官严重损伤,只是在功能上损伤,有可能逆转;而对于已经造成器官损伤的患者,那么可以控制,不让其继续发展。
随着国家医药政策监管趋严、创新药政策利好,临床价值成为重要导向,临床价值巨大的“dorzagliatin”们必将成为中国药品市场的主流。 与此同时,以华领医药为代表的中国生物创新企业也以黑马之姿迅速崛起,打破全球原创First in Class梯队格局,在全球医药舞台上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 |
|
来自: 老周ljlj9w7mnv > 《保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