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阳府衙门前,“豫南首郡”牌坊即将重现,模样是……

 刘沟村图书馆 2019-04-03

从人民路折进民主街,东行百米便看到一片青砖灰瓦的古建筑群——南阳府衙。照壁、撇山影壁、大门、石狮,尚未走进去,历史的厚重和浸润,便在府衙古旧的青灰色调中清晰地透露出来。不过,再过不久,这里将增新景——确切地说,是恢复一个旧景——随着府衙文物恢复修缮工作的推进,“豫南首郡”牌坊将再现于府衙门前。

“豫南首郡”,一展南阳府地理位置的重要

“豫南首郡”木牌坊,是南阳府衙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此次“豫南首郡”的恢复,是由国家文物局批准、也是府衙修复三期工程的一部分。目前,原有“豫南首郡”牌坊底座(石构件)已经恢复原位,随后将进行木构件的上架安装、原有遗存抱柱石的复位、牌坊的彩绘、题字等系列工作,工期预计一个月左右,最迟新年前,“豫南首郡”牌坊将再现府衙门前。届时,三门四柱、遍施彩绘的木质斗拱式牌坊,在庄严深邃中,展示南阳府作为豫南首郡的恢弘气度。

下了秋雨, “豫南首郡”的施工工作暂停,但在南阳府衙大门前,一眼便可看到已经恢复原位的石构件。南阳府衙文保部主任姚柯楠说,柱、梁、额枋等木构件也早已全部制作完毕,石构件恢复原位后,下一步将搭建木构件,后期则进行彩绘、题字等,预计工期一个月左右。

“豫南郡首”牌坊因何而来?姚柯楠说,“豫南郡首”为南阳府衙标志性建筑之一。元朝全国置府33,南阳居其一。知府轶正四品,设达鲁花赤、府尹、同知、判官、推官、知事、提控案牍各一员。时之衙署,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奠定了南阳作为豫南首郡之恢弘气势。明代南阳府领两州(邓州、裕州)11县(南阳、镇平、唐、泌阳、桐柏、南召、内乡、新野、淅川、舞阳、叶),治所南阳,且当时南阳为重藩,是唐王封地。清代仍置南阳府,为河南省九府之一,仍辖两州11县,为豫西南的经济中心,“豫南首郡坊,展现了南阳府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据介绍,南阳知府衙门整体布局坐北面南,其中,府衙照壁、大门、八字墙构成了府衙的第一进院落,根据历史记载,在这一院落中,照壁两端与八字墙正对处建有过街木牌坊两座,即召父坊、杜母坊。

“召父”“杜母”分别指的是召信臣和杜诗,两人均为汉代有名的南阳太守。豫南首郡坊,正处于大门与照壁之间,“北有大门、撇山影壁(俗称‘八字墙’)围合,南有照壁呼应,东西为召父、杜母过街牌坊,门前是豫南首郡坊。大门距照壁22米,在撇山影壁的围合下,向内凹陷,‘以退为进’,以此在照壁和大门之间形成一个由外入内的过渡中介空间;其中又有耸立突兀的牌坊、凶猛威严的石狮加以衬托,更增添了衙门的威严神秘气氛。”姚柯楠说。

“豫南首郡”初建于明,背面书“承流宣化”

即将恢复的 “豫南首郡”木牌坊,三门四柱,总高6.6米。

姚柯楠说,豫南首郡坊初建于明成化年间,清代因之。2007年4月,在对南阳府衙照壁进行大修时,从原照壁地基下发现4块牌坊夹杆石和数块抱柱石,其中夹杆石通高2.2米、宽0.81米、厚0.26米,石身露明部分刻有俯莲图饰,顶部做成蹲狮状,兽高0.26米,比例严谨,刀工苍劲,古朴庄严,推测当为明代遗构。这也成为设计恢复该牌坊的重要依据。正门牌坊是衙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遗存构件,设计复原了南阳府衙豫南首郡坊。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其正面书“豫南首郡”,背面书“承流宣化”。

据了解,牌坊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由此可以推断,“衡门”至迟在春秋中叶即已出现。衡门是以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的结构存在的,旧称“衡门”也就是牌坊的老祖宗。牌坊在古时候是门的称谓,但到唐,由于城市采用里坊制,城内被纵横交错的棋盘式道路划分成若干块方形居民区,唐代称这些居民区为“坊”。坊是居民居住区的基本单位,“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中央设有门,以便通行,称为坊门,于是百姓逐渐地称这种坊门为牌坊。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坊,邑里之名,从土方声。”《玉篇》中说:“牌,牌榜。”“榜”同“ ”,就是匾额。合在一起称“牌坊”,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建筑形式。牌坊是古代官方的称呼,百姓俗称它为牌楼。

本报记者  李萍  文/图丨责任编辑  蔡鲜丨监制  陆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