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北族—找樂有关古物的胡言乱语 年代:北魏平城时代晚期,很可能为太和年间(477-489年) 名称:复瓣六瓣莲花纹双头人面瑞兽棺饰 具体功用:棺门簪或棺钉 材质:铜鎏金 规格:直径6厘米,高2.7厘米,凸起圆乳钉直径3厘米 器物正面当心为凸起圆乳钉状,上阴刻双头人面兽,环绕乳钉莲瓣六朵为一周,重层复瓣,叶端为尖状微微翘起,莲瓣肥硕宽大,隆起挺拔,瓣根平直略收,莲瓣根间并无缝隙,正面通体鎏金,实心铸造,背正中有铁芯痕迹,应为铁钉折断后残留。 此类纹样多见于北魏时期不少物质文化遗存,现分述如下: 瓦当 莲花纹瓦当开始盛行于北魏,其莲花图案大致分为复瓣和单瓣两种类型,学界根据对早晚不同时期建筑遗址出土瓦当的归类分析,多认为北魏莲花纹瓦当分期演进变化特征是: 莲花花瓣数量由少逐渐变多; 花瓣由复瓣向单瓣、宽瓣向窄瓣变化,当心则由小连珠纹环绕的凸起圆乳钉状向莲蓬状转变,即整个莲花图案由较宽的复瓣宝装莲花向越来越窄的单瓣莲花演变,其莲花形象则由较为形象逐渐向抽象化发展。(1)本文器物之莲花纹属于早期莲花纹无疑,流行于北魏平城时代后段及北魏洛阳时代初期,约在北魏天安元年(466年)至景明二年(501年)前后。(2) 北魏重层复瓣宝装莲花纹瓦当 石窟边饰 莲花纹在云冈石窟可谓无处不在,或为边饰,或为团莲等等,与本文论及器物相近之莲花纹边饰,如第七窟和第十窟,而第七窟之团莲莲瓣虽为七瓣,中心凸起也并未如本文论及器物之高耸,但两者整体风格较为相似。第七窟开凿于北魏太和初年,第十窟为宠阉钳耳庆时(王遇)于太和八年(484年)建、十三年(489年)毕主持营造。(3) 云冈石窟第七窟莲花纹边饰 云冈石窟第七窟之团莲 云冈石窟第十窟莲花纹边饰 门簪 宋绍祖墓出土石椁、云冈石窟第十窟前室北壁中部之门楣上各有五朵莲花纹门簪,云冈石窟第十窟后室南壁中部门楣上有五朵莲花化生门簪。两处莲花纹门簪无论其莲瓣纹饰还是中心高耸凸起的圆乳钉状饰,均与本文论及器物极为相似,莲花化生门簪的“莲花生+佛“、本文论及器物的“莲花生+双头人面兽”均为“莲花生+佛或祥瑞”之艺术表现形式,二者年代应相当。宋绍祖葬于太和元年(477年),身份为“幽州刺史,敦煌公”。(4)云冈石窟第十窟建造年代上文以表不再赘述。 宋绍祖墓石椁莲花纹门簪 云冈石窟第十窟前室北壁中部之门簪 云冈石窟第十窟后室南壁中部莲花化生门簪及特写 棺饰 宁夏固原北魏漆棺墓、大同湖东北魏一号墓均出土莲花纹棺(钉)饰,前者出土九件 ,铜质, 边缘一周为莲瓣形 ,中间凸起呈半球状,上雕一小龙,直径4.2厘米,(5)从图上观为六瓣复瓣莲花纹,因锈蚀较重上雕龙纹已漫漶不清,亦不知龙纹为铸出还是刻雕;后者为莲花化生造型,青铜鎏银,直径5.7厘米,中部为半浮雕莲花化生形象 , 十瓣复瓣莲花纹 , 周缘开两孔 , 孔内残存铁钉及蚀痕 。(6)二者均为 “莲花生+佛或祥瑞”之艺术表现形式,年代应与本文论及器物相近。固原北魏漆棺墓墓主为葬于太和十三年(489年)的“使持节、镇西将军、高平镇都大将冯始公”,(7)大同湖东北魏一号墓下葬时间最晚当在北魏太和年间,墓主“当属平城地区的豪门显贵 ”。(8)值得注意的是,据发掘资料介绍及图片观之,二者均为模铸造非实心铜质。 宁夏固原北魏漆棺墓出土之棺饰 大同湖东北魏一号墓出土之棺饰实物与线描图 综上可知,在莲花纹流行于北魏5世纪后半段之大背景下,本文论述器物年代很可能在北魏太和年间之(477-489年)前后,根据器物自身特征,可命名其为“复瓣六瓣莲花纹双头人面瑞兽棺饰”,功用可能为棺钉帽饰或棺门簪。 多头人面兽形象最早见于东汉之画像石(在本公总号文章 :好你个天皇!一文中已有论及),而与本文较为相近之两头人面兽形象,则以徐州画像石博物馆所藏一例最为相似,其无疑与天皇一样,最初为汉代谶纬祥瑞,其后成为道教神袛母题,北朝时期又融入佛教神话。其很可能被赋予了佛教新的内涵,鉴于本文所论器物为葬具的功用,其很可能为引导墓主往生佛国之护法神兽。 值得注意的是,器物上的双头人面兽之人面发(冠)式,在北魏末期敦煌壁画中多有出现,如248窟飞天壁画之发(冠)式,这也为该器物的年代提供了又一佐证。 另外,如上文已知墓葬出土此类器物之墓主均为北魏高官显贵,或为镇都大将或为刺史,但冯始公墓出土棺饰直径仅为4.2厘米,大同湖东北魏一号墓虽与本文论及器物直径接近,直径5.7厘米略小,但远不及该器厚重,且鎏银而非鎏金,本文所论之器之等级可见一斑。 北魏平城时代(398-494年)近一百年的时间,平城时代早期,北魏统治者仍忙于十六国后期北方群雄割据局面下之安身立命,仅道武帝登国年间就发动大小部落战事22起;平城时代中期,尝试以“太子监国”之制解决部落时代“兄终弟及”传统,并于太武帝太延年间(435-440年)最终完成了统一北方之战事,为此后北魏繁盛局面奠定了安定基础。平城时代后期,虽常氏弄权,冯氏干政,但北魏社会经济经改革而逐渐繁荣、文化日趋融合,佛教更是空前发展,尤以冯太后太和年间临朝听政时期最为鼎盛(9),只有在如此社会土壤之下,才会孕育出如上诸多风格统一、浑厚精美之物质文化遗产。 滕县黄安岭画像石之人皇 度娘供图 藤县西户口延光元年(122年)画像石之人皇 度娘供图 敦煌西魏249窟东披之和修吉(人皇) 度娘供图 徐州画像石博物馆之两头人面兽形象 约北魏末期的敦煌248窟飞天壁画之头饰风格 参考引用: (1)(2):《北魏洛阳城的瓦当及其他瓦件研究》;《汉魏洛阳城出土瓦当的分期与研究》; (2:)(9):《北魏平城时代》 (3):《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的发现与研究——与日本长广敏雄教授讨论有关云冈石窟的某些问题 (4):《大同市北魏宋绍祖墓发掘简报》 (5):《固原北魏墓漆棺的发现》 (6)、(8):《大同湖东北魏一号墓》 (7):《光宅中原:拓跋至北魏的墓葬文化与社会演进》 如有任何建议或指正,请与我联系!微信公号,请长按或扫描下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