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化疗引起的外周神经毒性,它是化疗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末梢感觉异常,包括烧灼感、痒感和尖锐痛感异常、麻木和平衡感减弱等。 因为其不致命,很容易被医生、患者及家属所忽视。正是这种感觉异常,导致很多患者如同“踩棉花”般,极易发生跌倒,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哪些因素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化疗后外周神经毒性呢? 主要是化疗药物相关的因素,包括化疗药的种类、给药剂量、频次、给药途径等。 哪些药容易导致外周神经毒性呢? 多种化疗药物可引起外周神经毒性症状,目前引起外周神经毒性的主要化疗药物有长春碱类、紫杉醇、奥沙利铂、氟尿嘧啶和卡培他滨等。 不同化疗药所致的外周神经毒性有什么特点呢? 不同化疗药因其药理机制不同,结合患者体质外周神经毒性表现的特点差别很大。这里我们以临床常用的化疗药紫杉醇和奥沙利铂为例,向大家分别介绍。 紫杉醇为广谱抗肿瘤药物,神经毒性是紫杉醇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周围神经毒性、运动神经毒性、自律神经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等。其中周围神经毒性发生率高,约62%。周围神经毒性表现为:麻木、感觉异常、刺痛、灼热感,先见于手指及脚趾,一般见于用药后24-72小时,具有剂量蓄积性,100-200mg/mL时,可于输液后48h后发生,更有甚者发生于6个周期后发生,发生率高达80%以上。 奥沙利铂神经毒性常见的有两种类型: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约82-92%患者用药后会出现短暂的急性神经毒性,发病急,静脉输注时或输注结束后数小时内,表现为手足麻木、疼痛、肢体远端或口周感觉异常或缺失。这种毒性遇冷诱发或加重,可在几小时或几天内缓解,多与输注速度有关。慢性神经毒性与累积剂量相关,约10-15%患者在累积剂量达780-850 mg /m2时会出现神经症状,主要表现为感觉神经功能障碍,如肢端感觉异常,进而发展为共济失调或功能损伤。对于奥沙利铂所致慢性神经损伤,约80%患者是可逆的,但仅有约40%的患者在中断治疗6-8月后可完全恢复。 针对化疗后外周神经毒性,中医有何认识呢? 本病中医认为属于“麻木”、“不仁”、“痹症”、“萎证”等病范畴,历代医家多有记载,如《万病回春》曰:“麻,浑身气虚也;木,湿痰死血也”,“凡人遍身麻痹,谓之不仁,皆因气虚受风湿所致也”;汪机《医学原理》曰:“有气虚不能导血荣养筋脉而作麻木者,有因血虚无以荣养筋肉,以致经隧涩而作麻木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提出“麻,气虚是本,风痰是标;木,死血凝滞于内,而外挟风寒,阳气虚败,不能运动。”可见,气血不足,外邪侵袭是本病的核心病机,本虚而标实。 肿瘤患者正气不足,化疗药进一步损伤人体正气,导致气血阴阳亏虚,血虚不能充盈血脉,致“血不荣筋“,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阳气亏损,温煦不足,推动无力,四肢冰凉,瘀血阻滞,进而气血更不易达到四肢,恶性循环,所以会出现四肢麻木不仁,感觉异常、迟钝,甚至肢体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所以治疗时当以益气养血、温阳活血通络为治疗原则。 中医的方法如何能够快速有效达到上述治疗原则呢? 临床上我们采用多种方法联合应用,包括:
中医认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口服与外用往往可以共用出奇效,我们常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十六》曰:“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该方为气血营卫不足的血痹证而设,黄芪甘温补气,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当归、大枣、白芍,养血和血,血足则气运;桂枝温经散寒,温通血脉;茯苓健脾;赤芍、鸡血藤、土鳖虫、豨莶草、威灵仙活血祛瘀、通经活络。全方共奏补气养血活血、温阳通络之功。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三种方法应用时需要注意先后次序,一般先做点刺放血,一周1-3次,辅以口服、外洗中药以及艾灸之法,效果最佳。 那么,如何预防化疗所致的外周神经毒性发生呢? 做好预防工作,需要有足够的重视及避免误区。具体而言,格外重视化疗期间起居调护,如保暖,避免任何冷水、冷物及冷风等各种冷刺激等,冷物除了冰箱内的东西,还包括床栏杆、扶手等金属制品,这些都是极容易被忽视的生活细节,医生也难以面面俱到的交代,我们在此强烈建议化疗患者能够带上薄手套,既能保暖又能防止疏忽接触凉物。 此外还有一个患者及家属想当然的误区,那就是既然凉物可怕,是不是热的东西就可以呢?我们发现有不少的患者有泡脚的习惯,追求温度越高越好,这样子也是错误的!过冷、过热都是外界对身体的刺激,化疗后神经感觉异常往往导致我们不能及时的感知这种外界的变化。因此,冷热的刺激都会诱发化疗外周神经毒性的发生,应当格外注意。 本文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针灸微创肿瘤科 张巧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