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岔尖轨虚开问题解析及整治方法丨第三讲

 qjtqh 2019-04-04

  前几天关于道岔虚开的问题很多小伙伴在后台留言讨论,今天小编和大家继续分享一篇关于虚开的整治文章,来自太原电务器材厂的张伟老师。张伟老师结合现场实例,列举道岔尖轨虚开可能造成的后果及影响,分析尖轨虚开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并探讨解决尖轨虚开问题的措施和办法,对道岔转换设备的现场安装调试及维护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传送门:提速道岔假开程的分析与调整(视频)

传送门:更新版丨外锁闭道岔“虚开”病害整治办法及预防措施

    铁路道岔是实现车辆转向或跨线运行的关键设备,由转辙器部件、连接部件和辙叉3部分组成。由于一段时间以来,发现道岔转辙器部分存在尖轨虚开的问题,影响道岔转换设备的安装调试,造成道岔尖轨开口尺寸无法保证,严重时会造成转换设备无法正常工作或道岔失去表示。为此,本文从道岔尖轨虚开的原因、造成后果及解决办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便为现场维护作业提供参考。

1.道岔尖轨虚开产生的原因

     道岔尖轨虚开是指尖轨在斥离位置时,由于多种因素导致各牵引点处道岔开口大于标准开程。具体表现为:斥离尖轨锁钩凹槽与锁闭杆凸台作用面离缝(见图1),导致斥离尖轨游离,道岔开程不真实。分析造成道岔尖轨虚开的原因如下。

1.1尖轨本身的弹性变形

      钢轨制造完成后,内部仍存在弯折应力、机加工应力等,在后期使用过程中,随着应力的逐渐释放,会造成轨件变形。由于尖轨较长,扳动过程中其本身储存的反弹力较大,而道岔转换设备只对尖轨密贴有锁闭功能,对尖轨斥离方向并没有限位,所以导致尖轨在自身弹性变形的作用下,会向斥离方向反弹。这种现象在尖轨尖端(靠近岔尖的牵引点)表现尤为明显。

1.2 设置反拱带来的影响。

     大号码(18号及以上)道岔转辙器部件中,最后一个牵引点与尖轨固定端距离较远,致使该区间尖轨弯曲曲率、弯曲矢度增大。在没有固定外力的作用下,经多次转换后,转辙器部分只能保证尖轨尖端至最后一个牵引点密贴段的工作状态,而后部没有固定外力作用时,受滑床板的摩擦力及钢轨内应力释放等因素影响,其自由跟进量小于设计值,尖轨往往达不到设计的理想线形,从而形成了不足位移。

     目前工厂制造时采取的技术手段是对尖轨设置反拱(即向“不足位移”方向进行补偿预弯),但反拱顶弯难度较大,需要反复顶调,并结合轨件的弹性规律,通过长度、矢度、预定量等分析对比才能完成。由于在制造过程中,无明确量化反拱顶弯标准,造成预弯量大小不一,使用过程中随着尖轨应力的释放,尖轨后端的顶弯势必会造成尖轨尖端的反弹变形,这也是造成尖轨虚开的一个主要原因。

1.3 尖轨转换惯性的影响。

     随着客运专线道岔的普及,滑床板加装辊轮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辊轮系统可以将尖轨在滑床板上的移动由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大大降低了转换阻力,使道岔转换更加平稳、高效。但同时,由于摩擦系数的显著减小,尖轨在辊轮上移动时的惯性作用更加明显,致使尖轨向斥离方向转换时,会造成一定的虚开。

1.4 道岔开口调整不当。

     在道岔精调过程中,两侧开口调整不均匀,特别是道岔后端牵引点处开口调整过大,超出标准范围,会带动道岔尖端向斥离方向偏移,造成道岔尖端牵引点处的开口超出标准范围,形成尖轨虚开现象。

.道岔尖轨虚开的危害

2.1 转辙机斥离缺口卡口。

    外锁闭道岔配套的电液转辙机主机锁闭柱宽24mm,锁闭杆上的斥离口宽60mm,设计为斥离尖轨在标准开口位置时,锁闭柱位于锁闭杆斥离缺口的正中,即锁闭柱两侧与斥离缺口的距离均为18mm,如图2所示。而副机检查柱宽24mm,表示杆上的斥离口宽也是60mm,与主机的区别是:当斥离尖轨在标准开口位置时,副机检查柱并不在表示杆斥离缺口的中位,而是一侧25mm,一侧11mm (见图3),即斥离尖轨带动表示杆往斥离方向位移25mm时,检查柱斜坡与斥离缺口边缘接触。由此可以得出,理论上当尖轨第一牵引点处(主机牵引)的虚开达到18mm,尖轨其他牵引点处(副机牵引)的虚开达到(25+9) mm 时(9mm 为爬坡距离),锁闭柱、检查柱会打杆,造成动接点打中,道岔无表示。这种故障经常发生在道岔精调表示期间,或日常扳动转换完成之后。

2.2 静态条件下道岔失去表示。

     为实现挤岔断表示功能,转辙机副机的检查柱和表示杆斥离口均设计为斜坡状。当斥离尖轨虚开偏大,临近25mm的极限值时,检查柱与表示杆斥离口斜坡接触距离很近。静态条件下,列车通过道岔或其他振动影响会造成斥离尖轨位移,斥离尖轨带动表示杆位移,会造成检查柱在表示杆斥离口边缘爬坡(与斥离尖轨挤岔情形类似,但方向正好相反,见图3),顶起开闭器动接点,发生道岔失去表示的故障。

2.3 外锁闭转换卡阻,道岔无法扳动。

     有些高速或重载线路,由于过车频繁,道岔受冲击振动情况严重,会发生显著的尖轨虚开及吊板现象。斥离尖轨带动锁钩向斥离及向上方向位移,锁钩斜面与锁闭杆凸台斜坡顶边干涉蹭碰,在长期振动磨耗下,锁闭杆凸台斜坡顶边被磨平,转换过程中锁钩沿锁闭杆斜面爬坡卡死,造成转换卡阻、道岔无法扳动的故障。如某道岔为75kg/m 钢轨12号道岔,转辙器部分设置2个牵引点,属重载道岔,长期且频繁在定位状态过车。当向反位扳动时,尖轨一动偶尔发生卡阻现象,外锁闭装置无法完成转换。现场对故障牵引点曲线尖轨一侧的锁钩和锁闭杆进行了拆解,发现锁钩斜面与锁闭杆凸台斜坡顶边磨损严重,锁闭杆斜凸台顶边已经磨圆(见图4),造成外锁闭装置转换过程中锁钩沿锁闭杆斜面爬坡卡死,道岔无法扳动。这种故障就是由尖轨的严重虚开及吊板直接引起的。

.解决办法

     尖轨虚开问题作为一个普遍长久存在的工电结合部道岔病害,需要工务、电务两方积极配合,一起克服。具体建议措施如下:

3.1整治变形尖轨

     《客运专线铁路道岔铺设手册》中,对转换设备安装前道岔的初始密贴状态验证有以下要求:“在安装转换设备前,不用撬棍拨动,密贴段的直、曲尖轨原始状态分别与曲、直基本轨基本宏观密贴;用撬棍拨动时,尖轨、心轨应动作平顺,没有明显阻滞。若道岔原始密贴状态不满足以上要求,需重新调整至满足条件”

     由于尖轨变形现象普遍存在,现场铺设道岔环境条件复杂,对“宏观密贴”没有一个量化的概念,因此给尖轨虚开故障的责任认定造成了一定困难。针对该问题,哈大客专公司和京石客专公司组织专家进行专题讨论,形成了会议纪要。其中,对解决尖轨虚开问题有相关的描述: “道岔厂家积极配合铺岔单位对尖轨虚开进行综合整治,确保在自然状态下尖轨虚开控制在8mm以内,使用防跳限位装置后,应将尖轨开程控制在±3mm 以内,以避免虚开口过大损伤到转辙器表示缺口”。考虑到工务现场整治尖轨的工作量较大,针对自然状态下尖轨虚开8mm以上、轨件已产生塑性变形,且通过其他方式无法有效消除虚开的情况,铺岔单位应采用弯轨器等设备对变形尖轨进行现场矫直,以满足道岔不反弹要求,避免因尖轨虚开过大损伤到转辙器表示缺口。

3.2使用防跳限位装置

     列车运行通过道岔时,由于重力作用,尖轨会上下振荡,影响列车运行的稳定性。为防止斥离状态的尖轨跳动,可在尖轨间隔设置带防跳限位装置的滑床板。《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线路维修规则(试行)》中规定: “道岔防跳限位装置与斥离尖轨(标准开口)间隙应为3~5mm。”需注意规定中的间隙要求是以标准开口的斥离尖轨位置为基准,即电务转换设备的开口调整,应以消除虚开后的实际开口值为基准。

     《客运专线铁路道岔铺设手册》中有明确表述:“在道岔转换设备调试中,应通过增减尖轨连接铁与尖轨之间的调整片,使尖轨开口满足要求。如果有尖轨虚开现象,则不计虚开口量进行调整,并通知道岔铺设方调整尖轨防跳限位装置位置,防止虚开口过大损伤到转辙器表示缺口。”参考会议纪要的讨论结果,对于虚开过大损伤到转辙器表示缺口的情况,可以使用防跳限位装置,将尖轨开程控制在±3mm以内。

    下面就以重载线路某站一组故障道岔的处理情况为例,对控制道岔虚开的方法进行详细说明。该故障道岔为75kg/m 钢轨12号道岔,尖轨虚开及吊板现象严重,影响转辙器表示缺口,外锁转换偶有卡阻。经现场调查发现,故障道岔曲基本轨侧防跳限位装置缺失导致道岔向反位扳动时,直尖轨虚开达12mm。技术人员在更换已磨耗锁闭杆及锁钩零件后,提醒现场补装了曲基本轨侧滑床板上的防跳限位器(见图5),并调整防跳限位装置的位置,对虚开尖轨进行限位,解决了故障道岔跑表示及外锁卡阻的问题。

3.3调整电务转换设备

     对道岔配套的转换设备进行安装调试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①调整动作拉杆的长度,保证各牵引点处的两侧开口值偏差在3mm以内;

②外锁闭杆限位块作为防止斥离轨反弹的辅助装置,在开口符合标准时,应调整为距离锁框间隙1~3mm,可一定程度上防止尖轨虚开;

③通过增减尖轨连接铁与尖轨之间的调整片,调整各牵引点开口值,按虚开处开口不大于标准值上限、其余牵引点处开口不小于标准值下限进行调整,以抵消尖轨反弹对虚开口位置转辙机表示的影响。

4.结语

     综上所述,尖轨虚开是一个形成原因复杂、涉及工电多部门、危害行车安全、根治难度较大的道岔病害。在现场条件复杂的情况下,应由道岔制造部门从源头上消除隐患,同时工、电部门在日常工作中积极配合,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控制虚开病害,保证行车安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