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言文字的温暖表达不可丢

 nizijun 2019-04-04

语言文字的温暖表达不可丢

      马朝虎

  近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了。受访者认为,年轻人语言贫乏的表现是基本不会说诗句(61.9%)和不会用复杂的修辞手法(57.6%)。网络环境下,年轻人越来越倾向于使用网络用语表达思想情感。网络用语虽然有时幽默活泼,但大多缺乏文化内涵。

  无独有偶,今年年初,《2018微信年度数据报告》公布,通过大数据还原过去一年民众的生活状态。其中对各年龄层用户特征进行了画像描述,并归纳了各个年龄层最爱用的表情包:00后爱“捂脸”、90后爱“笑哭”、80后爱“呲牙笑”、70后爱“捂嘴笑”、55岁以上人群喜欢“大拇指”。

  长期以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主要依托语言。人类用有声语言来交流思想、传递信息。人是受环境影响的高级动物,为表达内心的喜乐哀忧,就用控制语速快慢、语音轻重等方式,或以语气、笑声、沉默等来营造气氛、表达情感。为了让交流沟通更加便利、更加准确,人们在使用语言的同时,还运用丰富多彩的形体动作作为有声语言的辅助手段,如眼神、微笑、撇嘴、挥手、摇头、顿足等。但这种交流沟通,是人们在相同的时空位置上,以“面对面”的方式实现的。当文字发明以后,让人们找到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书信交流。书信解除了有声语言交流的时空限制,使处在不同空间的人,也可以进行交流,同时使交流可以在不同的时间维度上进行。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包括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拼音、图标(图片)和文字等多种组合。不可否认,网络语言在丰富我们的语言,创生了大量的流行词、新词语、新句式、新修辞,网络词语的长期、广泛使用将会对我们的语言乃至社会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但网络语言的流行也在简化我们的语言,比如大家遇到好笑的事情只会说“哈哈哈”。

  把网络语言当作一种新的语言补充,未尝不可,但不可过度依赖。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益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至今仍被观众捧为光复传统文化的良心节目,这说明,人们仍然对优美的文字表述、丰富的情感表达具有强烈的需求。而此前《新华每日电讯》推出的长篇文章《回望手写时代》,一份份手写的文稿,让很多人感受到了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更是触摸到了笔墨后面的温度。

  当我们借助网络语言以求更好地实现与人沟通、表达自我的时候,千万不要丢弃语言文字的温暖表达,因为它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

  (中国文明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