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韭花帖》

 麒麟雅舍 2019-04-04

读《韭花帖》

《韭花帖》原件

读《韭花帖》

文/冯勇

杨凝式《韭花帖》,行楷书,麻纸本,高26厘米,宽28厘米,7行,共63字。原件已佚,有仿本藏于无锡博物馆。

杨凝式天资纵逸,笔迹雄杰,擅长多种书体。其草书自然率意、放荡不羁,有烟菲云霭,不可捉摸之感,其行楷书却灵动秀逸,风神潇洒,翩然有晋人风味。这两种风格是两个极端,杨凝式集于一身,都达到相当的高度。他的书法直接魏晋,有古韵,加之天分甚高,所以能传之后世,成为经典,黄庭坚说他“无一字不造微入妙”,苏轼说他“不为时世所汩没者”,正是这个意思!

此帖内容是作者午睡醒来,“輖饥正甚”之时,得到友人送来的“盘飧”,以为“实谓珍羞”,于是“谨修状陈谢”,是一封答谢信

此帖共7行,前4行俱向左倾,第5行稍直,第6行又倾向左,第7行又稍直,整体协调,不显突兀。此帖行距较大,疏朗有致。字距亦拉开距离,第一二行略紧,后面数行字距较大,如第三行的第二个“之”,第四行的“实”,上下左右极空旷,显得宽疏,有如沉静的处士,娴雅自若。第五行 的“载切”,上下俱空有一字距离,第五行的“惟”和“鉴”中间空有三字距离,第七行的“状”字上面估计应是“凝式”,但已磨灭,遂空出两字距离。这些字距间隙,或是有意或是无意,亦或是行笔时闲散的心境使然,使整幅作品呈现出宽舒别致的韵味来,令人宠辱偕忘,进入冲淡静谧的境地。

在用笔上,此帖点画自若,运笔纯雅,线条富有弹性,有晋人风致。间用侧锋,如第3行的“乃”的一撇。第4行的“珍”的王字旁,第5行“铭”的第一撇,等等,虽为信手之笔,但甚有韵致;运笔提按甚少,多绞转,如帖中线条转折之处,比如勾和折的地方,显得自然而厚实;间有重笔,如第5行的“修”的撇,第6行“谢”的点,打破了平衡,有点睛之奇效;或用轻笔,如第3行’“秋”的撇,第6行“鉴”的下半部分,线条虽细但不孱弱,卓然于纸上挺立;或用枯笔渴墨,如第五行的“充”等字,枯笔侧锋,但线条沉劲,非有深厚功力者不能为之。

此帖的结字一任天机,见趣味,有奇情,令人击节叹赏。左右结构的字,如“輖”、“秋”等字,左边收缩,右边放纵,擒放自如。如“报”、“余”等字,右边短矮,左边修长,有鳞羽参差之状。而“谢”、“惟”等字,右边戛然而止,制造歪而不倒的奇异效果。上下结构的字,如“实”、“察”等字,有意拉开距离,结字奇而不怪,可想见书写时心情闲适,举重若轻,避熟就生!此帖“点”的运用甚见奇趣,如“兴”的点,左右伸展,但右点往左收笔,遥相呼应。“其”的点,左点在原地顿下,顺势写出右点,收笔往左边,行笔连贯,一气呵成。“间”的点,一往下,一往左下,有悠游自在、散淡超逸之气。“味”、“叶”的点,虽断但仍连,左点往右,但右点前者往右,后者扎于纸上,动静有别,而此两字的“竖”特意往右下倾,弱化竖画,突出点画。“察”的下部,本只有两点,但五个笔画都处理成了点,五个点开合聚散,若即若离,形态不一,甚见匠心!

临习此帖时可以选用兼毫笔,半生半熟宣,字径不要过大,注意线条入纸的力度和厚度,行笔时要少提按而多绞锋,线条连接处要另起笔,不能油滑。临写时忌匀齐端正,要注意结构的穿插错落和腾挪舒展,体会其形态的随意所如,变化无方!

(2018年4月28日于长沙)

读《韭花帖》

《韭花帖》仿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